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的因素及防治方法

2017-09-16赵林红张咏崔丽娟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6期
关键词:防治方法

赵林红+张咏++崔丽娟

摘 要:2014年蛟河市发现玉米双斑萤叶甲,对玉米产量造成一定的损失,近年来逐渐成为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新害虫。通过对其形态特征、危害特点,生活习性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

关键词: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因素;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833082

蛟河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是吉林省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玉米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玉米双斑萤叶甲在蛟河市已发展成为害玉米作物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因些,对玉米双斑萤叶甲的发生因素及防治方法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形态特征

成虫长卵圆形,棕褐色,具有光泽。体长3.6~4.8mm。头、胸红褐色,触角灰褐色。鞘翅基半部黑色,每个鞘翅基部具有一个淡黄色斑,四周黑色,鞘翅端半部黄色。胸部腹面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体毛灰白色。幼虫体长6~8mm,白色至黄白色,11节,头和臀板褐色前胸和背板浅褐色,有3对胸足,体表有成对排列的不明显的毛瘤。

2 生活习性

双斑萤叶甲的成虫能飞善跳,具有突发性、群聚性、迁飞性,着重危害植物嫩叶部分;对光照、温度的强弱反应敏感,中午光照强、温度高,活动频繁、危害严重;早晨至夜晚光照较弱、温度低,活动能力低,危害小。

3 为害特点

玉米双斑萤叶甲取食性复杂,主要为害玉米、谷子、高粱、大豆、花生、马铃薯和杂草等。玉米双斑萤叶成虫刚迁入农田时呈现点片危害,逐渐向外扩散,随后迁飞到相邻的农田危害。主要在7—9月份发生危害,啃食叶片,经常集中于一棵植株,从上到下取食,中下部叶片被害后,造成网状叶脉或孔洞,影响玉米进行光合作用。进入8月份主要咬食玉米雌穗花丝阻碍植物授粉,同时也取食灌浆期的籽粒,造成籽粒破碎,引起穗腐。危害嚴重时可造成玉米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4 发生规律

玉米双斑萤叶甲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第2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在土中生活,取食作物或杂草的根;经过30~40d在土中化蛹,蛹期一般7~10d;成虫先在田边杂草上生活,后迁到玉米田。到7月上旬开始增多,7月中下旬进入成虫盛发期,持续为害玉米到9月份。成虫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和穗部,受到打扰惊吓后迅速跳跃或起飞。卵散产或数粒粘在一起,卵耐干旱,即使卵壳干瘪,经吸水后仍可恢复原形。

5 影响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的因素

影响双斑萤叶甲的因素有虫源基数、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周围环境因素等综合因子。

5.1 虫源基数

在正常年份的气候条件下,双斑萤叶甲越冬卵存活数量多,第2年幼虫孵化量大,为害就越大。

5.2 气候影响

双斑萤叶甲的发生期早晚与温度有关,5月份平均温度的高低决定着它的发生期的早晚,温度高则发生期早;温度低则发生期晚。据调查,蛟河市2014年5月份月平均温度13.2℃(比历年同期低0.6℃)发生时间为7月9日;2015年5月份月平均温度14.5℃(比历年同期高0.7℃)发生时间为 7月6日 ;2016年5月份月平均温度14.8℃(比历年同期高1.0℃)发生时间为7月4日。双斑萤叶甲的发生严重程度与7、8月份的温湿度有关,在气温干旱年份发生较重。

5.3 栽培方式

蛟河市地处半山区,近年来,农民大面积采用“玉米垄侧栽培技术”,免去了耕地耙地的工艺,同时玉米田化学除草,也减少了土壤深翻及锄耙,长期的粗耕浅作,大大减少了对害虫的机械杀伤力,利于害虫生存,虫口基数逐年加大。同时该虫具有弱趋光性,近年来,玉米密植高产技术的推广,使玉米田块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性较差,有利该虫发生。

5.4 农田环境因素

据初步观测,田间、地头杂草是双斑萤叶甲的中间寄主植物,刚刚羽化的成虫主要田间、地头活动。因此,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生严重,而管理精细、周边无杂草的田块发生较轻。同一块地,田边重于田间。不同的地块,在粘土地发生早、危害重,在壤土地、沙土地发生明显较轻。

6 综合防治措施

6.1 农业防治

6.1.1 实行秋翻地、清除杂草

由于双斑萤叶甲以散产卵在表土下越冬,通过秋翻整地,可以破坏双斑萤叶甲的越冬环境,给害虫卵造成创伤,不利于翌年正常孵化。在田间地边生长的稗草等禾本科杂草,是双斑萤叶甲取食滋生、寄生的场所,要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减少越冬寄主植物,达到降低虫源基数的效果。

6.1.2 改良土壤、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和进行秋后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条件,使粘重的土壤变为疏松壤土,在此基础上增施磷钾肥,从而创造一个不利于双斑萤叶甲生存的土壤环境,而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对危害严重的农田及时补肥,促进农作物生长。

6.1.3 合理轮作、调整种植结构

双斑萤叶甲主要为害玉米、谷子、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也为害大豆、花生、马铃薯等豆科和茄科作物。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尽量减少玉米的种植面积,改种一些双斑萤叶甲不能为害的经济作物,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有效地抑制了害虫的为害。

6.1.4 合理密植、提高通风透光度

玉米田块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蔽、通风透光性差,利于该虫发生,在生产上通过选择适宜的叶片平展型玉米品种,降低田间玉米种植密度,提高通风透光度,以创造一个不利于该虫发生的生态环境。

6.2 生物防治

在农田地边种植生态带(如:小麦、苜蓿等)以草养害。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利用有瓢虫、蜘蛛等天敌。

6.3 化学药剂防治

6.3.1 防治方式

该虫成虫具有一定短距离迁飞性、聚集性、突发性,加大防治难度,要做到及时防治,要采取统防统治,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6.3.2 防治指标

可放宽防治指标,减少防治次数,在玉米抽雄、吐丝期,百株虫口300头、被害株率30%时进行防治。在玉米其余生育期间,当百株虫量达500头时应进行防治

6.3.3 防治方法

选用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0%的杀灭菊酯乳油1500倍液、20%吡虫啉乳油3000倍液,于卵孵高峰期用药喷雾。在大发生情况下,于14d后,重复用药1次。着重喷在雌穗周围,喷药时间在15:00之后、09:00之前。间隔5~7d再喷药防治1次。严禁在中午高温时间作业,以防人体中毒。注意轮流用药,产生防药性。

作者简介:赵林红,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植物保护。endprint

猜你喜欢

防治方法
分析果树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方法
朝阳市玉米苗期常见病虫害及除草剂药害防治方法
鸡球虫病诊断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杨树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探讨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