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西艺术作品中当代艺术符号的转型
——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

2017-09-21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当代艺术观念

苏 洋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浅析中西艺术作品中当代艺术符号的转型
——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

苏 洋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文章针对中西方关于当代艺术时间切片划分的界定,例举了一些中西方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并对这些艺术作品符号的转型从三方面来进行实证分析,观众感知这些当代艺术作品,调动了观众的多觉系统,让观众参与到作品的互动中,进一步缓和了艺术家与观众在意识形态上的关系,提升了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

中西;艺术作品;代表性;当代艺术;符号;转型

回顾艺术史的发展语境可以揭示,艺术发展阶段中的艺术状态反映了适合自身所处语境的文化建构。当代艺术兴起于决定性的历史会议、事件的文化语境建构之下,开放多元的知识结构中,这样的新语境促使艺术家观念解放,承载出新的艺术符号创作动态。当代艺术消解了以往绘画表现固有的局限性,颠覆与重构以往的创作方式,挑战人类观念意识的极限,策略化地混合着各种符号载体,不断寻找表达新形式成为社会赋予艺术家的权利意志,这就要求艺术符号的转型。

然而,什么是符号呢?德国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在文化哲学领域说过:“所有在某些形式上或在其他我们能为知觉所揭示出意义的一切现象都是符号,尤其当知觉作为对某些事物的描绘或作为意义的体现、并对意义作出揭示之时,更是如此。”①当代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揭示出开放多元艺术图式的意义体现,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符号。读解当代艺术作品,我们应尊重符号载体进行探索表现出来的特征,因为它改变着我们的文化艺术形态,扩大了艺术舞台的范畴,留存给社会形而上的艺术观念。

一、中西方关于当代艺术时间切片划分的界定

了解中西艺术作品中当代艺术符号的转型,先要梳理清楚在世界史(西方)和中国史(中国)中“当代”这一时间切片划分的界定。“当代”作为时间意识概念的定语,由于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发展客观状况不同步,便呈现为不同的断代和时间切片划分,“当代”这一起点的时间切片也跟随着不同步,西方历史发展中,1789年法国大革命来定位“当代”的开端,而在中国历史发展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后来定位“当代”历史的分期。

然而在艺术发展史上,当代艺术与当代历史划分的时间切片呈现出不一样的时间节点,同样中西当代艺术时间切片和中西当代历史分期一样也不同步。西方艺术学者曾经将1945年德国投降代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来划分为西方当代艺术的起始时期。中国的一些著名评论家对此也进行过相关方面的论述,基本上以1978年和1989年两个决定性的历史会议和事件为时间切片点形成共同观点,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大门对世界敞开着,与世界各国相互拥抱,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结点,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人们观念解放,敞开胸怀不断与世界各个国家交流。鲁虹把1978年到1989年之间历经的中国艺术,“拿来”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载体视为“前当代艺术”②,王端廷评论家在翻译英国朱利安·斯塔拉布拉斯(Julian Stallabrass)撰写的《当代艺术》著作中,所言到“1989年的全球事变及其后续事件——德国的统一、苏联的解体、全球贸易协定的出台、贸易集团的巩固。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深刻地改变了艺术世界的性质。”③基于世界各国重要事变,将1989年划分为当代艺术的时间切片点,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梳理了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并在此基础上编著了《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5》。当代艺术植根于开放多元的决定性社会语境中,艺术家在创作观念意识形态符号的转型、感知方式的符号转型、接受和传播方式的符号转型三方面对已经形成的艺术陈规加以颠覆和重构,承载出新的艺术符号创作动态。

二、创作观念意识符号的转型

(一)观念意识符号的转型

观念意识即人类经过大脑思维对客观和主观事物进行实践认知活动的思想结果,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受艺术家观念意识的制约,又建构出艺术作品的观念意识,当代艺术颠覆与重构以往的创作方式,中西方艺术家们挑战观念意识的极限,创造出由各种符号载体转型的艺术奇观,这些符号载体建构起意识形态框架,彰显了艺术作品表达的张力。

1.西方艺术作品观念意识符号的转型

当代艺术一词在最近几年媒体中使用频率比较火热,成为当今艺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渊源之一是由特殊的社会语境决定的——开放多元的知识结构,导致了当代艺术符号特征的史实表现为形式多样。主要取决于以观念意识形态为创作思维导向,观念意识符号支配艺术作品的创造形式,渗透着每个时代的艺术认知,表现为观念、思想、价值观等形而上的符号认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代艺术亦即观念艺术,这一认知归功于出生在法国,后移居到美国国籍的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在艺术领域出现了颠覆性艺术观念意识符号的转变,消解架上绘画表现艺术符号的局限性,现实生活中触及可见、被鄙视的生活符号元素小便池,杜尚将其在1917年直接命名为《泉》,在作品的侧面签上R·Mutter(图1),并被当做艺术作品进驻了美术馆,开启了西方当代艺术的源泉,为后期西方艺术家的创作开启研究的动力。

图1 杜尚 《泉》

图2 科苏斯 《一把和三把椅子》

同国的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对传统固定观念意识符号的挑战,探讨艺术作品背后隐藏的符号价值现象。1965年《一把和三把椅子》是观念意识符号颇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之一(图2),把椅子视为传达观念意识符号的道具载体,现成品椅子、照片椅子和词典中关于椅子的阐释即“幻象”椅子,共同导向椅子的观念意识符号。

2.中国艺术作品观念意识符号的转型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艺术家艾未未,于1981年去美国学习期间亲自接触到了杜尚现成品艺术作品,受其艺术观念意识符号的熏陶,开始使用生活中的现成品对艺术作品分解、重新构建作品符号内容。如图3,2003年利用42辆永久牌现成品自行车依次上下左右叠建成环球形状的符号作品,创作出《永久自行车》艺术作品,值得赞赏的是自行车背后“永久”的观念和价值;谷文达在西方观念意识符号的影响中,使用中国“喜庆、红红火火”寓意——灯笼表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符号形式,2008年绘制的以龙为符号形态的《天堂红灯》吉祥作品,如图4,采用数万个红灯笼将上海的地标性建筑拥抱起来,横跨了卢浦大桥、南北及延安路高架长长的空中路途形态,并巡回在世界不同国家的标志性建筑中展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图3 《永久自行车》

图4 《天堂红灯》

在杜尚观念意识符号现成品的耳濡目染下,艾未未、谷文达等中国艺术家表达艺术的符号形式回避了仅仅局限于规矩的架上作品,反传统、反艺术、反向美学思考的角度,反而成为新的美学,转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观念认知,引发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将思想观念视为艺术,打破了艺术可以是有形、看得见的现成品物体,也可以是无形、看不见的形而上的观念。

(二)观念意识符号的衍生

1.中国艺术作品符号的衍生

杜尚现成品观念符号艺术,成就了艺术家在创作中考虑的关键问题,艺术家挑战观念的极限,突破过往艺术所承载的符号,开放视野,立足于创造性思维,衍生出之后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数字艺术等等形形色色、多元并存的艺术局限性之外的艺术符号作品。中国艺术家徐冰是国际上当代艺术很活跃的艺术家,曾经在国内外举办过众多展览,期间移居到美国,在2008年回国后,从北京建筑工地的废料中爆发了艺术灵感,发现了艺术创作的符号元素,花两年时间拼贴组合创作了钢铁《凤凰》装置作品(图5),这件作品隐喻了时代发展背后光荣的劳动价值。2010年在今日美术馆展出,今日美术馆毗邻北京市CBD、国贸大楼、中央电视台新大楼黄金地域位置,徐冰用6台吊车同时将两个大型装置作品掉在这里的广场上,引人注目,吸引观众的眼球,晚上两只凤凰就像夜晚天空中的发光体一样,闪闪发光,和周围黄金地域位置大面貌和谐统一起来,广场通过360度的全方位角度来为观众展示这件作品。

徐冰 图5 《凤凰》 装置作品

宋冬 图6 装置作品 刚步入展厅的场景

利用生活中的符号元素来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还有另外的精典例证。譬如,国内大规模的拆迁中有很多的遗留物品,门窗、家具、日用品等等,这些都被常人视为垃圾、即将扔掉的废弃物。然而当代艺术家宋冬对这一现实问题反复琢磨,将这些废弃物整理成另一种符号载体存在的高度意境。2015年年底北京佩斯中心展览出了艺术家宋冬最新创作的一系列装置作品,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剩余废弃物进行搜集,物尽其用为符号载体创作的对象,对旧的物体再次改造,展示了新的符号物件艺术作品;如图图6、图7、图8所示。图6 是刚刚步入展厅的场景,继续进入观看呈现展厅中的一些作品,展览在空间中的《条形码》和《坐井观天》装置作品,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可视的符号废物元素,废物充分利用,走进朴素但有高贵气质的艺术审美意境,强化了观众的意识符号记忆,每一件作品的子部件都处于相互牵制之中,有着创新的观念意识符号,门窗、家具、日用品不再是建筑中抑或室内必要的构成符号元素,重新建构艺术作品新的符号意识语境。

宋冬 图7 《条形码》

宋冬 图8 《坐井观天》

何云昌 图9 《长生果》 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也作为新的艺术符号类型走入中国大众的视野,艺术家把自己的身体作为符号物质载体材料进行行为表达,随着时间的流逝作品呈现相应视觉观看信息。90年代初何云昌就参与了中国的行为艺术,一直坚持延续至今,是当代行为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2016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以特殊的符号形式呈现了艺术家近20年全面性的个人学术文献大展,作品内容丰富,陈列空间中有艺术家存留下的行为创作档案、装置作品、影像视频。并对最新作品《长生果》(图9),在长12米,宽6.7的场域空间中,进行了现场行为表演,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观看,艺术家用自己的身体与生命的极限进行顽强对抗,历经3天3夜72小时截取的时间片段,或坐或立或卧在透明的桌子上,不吃不喝,采用辟谷的方式,空气共享资源高效利用,调整整个身体的机能,让浸泡500斤的花生果在时间的相对漫长中演变为对身体有益的长生果,以质朴和智慧的艺术观念传达了艺术家创作符号审美意识,让观众零距离地了解了艺术家创作的符号手法。

缪晓春 图10 《从头再来》 截取作品片段

观念意识符号衍生中当代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还有以先进形式符号为载体支配的数字艺术。艺术家缪晓春对西方精典原作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死亡胜利》、拉斐尔·桑西(Raphael Sanzio)《雅典学院》、泰奥多尔·席里柯(Theodore Gericault)《梅杜萨之筏》进行语境重新组合,图10截取作品片段,改编成《从头再来》符号艺术动态图式,在留学德国莱勒·卡尔哈尔德(Reiner Kallhardt)等观念意识符号的影响下,利用数字科技软件,建构了数字艺术符号观念意境。张小涛、崔岫闻、陆扬等,都是衍生出的国内著名数字艺术家。

2.西方艺术作品符号的衍生

约翰·凯奇 图11 《4分33秒》

丹·弗莱文 图12 声光电

随着观念意识符号的价值传播,西方也衍生出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数字艺术等一系列多元发展的文化符号现象。意大利国籍的毛里奇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于1992年将被盗的保险箱现成品直接拿来取名为《被撬开的保险箱即(—157,000,000)》装置艺术作品,该巨额数字就是被盗的金额;美国行为艺术家约翰·凯奇(John Cage)1952年惊世骇俗的行为符号表演作品《4分33秒》(图11),4分33秒是作品行为表演的时间长度,他邀请钢琴家坐到舞台中钢琴旁的椅子上,没有任何音乐乐符,约翰·凯奇、钢琴家和观众一直保持着沉默,在场的每个人静静地感知呈现出的符号作品形式,此时已经呼应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虽然没有音乐波澜起伏的高低声音,但存在一些音乐无声之外偶发的鼓动风声、屋顶上雨滴的微妙声音、到后来观众身临其境体验时间短暂流逝下呈现出的无声作品,在这样的艺术情境下凸显出不耐烦而发出的各种声音,用这样的声音来代替有时效的音符。唤醒观众在静谧的周围环境中获得作品符号的审美感知力,亲自参与到艺术作品的身临其境中,让观众学会认真倾听,重启听觉神经系统,无声观念意识的艺术符号表现,对当代艺术之前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大幅度的转型;美国丹·弗莱文(Dan Flavin)从20世纪60年代就研究了一些声光电灯具符号形式的数字艺术,参见图12,荧光闪烁的光芒照耀了观众愉悦和阳光的心灵,这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艺术雏形时期的作品,为西方国家后期数字艺术的发展成就一定的符号美学资源。

三、感知方式的符号转型

文艺复兴、中世纪、印象派等等各种流派的传统绘画,我们观看绘画的模式都已经习惯视觉诉诸于墙壁,安静永恒地呆在展厅里,用视觉与思想与作品进行交流,而无法用吸引视觉之外的其它感知方式与作品做真正的沟通。当代艺术符号颠覆了这种关系,不再是纯视觉来体验艺术作品 ,感知方式经过艺术家机智的转型,在与观众互动交流的视角中实现作品符号的本质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向观众提供一些免费的互动服务,缓和观众与艺术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关系,共同输入艺术家与观众的符号审美意识,让艺术与生活体现得更加亲切。

社会各阶层经过资源丰富的时代让艺术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构成部分即当代艺术的文化建构中,当代艺术在文化符号的消费和燃烧语境下,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艺术家的创作媒介材料更加丰富,感知形式超越了以往的绘画形式,这就决定了所呈现出的艺术作品的符号转型,我国著名的评论家王端廷教授指出:“艺术越来越突破了视觉感知的范畴,而向包括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内的所有感知领域发展,因此当代艺术应该称为“全觉艺术”(All—Sensual Arts)或“多觉艺术”(Multi—Sensual Arts)。”④当代艺术的多觉符号并存现象,促使艺术多元的表现形式,让艺术成为快乐、自由的本体。

(一)西方艺术作品感知方式的符号转型

针对当代艺术中的多觉感知方式,简略地进行了实证分析,图13是意大利天蓝工作室创作小组于1995年创作的《感觉环境》系列作品其中的《桌子》又命名为《为什么这些手都来碰我》的典型互动影像装置作品。分别摆放在展厅的6张桌子,每张桌子都表现出不同的符号形象,并且加入了视频和音频,这样的符号作品超越了视觉感知的范畴,观众可以通过触摸桌子上相关的感应设备来感知每张桌子上的符号作品。其中一张桌子上呈现出穿着睡衣正在酣睡的胖乎乎的女人的形象,当观赏者用手触摸这一符号形象时,这一动作符号形象变会发生变化,胖女人便会睁开眼睛,由此坐起来。在另外一张桌子上触摸胖乎乎女人的符号形象时,女人符号形象将会置换为杯盘刀叉类型的符号餐具。更有乐趣性的是,再触摸另一个女人符号形象时,将会发生大弧度的转变,撕拉下来桌子上的桌布,开始发出餐具间互相碰撞的激烈声音。触摸每张桌子上的感应设备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符号形象,轻松愉悦,富有动感激情的符号形象诱导了观众、艺术家、作品心灵上达成共鸣,刺激了观众视觉、听觉、触觉多觉作用力。

图13 《桌子》即《为什么这些手都来碰我》 互动影像装置

(二)中国艺术作品感知方式的符号转型

潘公凯 图14 《融》

蔡志松 图15 《浮云》

原弓 图16 《空香》

中国艺术家也创作了多觉感知方式的符号作品,2011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锋教授策划的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由5位艺术家创作带有嗅觉气味的“弥漫”符号系列作品展,正好呼应了威尼斯双年展总主题“启迪”的要求。潘公凯创作的影像装置艺术品——《融》,如图14,上半部分是几行英文文字的电子符号影像投影,它就像白色雪花般一样逐渐融化着,雪花暗示的是西方新的符号文化形态,融入到了下半部分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横幅墨色荷花符号图像中,为了显示雪花般冬天的寒冷,展览馆专属配置了制冷模式的空调,与作品的真实意境相契合,雪花和荷花香味的“弥漫”象征的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内在关系;蔡志松用不锈钢材料、风铃、茶叶组合和建构成装置艺术品《浮云》(图15)大小不同8朵左右的云朵以“不倒翁”的符号形式分别漂于花园的草地上和旁边电线杆上,里面充满了氢气,云朵随天气情况而变幻飘动,里面风铃的声音和茶香味随变幻飘动而传出和散发出来,在中国馆展览馆前营造禅意、空灵生命灵气的中国意境;原弓由雾化器和天然香料绘制的《空香》装置符号艺术作品(图16),放在展览馆内6000m隐蔽的油箱顶部位置,通过雾化器设备循环间歇释放香气水化雾,香味“弥漫”到馆外形成雾气笼罩的人间仙境;杨茂源《器》将里面装有中药成千上万的大大小小的陶罐分别分布到展馆内地面上,陶罐内会散发出看不到的药物气味符号;艺术家梁远苇也是装置符号艺术作品——《我请求,雨》,不同长度的导管装置里装有白酒,白酒味道“弥漫”到展馆中,花香、茶香、香料、药味、酒香五种气味唤醒了观众的嗅觉感知力。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觉方式演绎的艺术符号场景,就像城市或血管中的某一个部分系统一样,每个部分系统都将有意义地组成为一个整体,在任何一个系统的停顿都意味着一定的文化符号内容,将大众的感知聚焦于有意义的动态体验中,在感知中获得了艺术审美欣赏。

四、接受和传播方式的符号转型

(一)艺术接受形态符号转型

当代艺术超越了以往共有绘画符号常规,大胆创新,这一新的艺术领域的发展,向艺术的接受及收藏制度发起了极大的挑战。之前绘画展示只能在特定的场所及空间,艺术接受是上层意识形态进行宣传的工具,收藏家可以直接收藏作品,当代艺术在符号转型的视角中引领观众,艺术接受是由上层意识形态传递话语信息转向为学术话语相互研讨,国内艺术家艾未未《永久自行车》、谷文达《天堂红灯》、徐冰《凤凰》和宋冬装置作品还是科苏斯《一把和三把椅子》会邀请相关的评论家开学术研讨会,邀请观众与艺术家现场相互交流作品符号的象征意义,收藏形式发起大型挑战。尤其是当代艺术中数字艺术特殊的艺术形态,艺术家需要现场播放视频和音频,如缪晓春《从头再来》、意大利天蓝工作室《桌子》,在视频和音频动态视角中与公众进行交流,现场视频和音频结束后,艺术家通过打印输出作品实物,刻录光盘,然后收藏光盘以此来供后人欣赏。无论创作模式、接受模式、收藏运转机制都呈现迥异于过往的文化符号现象,迎合大众趣味,营造出艺术家与观众双向存在与互动合作,创作成果共享的艺术符号现象,视为新的艺术批评。

“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有可能变成现成符号和物品的随意组合的艺术来说,观众的互动效用可以重新带来有组织的、不可否认的在场感。在场的不再是艺术天才,而是观众,他们会短暂地感受到民族理想的温暖,这种理想承认其思想和行动的价值,抑或至少会承认他们具有创造性参与艺术的潜力。”③动态的互动形式,对艺术的接受和批评方式构成了挑战,批评家、艺术家、观者、作品以互动的关系取代了单向的审美接受,这就必须要求批评者和观者真正在场,参与艺术符号作品的真正塑形,何云昌的现场行为表演《长生果》、约翰·凯奇《4分33秒》、丹·弗莱文的声光电作品、意大利天蓝工作室创作小组1995年创作的《桌子》、彭锋策展的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一些嗅觉性作品,仅仅因为观众的参与,作品深层符号意识的意义才能被塑造出来,单靠语言、文字的描述无法还原作品的原貌。

(二)艺术传播手段符号的转型

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它的传播情结,艺术传播是将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经过特定时空的媒介蔓延传播到社会公共化接收的场域中,公共场域中的每个人物对艺术作品形成特定的印象。多元符号形式并存的当代艺术,处于重要时间切片之后的历史性事件之后,思想观念意识开放,科技发展,使其传播符号发生颠覆性变化,冲击了传统艺术单向、枯燥、上层权利意志传播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当代艺术作品需要艺术策展人为他们的作品找出可供传播的符号形式,将创造性作品由个人领域传播到大众共同领域,在当代艺术作品内搭建传播符号的一座“桥梁”,这就需要传播媒介的介入。如出版社、网络、新闻媒体等的媒介制造出艺术家作品的符号审美涵义和趣味。中国的艾未未《永久自行车》、谷文达《天堂红灯》、徐冰《凤凰》、宋冬装置作品、美国科苏斯《一把和三把椅子》装置艺术作品,国内彭锋策划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作品,何云昌《长生果》和国外约翰·凯奇《4分33秒》行为艺术作品,都会受到出版社、网络、媒体的大量关注抑或传播。当代艺术作品在生产、传播媒介提高的情境下,被媒介重复性符号所传播,增加了艺术的传播速度,对艺术传播活动产生决定性的优越,传播的公共艺术价值引起每个人的关注,观众可以快速获取艺术家作品的意涵。

当代艺术不再像传统美术那样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多元符号并存的艺术现象让艺术家有着自由的创作心态,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再是传统画架上视觉性绘画必须经过专业技能的训练才能成为艺术家或创作艺术作品,传播和普及到大众的思维创作领域。让艺术家与观众零距离地接触,艺术家从俯瞰生活到走进大众视域的转型,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艺术价值观念。当代艺术中数字艺术作品以先进手段为创作的媒介材料,文中实证分析的中国缪晓春《从头再来》、美国的丹·弗莱文声光电艺术作品、意大利天蓝工作室创作团队创作的《桌子》,这些艺术家建构的作品符号形式要求艺术家精通软件技术等跨学科的技能,跨越艺术学科范围弥漫到物理学、计算机学、数学等学科外的内容中,学科之间的调整方式让艺术与科技紧密地结合起来,拓展到艺术学科之外领域的兴趣爱好者也能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当代艺术符号抵触传统的艺术符号形式不代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坠落,而恰恰是人类认知艺术境界的提升。

五、结语

中西方在当代艺术时间切片划分中承载了重要的历史性文化事件,历史承载的文化情境支配着大众思想观念意识的多元化,艺术家创作出突破以往绘画符号表现形式中固有的局限性,赋予既定准则的传统艺术符号形式被打破,一种新颖而又原创的艺术符号形式,进入了中西艺术家表现艺术作品的视野,增加了艺术趣味,触及了更深层次的多元艺术线索。文章从艺术家在创作意识形态符号的转型、感知方式的符号转型、接受和传播方式的符号转型三个方面对原创艺术符号的作品进行实证分析。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装置、行为、数字等多种符号形式的艺术作品,读解这些当代艺术作品需经过机智的转型,尊重符号载体进行探索表现出来的特征,要求与观众在场互动交流,调动其它系统听觉、嗅觉、触觉等的感知方式,才能实现作品的本质意义。当代艺术改变着我们的文化艺术形态,扩大了艺术舞台的范畴,留存给社会形而上的艺术观念。

注释:

①吴风.艺术符号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37.

②鲁虹.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7:序言.

③[英] Julian Stallabrass. Contemporary Art[M]. 王端廷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163.

④王端廷.从视觉艺术到多觉艺术—当代艺术的发展对展览方式的挑战[J].美术观察,2015,(2):10—12.

[1]王端廷.重建巴别塔—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当代艺术[M]. 北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2]彭锋.观念、文化与实验——策划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几点体会[J].艺术评论,2011,(10).

[3]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4]朱青生.中国当代艺术年签:2015[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吕澎.中国当代艺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胡栩鸿

On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Symbo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Works - Take Representative Works as Example

SU 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China)

I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contemporary art eliminates inherent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painting, and artists challenge the limit of conventional opinion creating the artistic wonders in transformed from symbol carriers. These symbol carriers construct ideological framework and reveals the tension of art expression. This paper aims at defining the segm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time i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by illustrating some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works of contemporary artists, and analyz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ymbols from three aspects. Audience perceive these contemporary art works, and the art works aroused the audience’s multisensory system to involve the audience in the work, to further ea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st and audienc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improve aesthetic cognition of the audience for works of art.

China and the west; works of art; representative; contemporary art; symbol; transformation

2017-04-10

苏 洋(1988-),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西方绘画。

J026

:A

:1674-344X(2017)6-0075-08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当代艺术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健康观念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