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茅盾故居释“矛盾”

2017-09-21尹其超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茅盾矛盾创作

尹其超

最早知道茅盾这个名字,不是读小说《子夜》,而是看过根据茅盾作品改编的电影《林家铺子》,谢添扮演的林老板——中国文学宝库中小商人典型形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冬月里的清晨,游锣鼓巷,夫人和小外孙走累了,就到咖啡厅休息,女儿只好陪我拜谒了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占地面积878平方米。茅盾于1974—1981年,在此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岁月。故居是茅盾自己出钱购买的私家宅邸,生前他把这个院子捐献给了国家,后来,故居中的正房和东厢房开设陈列室,陈列茅盾生前的实物和图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本、信件、手迹和茅盾主编过的文学刊物等,共四百余件。小院两进,全部对游人开放。无论是谁都可以随意浏览,随意来探索其中的秘密,一瞬间,突然有了一种“寻宝”的感觉。虽然读过关于茅盾的一些资料,但我渴望着有某种没见过的记载展现在面前,目光扫着小院的各个角落,贪婪地捕捉着,拼命地想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我纳闷先生的笔名,为何称“茅盾”?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在《小说月报》上以笔名“矛盾”投稿时,主编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那茅盾原稿的笔名为什么用“矛盾”呢?是那个时代矛盾无处不在,还是矛盾重重的心结,难以解开?

故居没有不许翻阅和拍照的限制,女儿帮我用手机拍照,记录了茅盾在《几句旧话》中,畅谈当时创作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的过程。1926年,茅盾由上海去广州,在船上写了一篇《南行日记》,计划返回上海后再写,“不料既到广州,我就住下了,不但《南行日记》无从继续,简直和文学暂时绝缘。那时的广州是‘一大洪炉,一大漩涡,一大矛盾。记得八月里的一天晚上……我就计划了那小说的第一次大纲。”“从计划大纲到动手写,隔开了整整一年。”“1927年正月我到武汉后,就连我曾经有那样的‘创作冲动也忘记得干干净净。”这时的武汉又是“一大漩涡,一大矛盾!”“终于那‘大矛盾又‘爆发了!”

一篇短文,《几句旧话》,竟频频出现“大矛盾”!而立之年的茅盾处在投身革命洪流与热衷文学创作的角色互换之中,胸中波涛汹涌,心底电闪雷鸣。

带着“寻宝”的心思,来到后院。先生的卧室设在这里,陈设得十分简朴,北墙为一排书柜,书籍按其生前原样摆放。书橱前为单人沙发一对。室内东侧临窗放写字台一张。起居室东有门通往卧室,卧室正中横放一张小床,床左侧案几上堆放着写回忆录备查的旧时期刊,以及他平时收集的剪报资料和晚年阅读的书籍。卧室的衣橱、七斗柜均为过去旧物,内收有茅盾著作及其藏书……恍惚间,看见了小衣柜上的一个黑漆镂花盒,得知里面安放有先生夫人孔德沚女士的骨灰,这让我有些不解,为什么不一同下葬?还要单独存放?我好奇地查阅了有关资料,终于明白,先生最后的日子,是孔德沚的骨灰陪他走完的……可此时,我忽然想起曾见过的一个资料,先生在去日本的几年里,还有一段始终回避的往日情分。

在他的回忆录中,根本没有提及这段往事和秦德君这个名字。这应该是藏在先生心里的东西,难道被遗忘了?不会的,这个一生充满传奇的女子和先生在一起生活了三年,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虽然两人最终分道扬镳,但三年的异国恩爱呀,真的没在先生的心里留下一丝痕迹?

重新回到前院,攀缘在高大支架上的葡萄藤蔓枯萎了,架下两畦花圃,尚未苏醒,一副秋千,仿佛在冬眠中,形单影只地悬挂着。院子靠后的地方是一尊茅盾半身汉白玉雕像,放置在黑色大理石底座上。看着先生端庄的表情,蓦然,脑海里浮现了那篇文章中描写的那个夏天……

1928年夏,一个巧合,让秦德君与先生一起踏上了由上海开往日本的航船。两人虽然相识,却不相知。尽管海上航行是漫长的、枯燥的,但船上温馨、轻松的气氛调动着游客的情绪。对于游人来说,彼此都是匆匆的过客,来了又会去远。只有這两个人,在甲板上轻轻拨开海的面纱,看到了对方最美的笑容。在秦德君眼里,先生不但博闻强识,而且健谈,谈他的著作、他的身世以及不幸的婚姻,这引起了秦德君发自心底的同情,看到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被传统婚姻束缚的痛苦,她的眼里盈满了泪水。而在茅盾眼里,秦德君不仅是一个美丽灵性的女子,而且还是个勇敢坚毅、充满传奇色彩的现代女性,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在他眼里都是无比动人的,本来大她十多岁,先生却喊她“阿姐”。船在无垠的海面上慢慢行进,秦德君和先生的心,也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地靠近……

轮船到岸了,两个人来到了东京。东京的夜晚异常躁动,在这半睡半醒的日子里,先生的思绪飘得很远,他想起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幻灭》,想到了左翼文人对这部小说的猛烈抨击,情绪一下子落到了最低点。秦德君是很有同情心的,她极力安慰先生,鼓励他创作出第二部好的作品来,以消除《幻灭》在左翼文人中的影响。由于秦德君的关爱,先生创作的火焰燃烧起来了。他以秦德君的好友胡兰畦为原型,写下了佳作《虹》,小说一经发表,便轰动一时。不久,两人在铺着榻榻米的房间同居了。先生此时说了很深沉的话,表示坚决与原配夫人孔德沚离婚,要与秦德君厮守终生。其实,在先生看来,孔德沚和他之间既没有爱情,也没有位置。尽管与孔德沚有了两个孩子,但他的心里只有秦德君,只想对她一个人好,对她每时每刻都要付出真心……

这段温情的日子仅仅过了不到三年,日本当局开始大举抓捕中国共产党人,先生与秦德君也不得不回到上海。在上海,二人先住旅馆,后来借住在好友杨贤江家里,并向社会公开了他们的关系,提出要与结发妻子孔德沚离婚,给秦德君一个应有的名分。然而,先生低估了孔德沚的智商,这个目不识丁,貌似孤陋寡闻的女子内心里,潜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为了挽救家庭,孔德沚正像名字中的“沚”,不愧为水中的绿洲啊!她表现得沉着坚定而且有智慧,为了打一场反败为胜的战争,孔德沚不仅原谅了先生,还以自己宽厚的情怀去消解先生心中的芥蒂。endprint

孔德沚除了三天两头往杨贤江家跑,还时常给先生送衣服和菜肴,帶着孩子与先生一起嬉戏。先生的天平开始倾斜了,他给秦德君写了个4年之约,约定自己先回家,4年后,再与秦德君行百年之好。深陷其中的秦德君,相信了先生的这个4年之约。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先生却没有信守他的承诺,回家后,便躲秦德君远远的。秦德君为这份感情付出太多了,实在受不了身心的创伤。心力交瘁、万念俱灰的秦德君,愤然离开了上海,孤独地走在回四川老家的路上。

时间似乎有一点呆滞,我在先生的雕像下伫立良久,思绪被那个骨灰盒惹得越来越乱。沈德鸿、孔德沚、秦德君,“三德”之间这段感情,被封存了那么久,以至于许多人对此毫无知晓,即使有人知道,也只是一声叹息。新中国成立后,先生担任了文化部长,秦德君也回北京做了教育部参事,两人有几次不期而遇,但彼此却形同陌路。用现在的伦理衡量,茅盾快刀斩乱麻,毅然决然回归家庭,没有酿成大错,他怎能不感谢原配夫人?不过,爱,没有谁能说得清楚,先生内心的纠结,“矛盾”的泛滥,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

在前院,还有一个机构在此办公。那就是1983年成立的中国茅盾研究会办公室。叶子铭、周扬、冯牧、孔罗荪等文学界大家,都曾在南房里济济一堂,共同追忆老人。我看到茅盾的创作年表,更加深了对这位文学巨匠的钦佩: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以及论文集《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此外,还有大量文学评论、神话研究、散文、杂文、历史故事等,确立了茅盾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展室不大,内容翔实。我看到,由于时代的变迁,晚年的茅盾既有删改旧作的经历,也有拒绝修改旧作的矛盾。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的成名之作,1954年重版时茅盾依据读者的意见做了620多处的修订;但对创作于1941年的日记体小说《腐蚀》却拒绝修改,尽管当时已有批判文章指向《腐蚀》。对此,茅盾的解释是:“《腐蚀》既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写成的,那么,如果我再按照今天的要求来修改,不但是大可不必,而且反会弄成进退失据罢?”

先生虽历经重重“矛盾”,但坚定不移地为中国文学事业奉献一生。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他把25万元稿费捐作奖金,设立“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根据茅盾先生遗愿,把这项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固定下来,每4年评选一次。自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赞助,茅盾文学奖已成为中国官方奖金最高的文学奖。

晚年的茅盾疾病缠身,84岁的他饱含深情地写了一篇散文——《可爱的故乡》。文章的开头便是:“浙江是个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才辈出的地方。虽然我仅仅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却深深地怀念它!”

责任编辑:子非endprint

猜你喜欢

茅盾矛盾创作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茅盾的较真
茅盾不怕被骗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一墙之隔》创作谈
茅盾手稿管窥
创作随笔
茅盾文革期间撰写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