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规划,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

2017-09-16朱松琳

决策探索 2017年17期
关键词:月薪海归职业规划

朱松琳

今年夏天,有一个词出现频率很高——传销。

今年23岁的德州小伙李文星,去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因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而误入传销,7月14日,他的尸体在天津静海区被发现。

郓城的贫困大学生张超,7月10日到天津求职却误入传销组织,7月13日因出现中暑症状而被遗弃在路边身亡。

…………

其实,我们还可以找到不少类似的事例。

一个令人无比震惊的事实是:在很多传销组织中,大学生竟然占比达80%,甚至超过90%!

人们似乎很难理解,难道,这些年轻人真的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要沦落到进入传销组织的境地吗?而且,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其实,就是因为有了大学生这个名号之后,找工作的标准才有了不同。比如,简单重复性的、工作环境差的、薪水低的、发展前途不够好的……似乎都不是大学生应该考虑的工作。

于是很多大学生就发现可做的工作的确不多。传销组织自然也看到了大学生的这个软肋,用资本、运营、快速、财富俘获了“心高气傲”“眼高手低”的大学生们。

找工作难吗?

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份好工作

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2017届毕业生黄晓倩花了3个月最终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回忆起自己的求职经历,黄晓倩说:“对于毕业生来说,找到一份工作并不算难,难的是找到好工作。”最终,她选择回到家乡就业,也是因为考虑到北京生存压力大,就业压力大,家乡成都最近几年发展很不错,对于年轻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像黄晓倩这样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激烈的职场竞争已经不足为奇。

其实,能找到理想工作的黄晓倩算是幸运的,赖凯颖就从来没有想到,回国之后的求职之路竟然会如此曲折。

赖凯颖毕业于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的会计和金融学专业,这个学校在加拿大综合性大学中排名第一,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位于200名左右,和国内“985”的高校排名相当。她留学加拿大4年的花费,超过100万元。

“以前大家会觉得海归很厉害,但随着海归人数的增加和国内高校的发展,海归的竞争力已经被大大削弱了。”她感慨道,国内竞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了她的想象。

在面试一家外资银行的时候,赖凯颖发现和她一组进入最终面试的5个应聘者中,只有自己一个本科毕业生,其余4人均是研究生学历。在这4人当中,有两位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读于国内“985”大学,一位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读于悉尼大学,另外一位本科就读于国内“985”大学,硕士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毫无疑问,她被淘汰了。

现在,赖凯颖已经回到自己的家乡——南方的一座二线城市,在当地一家公司负责金融工作。这份工作,她坦承,有自己的努力,也有父母的介绍在里面。

拿着不到6000元的收入,赖凯颖觉得相当快乐。“现在每天早上八点半上班,五点半下班,公司基本没有加班文化,工作强度和压力也不大。周末也有很多时间可以陪男朋友和家人,这对于大城市的金融从业者而言,都是奢侈品。”

但有些时候,赖凯颖还是会觉得又不甘心:毕竟家人供自己留学花费超过100万元,对比自己不到6000元的月薪,“要做差不多20年才能回本啊。”她自嘲道。

大多数海归和赖凯颖一样,现在不得不面对“骨感”的现实:笼罩在海归头上的光环开始渐渐褪色,他们并未收获理想中的高收入,就连留学的学费也很难靠薪金赚回来。

8月12日,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80后”“90后”留学回国人员中,44.8%的人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7成海归认为月工资远低于自身期望;另外,专业不对口现象在海归群体中同样明显。

好工作的标准是什么?

薪酬水平?清闲安稳?发展前景?

说到好工作的标准,不禁想到前段时间的一个刷屏新闻《东北青年们的入职选择:有编制扫大街也行》,这个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报道里提供了一些数据:“据《吉林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5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流向中,37.57%选择进入国企。而同年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进入国企的本科毕业生比例则分别为19.25%、20.74%、27.28%、11.56%。”

这篇文章选了几个东北青年择业的例子,结论是只往国有、事业、机关这个堆里扎,考公务员考多少年都要考,“挖门子盗洞”也要往国有事业单位里进。

文中这样说:部分年轻的东北人离开校园后,有人考了9次公务员,有人花了大钱“打通关系”,有人放弃民企的高薪,有人争破头只为一个扫大街的事业编制。他们相信“面试一定要找人”“私企都容易倒”,他们毕业后最大的人生规划就是“吃上公家饭”。因为,“沒有编制,你什么都不是”。

关于事业编制,哈尔滨还有过一个极端事例,那是2012年,哈尔滨市招聘457个清洁工,结果引来1万余人报名,其中近3000人拥有本科学历、25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大家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就是事业编制。

这是事实,但产生这种择业观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认为,一是东北这样一个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的地区,国企改革的失败,没有形成市场的榜样,让选择少了一条路;二是当下经济发展的困局,让选择失去信心;三是官员的权力过大,对选择产生了吸附力。

多年以来,东北年轻人口持续大量外流,成为现象级事件。而选择留下来的东北人,就要选择打工或创业。可是,如果投资环境欠佳,报考公务员当然就是最稳定也是最正常的选择。endprint

相同的事情,如果放在北上广深或者南方的一些发达城市,就不一定是这样了。

前不久,记者的微信朋友圈被一篇文章《我那些从不买单的公务员同学》刷屏,作者应该是生活在北京,他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有位女同学,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在北京做公务员。我月薪5000的时候,她月薪7000(大概);我月薪8000的时候,她月薪7000;我月薪2万的时候,她还是月薪7000,我开始谈年薪的时候,这位同学兴奋地说:我也涨工资啦。我问:涨了多少?她说:涨了500块钱车补……”因此,他号召他的同学们,如果跟公务员同学一起吃饭,一定不要让他们买单,因为他们的收入太少……

所以,对于“好工作”,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标准。

“待机族”的“慢就业”

能否解决内心的迷茫

很多大学生对于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内心其实很迷茫。

最近,有记者实地走访了长春的多家人才市场,发现一些求职的大学生带着简历,在人才市场转了好多圈,也没有想好求职的专业,还有的人质疑自己选择的专业是否正确。

“你想找一个什么工作呢?”

“这个我也没有太明确的定义,感觉瞅着还不错的吧。”

拿着自己的简历,已经毕业一年多的张博在吉林省人才市场内的显示屏前驻足很久,眼神中透着迷茫。

“我是不想找工厂这类的,因为在工厂干了一年了,挺累的,想换点别的啥的,咱也没经验,我也挺愁的,找不到啊。”

张博毕业于成都一所专科学校的机电专业,可是当他真正开始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一门心思地想换工作。

“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可能太小了吧,对专业这玩意也不太了解,也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现在毕业了,经历了一些事儿之后才明白专业啥的选错了,就是个文凭嘛。”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和张博一样,还有不少求职者们面临着毕业该往何处去的迷茫。他们甚至毕业之后也不急于找工作,而是先给自己几个月到一年不等的时间,选择游学、做义工、实习,或者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

这样的做法被称为“慢就业”。采访发现,当“90后”甚至是“95后”高校毕业生成为求职季的主力军时,这样的“慢就业”概念正在逐渐被接受和实践,甚至在年轻人中成为一种趋势。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是社会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部分家庭的父母选择不给孩子施加就业压力,社会上“毕业马上就业”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这给“慢就业”提供了土壤。

记者采访发现,高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希望自己能有至少数月时间充实自己、规划未来之外,还有部分毕业生由于计划在未来参加公务员考试、出国读书而暂缓就业。但是也有不少同学无法就业,是因为对就业困难预判不足,或对自身职业定位有偏差造成的。

西安文理学院教授魏奇是一名“90后”大学生的家长。他认为,“慢就业”不等同于“啃老”“颓废”,而是表达了现在年轻人更加理性选择职业、渴望全面了解社会的意愿。“年轻一代毕业生中的不少人已经不再把毕业挣钱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他们的眼光更加长远,选择利用毕业后的几个月到一年广泛地接触社会。他们对社会的思考和人生的规划都更加清晰。”魏奇说。

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永生说,自己所教的学生中间,这种“慢就业”的趋势正在扩大。“影响就业决策的因素中,薪酬水平、发展机会、个人追求、职业规划对于现在的毕业生来说同等重要,需要谨慎思考和判断。社会环境能够包容部分学生‘不着急上班的行为,是社会进步和包容度提高的表现。”

生活在浙江的吴悠称自己是最早的一批“90后”,在她眼里,“慢就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我毕业的时候已经开始出现这种现象。”吴悠说,“但是不着急就业不应该等同于不就业。”

“如今身边发展得比较好的同学,多数不是选择毕业就‘待定的同学,而是那些在毕业前已经做好规划,并且立刻付诸行动的人。”吴悠说,“未来的道路一定是在实践中走出来的。”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热爱和快乐是工作的最终动力

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往往倍感迷茫与焦虑,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自己需要制定一个什么样的职业规划。比如,是应该考研还是就业,应该选择北上广还是其他城市,应该考公务员还是应聘某个公司。即便在确定大方向之后,也会在去大公司还是小企业,去国企还是去外企之间犹豫不决。

不仅是毕业生,即便是已经工作的年轻人,也往往纠结于人生的发展方向,纠结于是否应该跳槽,纠结于如何最快速地达到人生目标,苦苦算计,或是懊恼于自己当初的选择。

怎么才能在求职中占领先机呢?在吉林省刚刚召开的振兴东北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很多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吉林农业大学教授邵喜武认为,应该引导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信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要了解自己,即做到自我认知和探索。为此,可以先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我的职业兴趣是什么?我有什么能力?我在什么样的活动中会获得最多的满足感?对此,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凭直觉,弄清自己喜欢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并且擅长做什么;二是通过职业咨询、专业测评等方法,最终获得客观的自我认知。

其次要了解外部世界。要对工作世界有所了解,例如,劳动力市场现状、就业市场格局、行业背景分析、职业种类的区分和各自要求、地域问题、企业文化和组织等。对某行业感兴趣的大学生,应该通过尽可能多的渠道去了解该行业。已经确定专业的大学生可以直接通过学校了解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借鉴师哥、师姐的经验。研究内容应该从行业现状,到企业,再到职位等。

通常而言,能够很好地驾驭一份工作,需要知识、技能和能力三方面支撑。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岗位最基本的专业功底和办公技能,而能力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提升也大多是在实践中改变的。在长期职业生涯的成功因素中,“合適”占了很大比重。为此,科学的职业规划中,需要我们理清一些非理性信念,比如“钱多活少离家近”。

需要注意的是,职业规划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所有的规划都是基于我们现有的资源与认知做的静态路径选择,而人生是动态的。如果人生规划是一次重要的选择的话,那么,选择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因为人生的成败,或者说人生的高度,取决于你自己的努力、执着,而不是行业、方向。打个比方,人生如果像爬山,每一个山头都代表了一个行业,那么你最后选择了哪座山,可能取决于职业规划及人生际遇,但能否爬到这座山的山顶,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无论如何,热爱和快乐都将是工作的最终动力,有了这动力,你的人生就会如开了外挂,在遇到挫折时有解决难题的大无畏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在取得成绩时内心充盈着喜悦和欢欣,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会因为热爱而快乐,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成就感。endprint

猜你喜欢

月薪海归职业规划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蔡崇信:我为什么敢放弃580万年薪,拿500月薪跟马云创业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定个小目标
海归周炳“意发”攻“芯”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