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龄教育中的幼儿心理与创造性人格分析

2017-09-25刘姝颖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幼儿心理混龄教育

刘姝颖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教育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成为了国家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混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心理和创造性人格和谐发展有其优势,所以在幼儿的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我国,对幼儿教育重视较晚,没有比较成熟的幼儿教育模式可以使用,引入发达国家的混龄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混龄教育模式也开始在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之中使用。本文立足于混龄教育对幼儿心理与创造性人格的现实意义,分析这一教育模式的内涵以及对当前幼儿教育产生的启示。

【关键词】混龄教育;幼儿心理;创造性人格

混龄教育是从发达国家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幼儿教育模式,其基本内涵就是把幼儿园当做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有不同年龄的孩子共同生活、学习、做游戏,他们之间像兄弟姐妹般亲密地相处。幼儿们在这种家庭般的环境下可以接触到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他们之间的互动交流会给幼儿心理和创造性人格产生不同于同龄班级的变化。

1 混龄教育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养成良好个性

混龄教育把幼儿园3至6岁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生活、做游戏,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语言沟通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育,提高动手能力。幼儿从出生起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倾向于学习同伴的动作和习惯,混龄教育营造了一个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孩子集体学习的教育形式,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可以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优点,通过混龄教育这种模式可以激起对幼儿交往的责任感,让他们在和幼儿的相处中学会耐心、大度,幼儿在这种氛围中养成了健康的心理,开发了自身智力,发展了自己的个性,有利于以后在社会中和同龄或者大龄孩子的交往。

1.2 有利于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我国最早实行的计划生育导致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变多,虽然如今二胎开放政策已经实施,但社会压力大、抚养一个幼儿的成本变高以及生育观念的转变使得年轻一代仍然只要一个孩子,这种情况导致幼儿童年时期很孤独地长大,家里没有陪伴的兄弟姐妹,幼儿园也都是同龄的孩子,容易造成幼儿心理孤僻,人格发展不健全。但混龄教育通过不同年龄段之间孩子的学习交往有利于促发出幼儿对情感的萌芽,对于比他年龄大孩子的照顾会产生依赖感,不希望回到家里自己一个人玩,所以混龄教育这种模式的现实意义很大,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1.3 有利于幼儿为幼小衔接做准备

现在很多幼儿在幼儿园没有形成学习的概念,到了小学之后依然只知道玩,给以后的学习生活造成很大的障碍,而混齡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幼儿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看到年龄稍大的孩子学习会形成适当的压力,他们会接受学习这个事情在以后的生活中发生,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同龄幼儿园的孩子都一样大,他们无法提前学习到不属于这个年龄段孩子发生的事情,这会导致幼儿的适应能力下降,幼儿心理比较脆弱敏感,会和同龄的孩子有所争执。混龄教育的教学模式打开了幼儿教育的新方式,给他们提供了教养的机会、提供学习的方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促进认知的发展,对于混龄班级,教师会减少对幼儿的注意,这会促使幼儿养成更快的成熟心理。

2 混龄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启示

2.1 丰富幼儿的认知心理

心理理论从学术上来讲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其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与外在行为的认知能力。在与外界交流时,这种认知心理很重要,你能从与人的交流过程中快速了解对方所表达的内容,知道他们想说什么,想做什么,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心理分析与揣测就是心理理论的具体表现。混龄教育模式通过不同年龄段孩子之间的交往生活有利于幼儿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和其心理发展认知,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混龄班级的幼儿拥有比同龄班级更良好的心理认知,能够较准确预测他人及自己的认知与情感状态,协调好彼此间的关系,减小与大幼儿交往之间的差距。

2.2 形成创造性人格

幼儿的3至6岁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创造性人格是在这一时期培养出来的,具体指的是某个个体在创造性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人格,这种人格可以保证和促进创造性的发展。幼儿在混龄班级中因为年龄差异大,能力较强的幼儿向能力较弱的幼儿讲解如何完成一件事情时,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养成创造性人格的关键性因素,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能力较强儿童的学习,混龄班级给这种学习模式提供了机会,其独特的上课方式也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产生对世界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这是幼儿主动吸收知识,老师不用在课堂上多讲,幼儿自己就学会探索。混龄班级的课程设置和同龄班级不一样,他们注重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感官能力,主要是驱使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形成创造性人格。

2.3 做好保育工作

幼儿教育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就是保育工作,认真做好保育工作,有利于幼儿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混龄班级幼儿看到较大儿童配合保育员工作时,内心就会产生触动,他们天生的模仿能力促使他们会随着较大儿童的行为学习保育工作,尽管他们并不知道这种行为是什么,但不影响幼儿对保育工作的认知,随着心理认知水平的提高,幼儿会养成保育工作这种习惯,这是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应急能力都有所提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龄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它为幼儿学习创新了教育模式,为幼儿培养心理认知和创造性人格创造了可行性途径,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文,魏玉枝.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0(08):33-38,46.

[2]魏玉枝.混龄教育对4、5岁幼儿心理理论、创造性人格影响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3]杨雅颉.浅谈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J].新课程·上旬,2016(01):18-19.

[4]邱黄辉,邓薇薇.对幼儿园混龄教学模式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0):64-65.

[5]李明.3-5岁幼儿创造性人格类型倾向的特征及与多元智能关系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幼儿心理混龄教育
浅析农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园色彩创设与幼儿心理引导探究
动画“情结”
混龄教育中幼儿的别样“分享”
指南背景下幼儿园蒙氏混龄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
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浅谈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
学前教育的“混搭”潮流
由半朵小红花想到的
幼儿园混龄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