APP下载

中学生课外阅读,求深度还是为放松

2017-09-26陈原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甜点书籍精神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期,学校图书馆根据学生借阅记录,统计出了一学年最受同学欢迎的图书榜,位居前十的书籍除外国小说《苏菲的世界》外,多是当代幻想小说、悬疑小说,如《龙族》《十宗罪前传》等。对此,老师认为同学们的主流阅读趋向浅俗化,而有的同学却说:“高中学业这么繁重,把作业完成已经很疲惫了,看点儿休闲书有什么错?”

对于老师和同学们的看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审读材料时要把握住两点关键信息,即“浅俗化”与“缓解疲惫”。老师和同学们的观点看似对立,实则应注意二者发表观点的不同角度:老师是从课外阅读的性质着眼进行评价,而同学们则是从课外阅读的功能角度进行辩驳。总而言之,考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是:课外阅读如何使学生在提升阅历深度与放松精神压力之间得到平衡。如果脱离这一语境,空泛地讨论阅读的价值就显得缺乏立足点,而且偏离了材料要求。考生若能结合当下社会和校园的整体阅读风气来谈则更佳。

在审题时,首先要结合材料提供的内容思考阅读对于提升阅歷深度与缓解精神压力两方面的作用,并全面分析二者在人生发展不同阶段的利弊,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立场,提出自己的主张。“提升阅历深度”是从阅读中获得思辨的能力与写作的素材,进而对人生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刻思考:“缓解精神压力”是借助书籍的内容,让大脑进入难度较低的思维状态,缓解紧张疲惫的精神。阅读有深度,做人才不肤浅,才能从理性上、宏观上思考人生与社会;适当缓解精神压力,才能做到劳逸结合,避免心理疾病,享受幸福人生。过度追求阅读深度可能会造成对学生阅读兴趣的破坏,还可能会给其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过度追求精神放松,则会使自己的思维水平流于浅薄,难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行文中,考生应注意分析中学生的特点——学业压力重,且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老师认为浅俗化阅读会导致学生思想浅薄,这并没错,它是就阅读作用的普遍性而言:同学们认为学业繁重,看点儿闲书放松一下也没错,这是针对阅读在当今教育现状下的特殊性而言。两者皆有道理,那么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该如何平衡阅读的“深度”与“轻松”呢?考生在论述中不应抛开一个专谈一个,二者可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应结合分析。

这主要考查学生思维的周密性与辩证性,具体体现在是否对论点的核心概念进行阐释,是否对论点的立场做非价值性判断的原因分析,是否讨论了文章观点可能存在的例外情况,是否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思考观点立场的合理性,是否结合了社会实际和个人经验等方面。

应注意考生在立论时和稀泥的现象,即空喊“注重深度与放松精神应并重”的口号,而不具体分析其可操作性。考生可择其中一方面来谈,但应与另一方面做权衡比较,指出某一方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还应指出这种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在什么条件下、对什么对象而言的。若两方面都谈,则应注重原因分析,注重操作方法解说。避免摆出诸如“做到其中一点,人生就能走向成功”的荒谬论调,同时应结合其他条件来谈阅读内容的取舍。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素材:葛剑雄《读书并不总是快乐的》

现在有一种说法,读书要提倡悦读,即快乐阅读。这个说法在一般情况下没有问题,写书的人要快乐,很容易接受,读书的过程当然也要这种愉快的心态。但是,读书都是快乐的吗?未必。如果读到我们这个民族以往一段悲惨的历史,读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大屠杀,能快乐得起来吗?但是因为不快乐,这个书我就不读了吗?

又比如,有些书的确是非常高深的、抽象的,一般人的确读不懂,也不会觉得好看,但是因为这种书看了不快乐我就不读吗?以前有一个说法,科学之门就是地狱之门,有些书随便你怎么写都不可能很通俗、很吸引人,此时如果还一味强调快乐读书,那就不合时宜了,那世界上还有没有真正的学术研究、真正的科学研究恐怕也要打一个问号了。当然,也有一些天才的科学家、大师,那些在大家看来也许很枯燥的书,他可以读得很快乐,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讲,恐怕做不到。所以,所谓“悦读”的建议是有片面性的。

我有时到一些学校做报告,校长领导都称赞,你看你讲得那么生动,我们学生听得很认真,而我们有些老师就讲得很枯燥。我说你错了,因为我的报告是经过选择的,但是,如果让我上一门课,那是没有办法选择的,我既要讲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内容,又要讲一些学生听得很枯燥、甚至我也觉得枯燥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对于研究这门学问或者掌握这门知识是必需的,这个光凭快乐行吗?比如,上历史课,我如果要吸引你们,我整天讲历史故事,大家说这个老师讲得真好,但是,可能到了考试的时候有些题目学生就不会做了,为什么?因为除了故事以外,还有一些是必须要记的。再比如哲学,不能老是讲哲学故事,把本身很高深的哲学过于简化。看书如果只是追求快乐的话,只看故事,只看例子,看到高深的地方就不看了,看到不快乐就不看了,这样能够全面掌握知识吗?

所以,“悦读”这个说法,反映了大家对读书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更多的是对少年儿童、对普通的读者而言。但是,对一个希望自己能够全面掌握某一门知识、希望自己能够进一步提升个人人格、希望做一个未来我们国家合格建设者的人来说,仅仅讲快乐是不够的。

运用示例

通过阅读获得精神的放松,劳逸结合地进行学习固然没错,但若只注意到阅读带来的“放松”作用,片面地追求快乐阅读却是不合理的。一方面,从客观上看,读一些记载着我们民族悲惨历史的书,如反映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我们能快乐、放松得起来吗?另一方面,从主观而言,高深的知识往往伴随着抽象的文字信息,这种阅读思考的过程必然不轻松,也未必快乐。若是一本书看到高深处因为不轻松就不看了,我们如何能够全面掌握知识呢?正如葛剑雄教授所言:“对一个希望自己能够全面掌握某一门知识、希望自己能够进一步提升个人人格、希望做一个未来我们国家合格建设者的人来说,仅仅讲快乐是不够的。”endprint

标杆作文

浅阅读时代下的灵魂降格

齐昕筠

学校图书馆的借阅记录折射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浅阅读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是书中颜如玉的不断贬值和自我审美情趣的不断磨灭。

浅阅读时代,是阅读碎片化、浅俗化的时代,是传统书籍、知识与现代爆炸信息碰撞的时代,也是考验我们的选择和坚守的时代。阅读浅俗化,一是指人们倾向于浅显的通俗文学的阅读取向,二是指人们倦于思考、追求简单易懂知识的阅读方式。

浅阅读固然没错,当代文学中也不乏言近旨远之作,但行业内抄袭仿作等不良风气与低门槛背景下创作者水平的参差不齐,很可能对人们的阅读行为产生误导。

当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文化、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发展还不健全,这种现状导致很多人整日都为物质奔忙,失去了停下来获取知识、汲取养分的时间。于是,浅阅读应运而生,碎片化的消息填满了人们的时间空隙。有调查显示,我国很多青年人都是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获取新闻,从网络小说中汲取文学养分。与此同时,教育的功利化也让人们变得越发浮躁,甚至急功近利。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教育模式一再被人诟病,却也一再显示出在高考中的优势。教育逐渐变得只为成绩服务,而不再重视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高考大关的学生变为有皮无魂的机器,早已无法领略经典著作中的文化内涵。故而,才会有网友嘲讽“沈从文不过尔尔,《边城》就是一无聊的爱情故事”的笑话吧。

诚然,通过阅读放松身心本无可厚非,但如今阅读浅俗化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实际上是信息时代对人们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大举进攻的结果。它让人们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从他人的三言两语中“看透”世界,并沾沾自喜。浅阅读也为人们编织了一个自欺欺人的梦——我在看书,但至于看什么书、质量如何却全不在考虑范围。于是,我们渐渐失去了品鉴能力和思考能力,书中颜如玉的贬值实际上不也是我们灵魂的降格吗?

阅读取向允许发挥个人兴趣,但也必须有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勿做浅阅读时代的附庸,勿让自己的灵魂降格。

名师点评

本文明显的优点有二:一是作者广泛的生活阅历。时代事件、网络槽点等信手拈来,如武林高手飞花摘叶皆可伤人。在作者笔下,生活阅读之种种皆可成为议论材料,表现出其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二是文章层层递进的有序思路。作者首先明确了核心概念浅阅读的内涵,继而分析了当下浅阅读风气产生的种种原因,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谈论了浅阅读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再次点明中心。文章条分缕析皆能紧扣时代,堪称佳作。

(陈原)

书籍——精神的“食粮”还是“甜点”

江南葳

据校图书馆近期统计的最受欢迎的图书榜显示,略嫌浅俗的当代魔幻小说占据了重要位置。当阅读的功能趋向于仅仅满足个人休闲而非充实知识,我不禁发问:书籍,究竟是精神的“食粮”还是“甜点”?

一直以来,书籍都享有精神“食粮”之美称。可是今天,書籍却趋向于“甜点”化。所谓精神“食粮”,是指凝结了作者的思考与心血的智慧结晶;所谓精神“甜点”,则指那些缺少思想内涵的作品。而我们应以“食粮”为主,“甜点”为辅。

当今社会的阅读越发趋向于浅俗化,“快餐式”的阅读方式也让人们越来越懒于思考。这无疑是一个苏格拉底被遗忘的时代。娱乐八卦等充满诱惑的头条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各种各样的“心灵鸡汤”早已将我们的大脑灌满,哪儿还有时间和莎士比亚“对话”、与孔子“漫谈”?

诚然,有果必有因。阅读“甜点”化的泛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古代凿壁偷光到今天视阅读为休闲之事,人们的阅读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快节奏社会,人们更热衷于“立竿见影”之事,而书籍之用却要在持之以恒的坚持中才可体现。加上网络的快速传播,那些不需要思考的浅俗文学便更容易进入大众的视野。久而久之,不思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被誉为精神“食粮”的书籍也就被人们弃于身后。

对于中学生来说,沉重的学业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故而可以说,当下的应试教育也是中学生阅读“甜点”化的重要原因。教师固然想引导学生注重思考、开阔视野,然而有分数这座大山的阻挡,那些额外的精神“食粮”则须让位其后。这时,学生便会倾向于一些“甜点”式的小说来放松。这自然无可厚非,但若一味追求轻松,对蕴含前人智慧的经典著作不屑一顾,久而久之,独立思考的能力亦将葬送于无边的题海之中。

评论家叶燮在谈学诗时说:“学诗者,不可忽略古人,亦不可附会古人。”读书亦是如此。文化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而前提则是阅读大量“食粮”类书籍,汲取古人的智慧以提高自身素养,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反之,如果缺少从书籍中汲取的营养,创新便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

因此,书籍仍是精神的“食粮”,须吃饱后再享用“甜点”。

名师点评

本文语言十分灵动,除题目中“食粮”与“甜点”的准确比喻外,作者还多处使用鲜活的比喻论证,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同时,注重对观点进行原因性的分析,从“信息爆炸的快节奏社会”的社会因素与“应试教育”的体制因素两方面来分析阅读“甜点”化的原因,使得文章言之有物,能落在实处,且紧贴时代。

(陈原)endprint

猜你喜欢

甜点书籍精神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甜点世界
搞怪的甜点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大灰狼的甜点屋
拿出精神
书籍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