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对中职学生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探讨

2017-09-25崔爱玲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工作有效性

崔爱玲

摘 要:对中职学生而言,道德不仅是其必备品质之一,更是其职业发展的重要凭证。本文旨在从中职学校的德育现状出发,探索如何有效改善这种问题,实现德育教育的高效化。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工作;有效性

对于学生而言,道德不仅是其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还是其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这种重要性在今天的中职教学中却并没有得到有效体现,使得学生对社会、对自己的认知都存在某种缺陷,形成道德感不高局面。因此,探索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今天的中职教学而言,十分重要。

1 现状

1.1 家庭原因

一般而言,对学生品德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家庭。学生没有对道德形成正确、系统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在家庭中没有感受到与之相应的教育氛围,以此形成“不重要”“无所谓”等态度。

1.2 自身原因

鉴于长期受“学习=成绩”的影响,使得很多中职学生都形成了一种“一无是处”或者“做什么都是错”的错误认知。在这种认知误导下,他们的性格不断被压抑,最终出现两种畸形现象:消极抵抗、物质享受。在这种畸形性格下,他们对社会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不断下降。

1.3 学校原因

在今天,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施行许久,但不可否认,“学习=应试”的影子仍然存在,这不仅表现在普通高校中,还体现在中职学校中。在这种认知倾向下,学校的管理难免带有某种倾向化色彩,即人为划分学生优劣,并对其进行不同教育,这就严重打击了“劣”生的进取心,进而出现不服管教等问题,由此出现德育问题。

2 提升策略

2.1 先了解、后管理

2.1.1 了解学生

想要保证德育工作的高效化,首先要保證对学生了解的全面化和细致化。因此,有关人员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一定要先清楚学生有何思维特点,明白他们对事情的具体看法是怎样的。这样,德育工作才算真正有了了解基础,才能做到有针对、有效率。

2.1.2 科学管理

因为错误认知的长期影响,使得很多学生在面对德育教学时,往往持有一种“油盐不进”的态度,这就严重阻碍了德育落实的效率和进程。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强制性德育“灌输”明显不可取。因此,教师要借助“心心交互”手段,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认可”“被需要”,进而产生想要学习的欲望。

2.1.3 以身示范

为了保证德育的高效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感化时,还要保证自己“言行合一”,为学生转变思想树立行为标杆。这样,学生才能明白哪种行为是正确的,是必须要做到的,哪种行为是不可取的,进而形成“做善避恶”的意识。

2.2 队伍建设

2.2.1 师资队伍

如果将中职学生德育比喻成一列火车,那么教师就是这列火车的车头,起着方向掌控和动力牵引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外衣”建设时,学校一定要把好“火车头”,保证教师素养的高标准。这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职业认知“高”,教师一定要明白中职学校的性质是什么,培养目标是什么,学生应该具备什么能力;二是道德认知高,教师一定要清楚什么样的感化手法才最有用,什么样的方式最容易被学生接受。

2.2.2 班主任

一个班级的关系就好像一株树,而班主任就是这株树的树干,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学校一定要注重对班主任的选拔、考核、评定、交流等工作,从不同层面上提升班主任素养,使其“桥梁”作用真正发挥,进而成为学校德育的中坚力量。

2.2.3 学生干部

在学生眼中,教师不是其学习的合作者和领导者,而是其性格的压抑者。因此,其在接受教育时往往会有一种“敌对”“排斥”心理,这就严重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因此,寻求教师之外的德育途径就显得十分必要。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之中的“领航者”,往往对同龄者的思维方向、行为特征等有一个较深的了解。且,因其能力的突出性,使其德育认知相比于一般学生较高,这就为其成为教师的“能力帮手”,德育的传播者奠定了基础。因此,学校一定要深入学生群体,选拔出能力与认知皆优的学生,以形成学校德育与学生之间的坚实桥梁。

2.3 形式创新

2.3.1 德育创新

道德教育并不应该仅存于形式,或是限于简单的条框讲解,它应该依托于生活和学习。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之雨的播撒时,教师应该实行“德育+职业”模式,将德育分散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职业知识时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礼仪的教学时,不进要让其明白怎样做是对的,还要让其明白怎样做才最“美”,这样,德育教学就真正变得润物无声。

2.3.2 形式创新

德育,并不只是一种口头形式,而应该被实体化,成为一种行为。因此,学校在德育之余,还要给学生提供德育知识实体化的场所和途径。这就需要学校举办有关道德培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道德之“美”,进而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修养。

2.4 外部配合

2.4.1 家长

对于学生而言,影响最大的除了学校还有家庭。因此,学校在德育之余,还要有一种“连外”意识,即借助家庭手段,实现学生德育的全面化和细致化。在借助家庭手段时,学校要先对家长讲述德育的重要性,改变其错误的培养观念,并告知家长,怎样的培养方法才是最正确、最有效的。这样,家长在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就不至于陷入“无方向、无方法”的窘境。

2.4.2 社会

“连外”的另一重要途径,即是借助社会力量。鉴于社会的偏见性,学校在借助此力量时,一定要先保证力量的正面性和促进性,避免学生再次受到偏见伤害。之后,学校可以与企业达成一致,为学生职业实践提供场地,让其在实践中感受到“被认可”“被需要”,进而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3 结束语

总之,道德教育在学生教育中占据的地位无可取代。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还要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将德育适时融入教学、生活中,让德育之雨播撒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参考文献

[1]江云.刍议中职生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交通职业教育,2005(01):9-10.

[2]黄少怀.提高中职学生德育课自主学习能力刍议[J].现代企业教育,2010(12):40-41.

[3]张洁.哲学视野下的中等职业学校班级德育工作刍议[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09):9-1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职学生德育工作有效性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