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省级茶树种质资源考察

2017-09-22崔懂蒋敏章传政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6期
关键词:种质资源茶树安徽省

崔懂 蒋敏 章传政

摘要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品种创新、名茶开发、生产利用、遗传多样性和生物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是茶叶科技创新和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安徽省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名茶不胜枚举。经实地考察和搜集整理,发现安徽省现有省级茶树良种23个,为了给生产单位提供参考,按地域分别对其繁殖方式、抗逆性、适制性、产量、开采期等主要性状特征进行概括。

关键词 茶树;种质资源;形状特征;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571.1;S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6-0050-02

茶树品种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茶叶生产条件下,符合人们需要,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相对一致的茶树群体[1],而茶树良种则在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栽培管理和制茶工艺下,其品质和经济效益往往比当地一般品种要好[2],在调整茶园品种结构、提质增效、高产优质、推动茶叶产业化与标准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作为携带各种遗传物质并能亲子相传的茶树种质资源,是生产上直接利用、品种创新和生物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3],开展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对促进茶叶科技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1 安徽省茶树品种选育的历史地位

我国近代的茶树品种选育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前。国家农商部于1915年在祁门平里创立的安徽模范种茶场(祁门茶业改良场前身),开创了我国现代茶叶生产试验研究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又在祁门茶业改良场的基础上组建了祁门试验茶场(今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随后,安徽农学院(今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联合多家单位,相继对皖南茶区、皖西茶区茶树品种资源进行了考察,并搜集整理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安徽省的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可追溯到1936年省茶叶研究所开展的茶树自交与异交试验及适制多样茶类的早、中、晚品种配套选育,这也是我国由专业研究机构选育茶树新品种的开始[5]。

2 安徽省省级茶树种资资源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名山众多,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南北跨度较大,茶区主要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黄山地区,茶树品种多样,茶叶资源丰富。在长期的自然变异和人工选育过程中,培育了一大批性状优良、经济效益良好的茶树种资资源,为安徽名优茶开发和徽茶品牌的打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徽省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成立于1982年10月,同年11月开展了首批省级茶树良种认定工作,認定青阳黄石天云种、安徽1号、祁门槠叶种、祁门杨树林种等13个地方茶树品种为省级茶树良种。1987年3月,认定黄山早芽、波毫等9个无性系良种为省级茶树良种。随后,又先后认定黄魁、茶农5号、茶农8号等无性系品种为省级茶树良种。目前,安徽省共有省级茶树良种23个。

长江、淮河将安徽省天然地分割为江南、江淮和淮北,产茶区域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因此,可以长江为分界将安徽茶区划分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2.1 江南茶区省级茶树品种资源

江南茶区为长江以南区域,茶叶资源集中分布在黄山山脉、九华山山脉、五龙山脉和天目山脉等山脉构成的皖南山区。此区环境优美,气候温和湿润,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主要产茶县(市、区)包括徽州区(原歙县东北乡)、黄山区(原太平县)、屯溪区(原屯溪市)、歙县、休宁县、祁门县、石台县、郎溪县、绩溪县、黟县、青阳县、贵池市、东至县、泾县、宁国县、芜湖县、繁昌县、广德县等,共计茶树良种20个,详见表1、2。

2.2 江淮茶区省级茶树品种资源

江淮茶区位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茶树主要分布在霍山山脉和大别山脉构成的大别山区。此区年温差较大,茶树易受冬季极端低温冻害,品种资源抗寒抗旱性强。

江淮茶区主要产茶县(市)包括霍山县、六安市、庐江县、潜山县、金寨县、舒城县、岳西县、太湖县、桐城市、宿松县、含山县、巢湖市、怀宁县、望江县、桐城县、无为县、滁州市、光明市等,共有省级茶树品种3个,详见表3、4。

3 结语

截至目前,安徽省省级茶树良种共计23个,集中分布在江南茶区,少数分布于江淮茶区。茶树多以无性系繁殖为主,灌木大中叶居多,抗寒性强,芽叶茸毛多且持嫩性强,多数适宜推广至安徽省南部茶区,普遍适制绿茶,少数红茶、绿茶兼制,个别适制黄茶[6-8]。其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是实现安徽省低产茶园改造和茶树良种化、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生产单位可在把握适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应用、品种创新、遗传研究和生物技术研究,为徽茶产业的振兴发展做出贡献[9-13]。

4 参考文献

[1] 潘根生.国家级茶树良种应该加速更新换代[J].茶叶,2002,28(3):115-116.

[2] 穆瑞禄.茶树良种与茶树高产优质[J].广东茶业,2012(6):19-20.

[3] 陈亮,杨亚军,虞富莲.中国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4):389-392.

[4] 马建强,姚明哲,陈亮.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5(1):11-16.

[5] 汪春园,吴新荣.安徽茶树良种选繁及应用研究进展[J].茶业通报,2003,25(1):27-29.

[6] 宋维希,刘本英,矣兵,等.云南茶树优异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与筛选[J].茶叶科学,2011,31(1):45-52.

[7] 蒋会兵,汪云刚,唐一春,等.野生茶树大理茶种质资源现状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4):1153-1157.

[8] 刘洋.山东茶树品种引进及种质资源调查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9] 陈兴琰,唐明德,陈国本,等.湖南主要茶树群体种质资源研究(上)[J].茶叶通讯,1989 (1):34-39.

[10] 陈兴琰,唐明德,陈国本,等.湖南主要茶树群体种质资源研究(下)[J].茶叶通讯,1989 (2):3-9.

[11] 冉茂权,张强,崔清梅,等.恩施州茶树地方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068-17069.

[12] 宛晓春,夏涛,江昌俊,等.加大夏秋茶资源开发力度走安徽茶产业提升新路[J].茶业通报,2014(4):151-155.

[13] 曾志云,韦雪英,陈远权,等.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J].广西农学报,2013,28(4):30-32.endprint

猜你喜欢

种质资源茶树安徽省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故乡的古茶树
绿肥作物紫云英研究进展
大白菜种质资源抗根肿病基因CRa和CRb的分子标记鉴定与分析
茄子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