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矿的人
——朱朝访诗歌浅析

2017-09-17伍亚霖

夜郎文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挖矿形式诗人

伍亚霖

所谓“挖矿的人”,在这篇文章里至少有两重以上的意义。

一是与生活直接发生的意义,也是现实的意义,如诗人在诗歌《挖矿的人》中写到的:“数十年来/每一天都肩扛十字镐/手拿放大镜/奔波在这荒山野岭上/寻根究底,挖山不止”,这样一个劳动者的形象,这是直接意义;而现实意义是,诗人因为常年工作在磷矿企业,尽管诗人并不是真的每天背了十字镐去干挖矿的活,但是他身临其境感受和体会到作为旷工的悲喜生活,也正好切合了他现实的身份。

二是诗人通过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将自己所经历的日常生活:其庸俗的、琐碎的、卑贱的或者高贵的,或嬉笑、或怒骂、或呈现,赋予了最真实的表现和还原。如:“经理、设计师、工长/电工、木工、泥工/这一群素质参差不齐/各怀鬼胎的人们/热情大方彬彬有礼的合谋/欺凌,蹂躏,折腾”《对一套房屋的装修》这首诗中所呈现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

当然,既为“挖矿的人”,其中最重要的意义远远不止以上两种,而是诗人用以上两种形式作为载体,挖掘出了生活中的残酷、丑恶、人性的狭隘和卑劣;同时也彰显了人性善良、美好的另一面。

关于这两者中,谁重要或谁不重要,这是不可以选择的;一方面从诗人朱朝访先生习惯于选择的多向性叙述维度,对一起事件全方位的记述,由外到内,再进入到深层的剖析或者反思;另一方面诗人作为叙述的对象或者叙述者本身,似乎并没有要求一定要获得某一种结果,其意义更多放在了呈现的现实上。

一、直接呈现与现实意义的抵达

中国新诗在经过100年的成长和探索之路,走到今天,呈现出一派从来未有过的繁茂与多元姿态,从偏爱意象的纷纭庞杂、到口语的简单平实、从象征手法到超现实到后现代主义,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诗歌本身的发展需要而言,这理应是很好的发展态势,因为艺术创作一直主张多元,唯有多元化才最能推动其进步,带动大众思考,并将之思考从单一式转化为复杂,以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趋同。

诗人朱朝访的诗歌,介于传统和口语之间,或者说是兼具了两者的语言以及呈现形式,其间的诗意元素,如:比喻、借代、形容、象征等的运用依然存在,只是侧重面多与少的区别。

对于直接呈现,说明白点,就是直接,不拐弯抹角,不晦涩,不作词语间、意象间的纠集取舍,如“把血糖降下来/再修补好牙齿/你就成为了一个好人/一个精神强大的好人/一个思想健康的好人/这就是最近我在干的两件事情/生活,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做一个好人》中这样直白的内心呈现;有如:“在这一平方米的祖国里/安放着/母亲温暖的白骨,以及/我和她的魂灵”《一平方米的祖国》这之间的直抒情怀。

我愿意将直接呈现理解为心灵所追求的纯粹,是一种朴质、诚实认真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大度、豁达的坦然姿态,是一泓懂得取舍、向低处自然流淌的清澈山泉,是一场能带给阅读者愉悦和轻松的对话。

当然,如果一味的只是直白呈现,只是将看到的一切赋予其文字的形式,那绝非诗歌写作的目的,诗歌的意义之一,就是对我们生活的世界有所揭示。而要具备与之相关的,抵达诗歌写作的目的和特性,这就引出直接呈现后的关于现实意义的抵达,如果说直接呈现的结果是作为对一首诗歌必要的过渡和铺垫,好了,现在准备好了,我们总会抵达任何一处地址,那是必然也是必须的果实。“为了追问一只鸟的下落/我要在我的诗歌里/永不停歇的寻找下去”《追寻一只鸟的下落》,这首诗歌中的寻找和执着情怀,显然就是为了抵达而进行的抵达;又如“不管怎么样/我始终要抱着这样一个信念/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以上是我选取的两首诗歌的结尾,前面几段是通过叙述进行的铺垫,即呈现其抒怀或者言志的内容,在结尾部分,是一种抵达后的反思与和解,是对整首诗歌的交代,同时也是诗人对日常生活的认知所引发和挖掘内心矿藏而得来的感知与理性的升华。

二、从多维度的叙述到内心的思考

当我们将经历的一切用诗歌的形式表达时,选择什么样的角度非常重要。虽然,关于诗歌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不论哪一种,都各有所长、各有千秋,“既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不管是阅读者和诗写者都应秉持了完全包容的心态。

“夜色中的太平洋百货/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对男女/踏上广厦膝下的过街天桥/向春熙路走去/穿着深黑色套装的中年男子/殷勤抽动的鼻翼上/两粒绿光在幽幽的发蓝……”《成都,今夜无人失眠》。在这首诗歌里,诗人可以说是站在一个四通八达的视觉点上,他看到的最先是太平洋百货的一处商场,然后将视线转移向下,很突然,他的眼光捕捉到一对走过天桥的男女。紧接着,镜头拉近,他看清了男人、女人的外衣颜色,甚至男人鼻翼上洒落的暗淡灯光。诗人的目光甚至是拐弯的,能穿街走巷,进入到最深的巷子里。我们都知道,宽窄巷是位于成都的一条中国的名巷,我去过,所以当我读到这首诗歌时,熟悉的街巷立刻就涌向我的眼前;要知道,诗人的主题是成都,那是一片非常辽阔的地域,诗人选择的视角点也正好契合了那样的广阔,从这里到哪里,从一个光点向无边处扩散,甚至抵达了一大片成都平原……。

关于在《成都,今夜无人失眠》中,这样的视角与维度选择,诗人不光在大多数叙事性的诗歌都采用了这样一种多维度叙述的形式,在其它关注个人体验的诗歌写作中,也大多如此,比如:“有人害怕你,憎恨你/说你是一簇鬼火/预示着死亡即将来临/而我却热爱你这若即若离的个性”《致磷火》中反叛或者个性的磷火;又如:“平时一提起上班就头痛/而这几天却很享受办公室那略带霉味的气息/早出晚归/行走在洒满阳光的生活区/空旷的人行道微风习习/正好吻合我这颗寂静的心”《沉醉于节前的宁静》中对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的言和与矛盾对峙所达成的和解。

▲ 一池秋水闹禽声(国画) 180x220cm /朱 瑞

“诗”即“思”,这里的“思”,我想应该是诗歌最终的意义和目的,是诗人在经历世事后或者在发生过程中所引发的一次心灵“地震”,是诗人通过对外在事物的观察、经历、体会所对应的结果,也是诗人最后走向的内心思考,即诗人不论是对日常生活的描述、观察,记录、言志的终极结果跟目的。“最近没什么大的动作/似乎比往昔安静了许多/然而我并没有沉默/身心每天都在狂野的奔突……/安静,并不意味着已经死去”《安静》,比如在这首名为安静的诗歌里,大部分句子几乎都是简单表面的描述,其中“或许,按捺住心中的狂野/就是一个最大的动作”以及最后的一句“安静,并不意味着已经死去”,留下了让人思考的重量,带给人思考的空间。这其中自然有许多作为阅读者不得而知的东西,但诗歌所带来的空间点,几乎是共同的。

三、形式和语言的自由,以及对当今社会现象的揭示

在进人一首诗歌写作开始之时,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体验,往往第一句是最为重要和主要的。一方面,第一句确定了一首诗歌的主题,明确了整首诗歌的切入点和你对所要写的事物的选择角度;第二方面,第一句是带领进入到整首诗歌的门,音节气韵都在那一个点上开始,就像一首歌中的高音或者低音,当第一句完成,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顺着第一句确定的气息一气贯穿。由此,第一句可能会是最难写的,也可能是最容易写成的。

朱朝访先生的诗歌第一句大多很轻松,读得轻松,至于写得轻不轻松,我们不得而知。这样的轻松,理应是来自于诗人所选择的形式和语言的自由,这也是其诗歌的最为重要特点之一,并表现在他的大部分诗歌里。比如“朝霞,落日/夜晚,或者清晨/一些与开头和结局/有关的意象在我的眼前萦绕”,在这首名为《最后》的诗歌中这样的开头的轻松自然;又如:“其实就是几个歪瓜裂枣/平庸得就像我的人生一样平庸/讨厌得就像我性格的缺陷一样令人讨厌”《关键词》这首诗歌中带着自嘲式的自由表达。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其语言是用作为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载体,我认为,不论是炼字或者炼句,都是对于语言的练习,当然,这里的语言包含了太多东西,超越了我所指向的语言功效。我要说的是:一个诗人对于诗歌形式和语言的自由驾驭,是一种诗歌能力,一方面靠长期的练习获得,一方面靠悟性。有一句老话这样说:“写诗如参禅,目下功夫二十年”,这里的 “目下”我理解为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也涵括写作的练习,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这样,对于我,在经历了长达20年断断续续的诗歌学习和阅读,我依然只是一个站在诗歌殿堂外的游人。我的意思说,要做到轻松自然的驾驭语言和形式的自由,那是诗歌写作中最大的不自由和难题。因为,更多时候,语言是最难操纵的,相反,是语言在左右着我们的思想。

在这些轻松的背后,诗人应该是隐藏了无比多的“焦虑”,这样的“焦虑”出现在诗歌里,是一种现代文明对于人类精神压窒的挣扎和反抗,比如这样的句子:“一番又一番粗野的捣鼓/一阵又一阵钻心的疼痛/清纯简略的乡村少女/摇身成为珠光宝气的少妇《对一套房屋的装修》;再如:“不管是明白还是糊涂/我也不能免俗/明天,将告别这节前的宁静/携带着我的烦恼我的苦楚/去赴一场喧嚣和骚动的盛宴”《沉醉于节前的宁静》。一首诗歌总是要揭示一些什么,有所挖掘,诗歌才能称其为诗歌。对于朱朝访先生的诗歌,这一个特征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就其平时、客观的语言和表现形式,无疑都是对这一切的铺垫和承托,如果失去这些,所有的语言和句子终将沦为一场无意义的语言游戏。

朱朝访先生是一位有着丰富诗歌写作经验的诗人,从阅读他的诗歌中可以发现,他在保持着传统的诗学理念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对诗歌写作的新尝试。他试图抛弃繁复的事物,更多转向对于内心的观照,呈现其简单、甚至童真的心灵世界。

但是,一方面,他的部分诗歌,如《安静》《最后》《一切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等等,不管是表达形式或者语言,都表现了诗人消极的一面,这或许是因为诗人对时间流逝以及生活残酷现实的无力感和退让。

另一方面,因为过多追求语言的自由以及诗人天性不羁的性情所致,他的诗歌往往在其陈述、叙述过程中,显示出语言上的累赘,欠缺精炼和含蓄。因为出现过多的叙述性事件的铺垫,导致最终的出口偏于狭窄,与相比之的铺垫失去了平衡和相持的重量。

猜你喜欢

挖矿形式诗人
疯狂的“挖矿”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矿工“杀红眼”!一切皆可挖矿
供电紧张,伊朗禁挖比特币4个月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