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锵锵三人行》:“鸡毛蒜皮都是乐趣”?

2017-09-22田妮

齐鲁周刊 2017年37期
关键词:窦文涛张伯驹郭敬明

田妮

9月12日上午,《锵锵三人行》节目组在官方微博上发出公告,称“因公司节目调整,锵锵暂时停播,感谢大家多年厚爱,后会有期。”

过去近20年的日子里,每周一到周五,一张小桌,三杯茶水,老友般的三人,似是自家客厅里发生的一场场真挚的儒鸿间的畅谈大千芸芸众生……《锵锵三人行》曾是很多人心中“荧屏上的良师益友”。那些经典议题、那些总像老友般亲切但带给你无限有趣的嘉宾……他们19年的存在,让一个个每天挣扎于生活鸡毛蒜皮的小老百姓,顿时觉得“鸡毛蒜皮也都是乐趣”。

“俗人闲话”19年

1998年4月1日,《锵锵三人行》正式在凤凰卫视开播,当时定的节目形式是主持人窦文涛与两位嘉宾坐着对热点话题开始即兴闲聊,并各抒己见,但却又不属于追求问题答案的“正论”,而是“俗人闲话”。

在凤凰的头两年,窦文涛没有找到自己,“进了香港的套子,学港台主持,整天大惊小怪。”

有一次台里开会,商量明年要办一个3个人的谈话节目,每天一集,然后就谈到,谁来主持呢。不知谁说了句,文涛吧。会场哄堂大笑,笑声中传来“一个沙哑的声音”:“文涛自己说说,觉得怎么样?”那是刘长乐。窦文涛从后边探出头来,“‘我觉着也行,但是……我刚准备说但是呢,他就把我打断了,说行了行了,我就不喜欢婆婆妈妈的,这事就这么定了。”

于是就有了“锵锵三人行”。

据早年间报道,当年凤凰卫视的曹景行回忆:“节目开播前,制作了一次样片,并没有太多准备,因为这个节目要营造的就是老朋友聊天的气氛,话题也都是嘉宾提前碰一下。‘老朋友聊天还需要准备什么呢?”

所以此后的每周一到周五,观众们有了每周五期的“老友谈”,话题涉及时政热闻、文体娱话题、社会热点、知识科普等,一桌三人,看遍大千世界。

窦文涛是主持人,参与次数最多的常驻嘉宾有:许子东、梁文道、马家辉……此外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常来嘉宾。

《锵锵三人行》一直以来无论是在观众还是业界大佬们心中都有非常好的口碑,他们觉得在這里“很放松,能想说什么说什么,可以真性情”。也许正因为节目这种定调,从创立初期,就有不少明星大咖主动要求参与节目。

《锵锵三人行》自开播以来,制作上一直“不富裕”,窦文涛曾说:“锵锵就是游击队,与20多个节目共用一个录影棚,没有属于自己的资产,最初就连嘉宾坐的那三把椅子都不是自己的,后来有个潮州的观众看我们穷,自己烧了点瓷器给寄来,说看你们太惨了,老是那几个杯子。”

直到2006年春节后,《锵锵三人行》才真正有了节目组,这个组在北京负责准备资料、联系嘉宾和后期合成剪辑,但也只有一个“半脱产”的制片人(他还负责其他节目),加上一个正式员工和三四个实习生。

但就是这样一个“抠抠缩缩”的制作规模,却长寿播出了19年,基本做到了“没有他们请不到的嘉宾”,这是为什么?

也许还是得从《锵锵三人行》的节目话题说起,也正是因为这些选题的设置,精英级嘉宾的侃侃而谈,才能影响这么多人的成长。

“锵锵三人行做了这么多年,刘长乐从来没说过我应该干什么,从没要求我接受过某个嘉宾,他可能是特别害怕伤了你的创造性和自由感。因为他知道他说话的分量,他说让你缩一寸,你可能就会缩一尺了。”

“自由感有多重要?百分之一千百分之一万的重要。这就是一切啊。没有自由感,根本做不出好东西。我记得有一次阿城对朱天文说,你找到了限制,就找到了自由。对我来说,限制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你的冲动,你敢想点什么,我觉得我的思想是自由的,而不是生活在精神枷锁里。他也会告诉你各种底线和规矩,但他不会吓唬你。”

黄金时间播出的纪录片《凤凰大视野》如今是非常赚钱的一个栏目,这正是刘长乐的高明之处:他用耐心、坚守高端和对话语空间的最大利用换来了品牌,也换来了广告。

“我和他有距离,我也并不了解他,我甚至不见得同意他某些具体的做法,”窦文涛说,“他的心很软,对人宽容,其实对破坏规矩的人宽容客观上等于欺负老实人,可他是性情中人,他的管理方式自有他的因果,因为他等得起,有人最后就成了。我一直觉得我们之间有一种类似情义的东西,后来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每个主持人都认为自己和他有一种情义的东西。”

刘长乐用“大胆授权”概括了自己在凤凰的管理经验,“要相信人家的理性,要相信人家的能力。一个领导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授权,而绝不要恋权,不要威权,更不要滥权。我既然相信你,我就让你来负责。比如凤凰网的管理我基本不过问,我过问太多,你一天到晚揣摩我的心态就受不了。我既然让你大胆干,出了问题我们再研究怎么办。领导最大的本事就在于授权。”

看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因为《锵锵三人行》,窦文涛被许多网友称为“最得体的主持人”,犹记得在郭敬明参加的那期节目里他的表现。

窦文涛从来都敢问,在问到当年郭敬明抄袭案判决时,他用犀利的语言问出了观众想问的话,“虽然他是个这么年轻的作家,但是也已经有了历史问题,比方说就是当年他的这个书里涉嫌抄袭这个事,这个咱们也没法回避……我不知道这个事情到了今天你自己怎么想?

当时回答这个问题时,郭敬明摸了几次鼻子。”

窦文涛:就你不承认当年法律的这个判决是事实。

郭敬明:我觉得,你能不要聊太多,太久了,窦老师。

这段对话直到今天都成为很多人心中“记者访问”的标准范本,不卑不亢,富有正义感。

《锵锵三人行》的嘉宾大多数以文化大家、精英知识分子等人群为多,很多人印象里最过瘾的几期当属2007年王朔来的那几期聊“军区大院的生活”,《锵锵三人行》历来请的嘉宾都见多识广巧舌如簧,但遇到王朔,也是少有的见到一个嘉宾几乎全场hold住节奏的“喷”。

当年王朔聊了不少有趣的料,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说起大院生活:“跟台湾眷村那时候概念差不多,本地人都叫‘老百姓,我小时候我们院儿那女孩特别逗:一进城就说,哎呦这都是老百姓啊。我们有一个什么概念啊,是军属的概念。我们从小不一定要在北京住,要跟着部队走,而且大部分人都要跟着走。”endprint

这些趣闻简直打开了很多人另一个维度的认知。

包括后来《锵锵三人行》还邀请过《侣行》的主人公夫妇张昕宇、梁红,听他们闯索马里、原始部落,買游艇去南极结婚等事,才知道,这个世界有趣的人原来那么多。

窦文涛在镜头前鲜少哽咽的一次出现在2014年4月16日的张伯驹那期。

张伯驹是著名的文物鉴赏家,他与张大千、徐悲鸿、启功等诸先生一起被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后,一直致力于为故宫博物院收购清宫流散书画出谋划策,甚至不顾自己的生活要把“文物”交给国家,“还珠于民”。

诸多故宫藏品背后有这么一句话“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张伯驹贡献追回的许多文物,大部分都是国宝级。

但就是这样一位“大家”却晚景凄凉,节目里窦文涛点评:张伯驹没有死,你灭不了他。当年他说过“我的东西不怕丢,永远在故宫”。咱们都死光了,千秋后世都有张伯驹的名字。这些人身上的确有中华民族的文脉,凝聚着中华文明。

来来往往的“老友们”

查建英2003年回国,2006年起成为《锵锵三人行》的常客,她从一个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很淳朴的嘉宾”(窦文涛语),慢慢地学会了点到为止。她看电视并不多,总体而言觉得凤凰相对开放、平和,也有专业素质,“多说人话”,但周围也一直有朋友对她批评“凤凰的嘴脸”。

“积极、善意、建设性”是刘长乐提出来的,“我们的话语空间是多元的,你是不是积极善意建设性,这很重要。如果你是,有些过界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你过界太多,那就不是了,所以这个度很难把握。”

节目往来超5000期,能看到的人生又何止几千种,每期节目信息量都很大,甚至嘉宾的许多话在后来都变成了观众的处世观。

比如人气最高的常驻嘉宾之一许子东曾说:

观察历史就像逆向车道上发生的车祸一样,离真相越近的人越关注越焦躁,离真相越远的人越麻木越茫然。

只有爱这个东西才克服所有一切,那些地位、名声、钱其实真的都是表面的,人在世界上,就活几十年。

还有窦文涛:我不太相信人的相互理解,我认为真正的相互理解,只有易地而处。

如果要一一说完《锵锵三人行》的嘉宾和金句,大概也需要花上一比一的19年时间,正如网友@忍冬Chiaki 说的:在我意识的诸多影响中,锵锵算非常重要的一个。文涛教会我认拙,许子东为我开启了新的趣味,家辉给我补课,让我明白一个女性社会下我所不知道的男性幽默是什么样子,査建英老师则直接影响了我书写的语言风格。

来来往往《锵锵三人行》的“老友们”就在他们不自知的情况下影响了这么多人的成长轨迹,而今,得暂时说一声不想说出口的告别。

记得蔡康永曾说:如果一个节目有一天你发现你不再喜欢了,不要伤心,也许是因为你已经长大了,而它没有跟上你的步伐……

但我及更多的观众也许一直想说这么一句话:

锵锵为什么能陪伴我们这么久,不是我们没长大,而是你们一开始,就在高处带着我们成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窦文涛张伯驹郭敬明
张伯驹老照片一组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张伯驹宁愿被“撕票”也不肯卖字画
不怕丢面子,才能有面子
消费与面子
消费与面子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