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封存在时光深处的陈旧手稿

2017-09-21张瑞超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稿纸繁体字字迹

张瑞超

在一次整理标有“永久”存期档案的时候,我发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县级领导的手稿,令我倍感一个时代的真实。

翻开发黄的书页,一股几乎是发霉的味道从档案袋中透过来。最上面的卡片上赫然标明年代、卷宗、内容、标题、作者等文字,用黑色钢笔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就。后面就是相对应的一些打印文件。上个世纪50年代的打印稿,還是繁体字,我看了几眼,有些都不认识。我们今天使用最广泛的简体字就是从这些繁体字中简化而来,而这些繁体字,对于我们相当陌生,它们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曾经的过往。纸张薄而脆,一面有字,另一面由于太过于薄透就不能打字,轻轻一翻,几乎就要碎掉。带有时代感的“人民公社”“鼓足干劲”等字眼进入眼帘,那都是上个世纪很久远的事情了。

再往后翻阅,竟然是当时一些县级领导的文件手稿,稿纸依然很薄很脆弱,是当时的稿纸,经过几十年保存,已经薄如蝉翼、脆弱若冰,似乎用手使劲翻动,就会化掉。上面有的是用蓝色圆珠笔,有的用黑色墨水钢笔写成的。稿纸虽然经不起折腾,但是字迹却如当时一般原真,不曾化掉,也不模糊。字迹有的潦草,有的工整,更多地方还用铅笔或者钢笔修改过,画着很多修改符号。文件内容多是当时有关经济发展、国家政策、地方发展的总结和实施措施,真切反映了那个时代特点。

我感兴趣的不是打印文字,而是这些原真手稿。打印文字,虽然字迹工整能够广泛传播,可也是千篇一律不带个性化的机器文字,而真正感到有价值的是手稿。无论字写得是否艺术,即使有些潦草,可那带有他们自己的个性特点,来自最真实的思想记录,而那些圈圈点点的修改,更是表现了他们的思路痕迹。透过斑驳的纸张,带有棱角的字迹,我似乎能够想象到他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伏案疾书,在为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发展熬白黑发。他们有时候在思维停滞的情况下,会站起身拿一根小棍拨一拨暗淡下来的灯芯,在屋内走几步,而后继续坐在桌边继续写下去。

手稿的内容,大部分是一些会议内容,真实地记录了作为一个县级干部对当时国家政策的理解和实施。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他们殚精竭虑的谋划和实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方工业初步兴起扩大,比如建立第一个拖拉机站;农业发展精细到当年对气温、降水的记录总结,甚至到小麦的选种和如何施肥;其他诸如公共事业的发展,比如植树造林、修建公路、抗旱防涝等等一系列的工作总结。今天的每一条公路,建成的每一座楼房,成立的每一个国营、私营企业,无不是从那个时候领导干部的细心工作中来。

后来我还翻到了存放很久的信件,是来往于不同县市之间党史部门的信件,虽不是县级领导干部的,但却具有情感性。比起那些革命时期的工作讲话,增加了个人情感,似乎通过那些亲切的问候,能够再现当时的感人场面,即使过去了六七十年,那些纸面上的文字依然鲜活。

此外,还找到了一些七八十年代编纂地方史的初稿、一些对革命人物的访谈记录。清一色的稿纸,上面是老一辈工作人员对革命时期历史资料的整合,一本又一本,页面发黄,字迹还是当初圆珠笔、钢笔、铅笔写成的,依然有修改的痕迹,红色钢笔圈出来修改的地方,看上去很凌乱,甚至有的地方还粘贴上一小块字条。这些陈旧的书稿,无不再现了当时他们对工作的认真。正是因为他们对待工作的认真细致,才有了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料,让我们透过历史烟云,了解一座小城。

他们来过,而且一直都在,以另一种方式被时光封存在久远,链接过去和现在,只待有缘人开启。

责任编辑:黄艳秋endprint

猜你喜欢

稿纸繁体字字迹
哈哈镜
四川动物杂志稿纸
字迹潦草
稿纸中的数学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冯小刚建议让繁体字回归课本
不孕不育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