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援非培训口译任务质量分析报告

2017-09-15魏华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1期

【摘要】本文基于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培训材料,对其口译任务质量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口译性质、用户的满意度、译员口译错误方面等。分析结果显示:用户非常满意度为63.2%,其中以专业术语满意度偏低;译员口译错误主要在于非流利产出方面。

【关键词】援非培训 交替传译 用户满意度 口译错误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教师型口译员素养结构及发展策略研究——以参与“国际商务官员培训”口译任务教师为例》(YY1530)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109-02

随着西方翻译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口译工作的需求不断加大,有关口译领域内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内专家和资深教授的重视。刘和平认为,国内严格意义上的口译研究是从20世纪90 年代才真正开始(刘和平,2005)。该领域内的研究主题也在由口译教学类不断向口译质量研究、跨学科口译研究方面倾斜,其中口译过程方面的研究比重较大,研究对象多针对职业译员或在校翻译专业学生。本文则依托我院承办的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班培训材料,以职业院校的普通教师担任的口译译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口译质量的满意度情况以及口译错误分析,旨在为口译质量研究提供真实实证数据,从而也进一步提高口译服务水平。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次报告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口译用户对译员的满意度如何?②口译译员出现的口译错误有哪些?③针对前两个问题,口译质量该怎样提高?

2.研究对象

①口译用户:本次用户为2016年5月5日-5月25日举办的发展中国家内陆地区贸易与投资促进研修班22位学员,来自埃塞俄比亚、博茨瓦纳、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②口译译员:译员是一位本院英语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已20多年。虽教学业绩比较突出,但是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口译学习和正式的口译经历。综合考虑,笔者选取了《中国国情》主题,因该主题不具专业性,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这位普通译员的水平。

3.数据收集

①问卷收集。本次问卷主要依据Bühler ( 1986 )的口译质量因素,包括“信息一致”、“信息完整”“表达流畅”、“逻辑条理”、“专业术语”、“语法准确”、“声音悦耳”、“发音标准”、“翻译风格”等,并针对研修班的性质,增加了“语速适当”、“着装举止”、“有效交流”、“翻译风格”、“总体满意”以及一个开放性问题(您希望译员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等几个方面,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以期分析研修班学员对口译的具体评价和满意度情况。本期研修班共发放问卷22份,回收有效问卷19份,达到统计标准。②原始录音。在口译现场,专业人员采用专业录音设备录制译员及说话者的语音材料,之后由课题组成员进行转写。笔者主要根据转写语料进行口译错误分析。

二、研究数据分析和讨论

1.口译标准

我国口译研究者鲍刚认为, 口译标准可以概括为“全面、准确、通畅” (鲍刚,2005)。但口译员的工作环境具有非常强的即时性,语言的转换要求即刻在瞬间完成,更没有像笔译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去推敲至美。因此,口译工作的标准可以简单归纳为三个字“准、顺、快”。然而谈到口译,大家认为同声传译一定比交替传译更难。听上去的确如此,但也有不少研究者和实践者提到过,交传也并非就比同传简单。因此,对于交传的口译质量评估同样要求“准、顺、快”,而且笔者认为交传中的技能要求更加突出。

2.用戶满意度

相比笔译而言,口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口译质量的评估也逐渐增多,但非常客观地评价口译质量恐怕也不是易事。国际著名口译研究专家勒代雷认为, 只有从听众对口译感知的效果才能确定译员口译活动的质量, 才能最后判断口译活动的效益(Lederer,1992)。 国外著名学者(Bǜhler,Kurz,Kopczynski)都在此方面做了实证研究,而国内也有了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如鲍刚、杨承淑、张其帆、王湘玲、董燕萍等。综归而言,口译使用者对口译的质量期待或满意度在关注点上可能不完全相同,但这些言语或言语外的评估指标完全能够反映口译质量。本文借助问卷的形式采用5级量表测量口译用户的满意度情况。具体情况为:用户对译员的“表达流畅”满意度最高,对“专业术语”满意度最低。这与张威(2008)分析用户在不同目的下对专业术语的调查结果相似。其他在声音、语速、交流上满意度一致,而在着装举止上稍微偏高。

3.口译错误

在讨论口译质量前对译员作出定义,不仅因为译员的语言水平决定翻译的质量,其认知知识水平同质量紧密相关,而且译员临场根据讲话人的言语计划和目的语听众的期待等因素所采取的对策会对翻译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刘和平,2002)。本文所指译员虽非职业译员,但对此主题非常熟悉,且所译主题内容属一般性讲话材料。从上面问卷满意度调查也可证实,用户对其口译总体满意度达100%,其中非常满意占63.2%。然而,即便如此,每次发言人的讲话内容都有所变动,每次用户的期待和要求都有所不同,译员的非智力因素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无论多么优秀的译员,都有可能在口译实践中出现差错。研究者们正是利用这些差错来分析总结,这对我国的口译研究和口译工作者的实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关于口译错误的研究还不多,其中以张威的研究较为突出。张威(2009)在一项同声传译实践中专门针对省略现象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省略现象主要是因为记忆负荷、知识欠缺和口译策略三个原因造成。吴丽萍和王岩(2010)年以记者招待会为例分析了汉英口译失误情况,发现高级译员的口译失误可以归纳为十种类型,其中用词不当和长句的使用失误最为常见。王非、梅德明(2013)借助认知心理学的“错误记忆”,专门探讨交替传译过程中错误记忆现象的类型、分布和心理机制。庞焱、王娉婷(2015)针对同传(中日)课堂上的口译语料分析了漏译情况,结果表明:背景知识不足、外语基础较弱之外,源语语速快、信息密度大为主要漏译原因。可以看出,口译错误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其表现形式主要为:非流利口译、错译和漏译。此文将以录音前15分钟为例,以对转写语料进行口译错误分析。具体情况为:在非流利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多,占总比62.3%。这方面主要包括填充性停顿(21次)、非填充性停顿(5次)、重复(3次)和修补(2次)。其次,错译占总比22.6%,主要体现在语法不准确、句子结构不完整、用词不当、内容有误几个方面。最后,漏译占总比13%,主要是信息的不完整。以下各附一个代表性例子:

例1 中国人口近14亿。

译文:The total population of China was, is about 1.4 billion.

此例译者在口译过程中进行了自我修复(含有无填充性停顿),将时态错误修复正确。但这影响力译文的流利度,属于非流利产出口译现象。

例2 中国国歌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首军歌。

译文:Actually, the Chinese anthem is a military song, which is born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 war.

此例译者处理译文结构还不错,但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口译为“anti-Japan war”。笔者认为这是译者的第一反应,没有时间反复检查理解,如果是笔译,译者应该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准确翻译。

例3 但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这38年做了西方世界300年要做的事。

译文:But what I want to mention is that we Chinese made the catch-up with the West in the latest 38 years.

此例译者在口译过程中出现了信息遗漏,没有非常完整地翻出“西方世界300年要做的事”。这种对源语的不忠实会影响听众的理解。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对此次口译质量分析三个问题的答案如下:

1.口译用户对译员的满意度如何?

问卷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用户对译员口译总体满意度达100%,其中非常满意占63.2%。一方面说明译员底子扎实,对主题也比较熟悉;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户对一般性题材容忍度较高,但与专业性题材口译相似的一点是比较在意专业术语的表达。

2.口译译员出现的口译错误有哪些?

录音语料分析结果显示:译员出现最多的问题主要是在非流利产出方面,占总比62.3%,其中又属填充性停顿比率最大;其次,错译占总比22.6%,虽然其中有些可能属于口误,但比重最大的还是语法方面;最后,漏译占总比13%,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完整,这与口译记忆、词汇量等因素有关。

3.針对前两个问题,口译质量该怎样提高?

这个问题也是本文反思的重点。在提高口译质量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是努力提高自身口译素养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吉尔认为,无论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都是一个理解、记忆、表达等多任务处理的过程,每一个任务分别占用译员一定的精力( Gile,1995)。因此,译员要不断坚持学习,做到“To 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二是注重每一场口译任务的译前准备和译后总结。笔者认为对于这两个环节不容小视,更不能忽视。从上面调查也可以看出,专业术语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如果译前准备和译后总结做到,一定可以提升口译质量。三是结合教学。尤其对于笔者团队而言,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英语教师,更要利用口译实践这块优势资源,走进课堂,也更好走出去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董艳萍,蔡任栋,赵南等.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结构的测试与分析[J].外国语,2013,(7): 75-85.

[2]刘和平.科技口译与质量评估[J].上海科技翻译,2002,(1):33-37.

[3]庞焱,王娉婷.中日同传初学者的漏译分析[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1): 90-96.

[4]吴丽萍,王岩.汉英口译失误分析——以记者招待会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97-100.

[5]王非,梅德明.交替传译过程中的错误记忆现象实证研究[J].外国语,2013,(3): 66-75.

[6]张威.口译认知加工分析: 认知记忆在同声传译实践中的作用——以口译省略现象为例的一项观察性研究报告[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2):53-59.

作者简介:

魏华,(1975— ),女,硕士,教授,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英语教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