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物可思乡情

2017-09-26王淦生

师道(人文) 2017年9期
关键词:扁舟杨花鹧鸪

王淦生

新论视窗

何物可思乡情

王淦生

人,大概是这个地球上最爱迁徙的动物了——为了生存、为了事业、为了爱情……他们会毅然决然踏上离家的征程;但是,人又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矛盾的动物——再决绝的出走有时也敌不过潜滋暗长的思乡之情的袭扰。白天黑夜,在那些游子们心头脑际萦绕的常常是一种或浓或淡或酸或甜的乡愁。许许多多的物象,都可以勾起他们的乡思;他们又每每将这种刻骨铭心的愁思幻化成一个个饱含深情的物象描绘在自己的诗文之中。这些寄寓着游子们无限深情的意象常常不拘一格——有植物,有动物,以及那些没有生命的自然之物……

那些 “植物”

中华民族是传统的农耕民族,与土地的亲近使他们对土地上生长出的植物异常亲切。而出门在外见到故乡土地上曾经生长过的植物,自会有一种 “他乡遇故知”般的感受,譬如 “桑梓”,原本指的是两种树木,后来竟成了故乡的代名词。再有那些与游子境况相似、相关的某些植物,因其飘荡无依或谐音双关,常常会触发起游子的身世之感和羁旅愁思!所以在阅读其诗文的时候,那些植物,你一定不能拿它当普普通通的植物来理解,来感悟!

杨柳

杨柳暗喻离别。 “杨柳”一词中的 “柳”字的谐音是 “留”,这个 “留”字传递出离别之苦和不舍之意。我国古代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更有不少借杨柳来抒发离别时的思念之情的诗词歌赋,其中像王维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令人耳熟能详,许浑的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也让人过目难忘。这些诗句散发出诗人内心中深深的离愁和对故乡、对至亲至爱无尽的思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我读到的最早的与离别、与乡愁紧密关联的诗句。细思之,杨柳实乃表达思乡之情的完美意象——其形,绵软细长,恰似绵延的愁思;其名,谐音为留,可谓依依不舍;其迹,遍布天涯,总让漂泊者触景生情!

柳絮

柳絮,亦称杨花。杨花姿态轻柔,暮春时节,随风飘飞,似漂泊天涯的旅人。所以古人常借杨花表达游子思乡之情或思妇怀人之感,最为有名的当数苏轼的那首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词的最末一句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词将杨花的精魂描写得淋漓尽致,把杨花与思妇的形象处理得不即不离又若即若离,表现出一种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了物与神游的境界,堪称古人描写杨花的诗词中的极品。

在游子眼里,自己正如风中杨花;在亲人心中,游子乃是一缕飞絮——这也许正是众多诗家借柳絮吟咏思乡、思亲、思友之情的重要原因。李白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也是借杨花表达对远谪好友的深切思念。

浮萍

浮萍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生植物,其生长于水面,没有发达的根系,常常随波逐流,与流水相伴。所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浮萍常被寄寓漂泊流离之意。 “浮萍漂泊本无根,天涯游子君莫问。”纳兰性德的两句词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浮萍的象征意义。杜甫的 “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道出的是自己不得舒展的心和漂泊不定之身;文天祥的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则描绘出国家的支离破碎和个人的辗转漂泊,读罢令人痛心!

古代民间传说中,有杨花坠水而变为浮萍的说法,这一说法自然缺乏科学依据,但却巧妙地将空中的絮和水中的萍维系在了一起。苏轼杨花词中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交代了杨花的来生、浮萍的前世,妙不可言。

飞蓬

飞蓬本指枯后根断遇风飞旋的蓬草。 《商君书》中有言: “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钟嵘 《诗品》中说: “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因其随风飘飞,形无定迹,故多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泊不定。 《北齐书》中就有这样的慨叹: “嗟飞蓬之日永,恨流梗之无还。”刘基 《旅兴》诗中用“游子如飞蓬,佳人旷千里”写出了游子与佳人间的思念。李白在《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一诗中更用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表达依依别情。

在中国人心目中,家永远都是每个人的根。一旦失去这个 “根”,你就是一株蓬草,你就是一片飞絮,你就是一叶浮萍……你就永远没着没落,无依无靠。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家人思亲、游子思乡乃是久唱不衰的主旋律。在这个旋律下,留下了多少绝唱!

那些 “动物”

动物,是这个地球上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关于动物,我们的祖先曾经留下了多少动人的传说,而这些传说许许多多又和我们的故乡联系在一起。如杜鹃啼血,让人想到了故国、故园;鸿雁传书,让人想到了家人、朋友;燕子双飞,让人想到爱情、家园……还有那叫声凄厉的寒蝉、啼猿,无不勾起我们或淡或浓的乡愁,勾起我们对家、对亲人的思念……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飞禽走兽乃至小小的飞虫,可能都蕴含着浓浓的情感,深深的寓意。

大雁

王湾在 《次北固山下》中写道: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浓烈却无法回归故乡的一种遗憾。大雁可归我却不能,鸿雁传书却传达不了我的乡书,这是多么让人伤感和无奈!薛道衡在 《人日思归》中写道: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以此来表达他急切返家的念头。很多背井离乡的游子自叹不如鸟儿,多少淹留他乡的文人借 “大雁”的意象传递他们无法道尽的愁思,表达他们渴望与家人团聚的梦想。

大雁是一种候鸟,春去秋回,而游子很多时候却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雁可以来去自如,传递书信,而浪迹天涯的游子却常常是书信无凭——这些,会让人无端地对大雁充满羡慕之意,而对自己的处境满怀伤感。高飞的大雁啊,你可知道人间回乡梦难圆!

杜鹃

杜鹃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因被迫让位于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杜鹃遂成为凄凉、哀伤、思归、离别的象征。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借子规啼鸣,传达了对远离故土的友人的思念。秦观的 《踏莎行》中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则是借斜阳中的杜鹃声表达了自己思归之意。

神话中的杜宇是失国、失位的苦主,杜鹃的叫声是 “不如归去”——所以,那些失去故国家园、辗转漂泊异乡的游子会闻杜鹃而心生思国、思乡、思亲之情。那些忠君爱国者甚至愿意化身杜鹃,为国尽忠,就像文天祥所言: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鹧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和杜鹃一样,鹧鸪的鸣声特别,让人听起来很像 “行不得也哥哥”,所以极容易勾起人们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鹧鸪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像唐人李群玉 《九子坡闻鹧鸪》中的“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南宋词人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等,句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鸟,而是借以抒发思念家乡、缅怀故国之情的意象。

古诗词中对鹧鸪的描写,大多是取它的叫声。一声 “行不得也哥哥”让多少游子潸然泪下,顿生归心。但李白的一首 《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金殿,只今唯有鹧鸪飞”却是借 “鹧鸪飞”写出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别有韵味。

蟋蟀

蟋蟀的形象,最早见于 《诗经·豳风·七月》。诗歌对蟋蟀的活动规律描写细致: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古时人们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将蟋蟀与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联系起来,蟋蟀也被唤为 “促织”。南宋词人姜夔在《齐天乐》中这样写道: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一只小虫能进入诗人视野,我以为其一在于它与人为邻,甚至同处一室,故常常也就成了游子思乡时的一种情感寄托;其二在于它叫声悦耳,促人惜时劳作。岳飞在《小重山》中写道: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英雄尚因蛩鸣而思乡,况常人乎?

那些 “静物”

能勾起人们乡思之情的,其实又何止那些婀娜多姿的植物、那些深情款款的动物,日月星辰、河岳山川、大漠古道……这些无生命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古人寄托思乡之情的绝佳载体。尤其是月亮、扁舟、长亭、南浦、日暮、小桥、流水……这些 “静物”,在古代诗词曲赋中很多都是乡愁的化身,或是与乡思紧密关联。这些风景,无不带着丰厚的意蕴和文化内涵。一个人只要在他的内心里充满某种情感,他所见之物皆会饱含深情!

月亮

在古典诗词中, “月亮”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表现思乡之情的意象。苏轼那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具代表性。词中借 “月亮”写出了作者中秋之夜的寂寞孤独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心境。张九龄 《望月怀远》中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正是借助了 “月亮”这个代表着离别的意象寄托了他的希冀和渴盼。 “月亮”饱含了人们的离愁、游子的思乡之情和分别之苦。月亮可以说是最能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意象之一。

古人交通不便,通讯又不发达,所以普照大地的月亮便成为游子寄寓乡愁的最合适的载体。月圆月缺,正好象征了人间离合。独在异乡遥望月亮,想象着千里之外的人也在遥对月光——这样的情景是对 “千里共婵娟”的最好诠释,也是古人望月怀远的根本原因。

扁舟

不管是在古代诗词还是在文章中,我们都常常可以看到 “扁舟”这个表现乡愁的意象的出现。 “扁舟”表现了漂泊之苦,体现了思乡的愁绪。如 “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孤寂、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强烈的思乡情怀、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中的游子思妇之间的相思……这些诗句无一例外都借助了 “扁舟”这一意象, “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思乡之情和夫妻、情侣之间的深深思恋,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除了表达思乡之苦,扁舟还象征着自由和隐逸的生活。苏轼 《赤壁赋》中的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表达了他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李白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两句诗,则体现了他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心愿。

长亭

长亭是陆地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路上大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 “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亦成为离乡漂泊的代称。李白《菩萨蛮》有云: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 《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早已耳熟能详。今人李叔同的诗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更唱彻华夏。

古语云: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 “一别”之处,就在长亭。所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长亭往往也就成了离别的象征。这种离别,可以出现在恋人之间,也可以出现在友人之间。除此之外,长亭还有别的意蕴,如 “游赏”与 “宴集”,古诗文中亦不乏其例。

日暮

动物之本能,日暮而归宿;日暮思家,也是人之常情。 《诗经·君子于役》云: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歌表现了一位女子眼见日暮而思念起服役在外的丈夫的心理。杜甫的 《日暮》诗,与此有同工异曲之妙: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 何须花烬繁。”两首诗描写角度各异,但皆表现了日暮触动乡思。

传说崔颢的一首 《黄鹤楼》曾令李白自叹不如,而其中的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更是让无数读者为之心动。日暮而思乡,这大概是人类一种最古老的情怀。一日之暮,一岁之尾,乃是家人团聚的时刻,自然也是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心切之时!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思乡意象还有很多,这里所罗列的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当然,即便从我上面这一点零零碎碎的罗列中,也足以看出我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扁舟杨花鹧鸪
鹧鸪
鹧鸪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爱情抄底
杨花柳絮
垂钓
杨花萝卜花
鹧鸪爷
鹧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