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求驱动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

2017-09-15张敏冯勇谭启檐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

张敏 冯勇 谭启檐

【摘要】针对社会和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讨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明确了课程体系建设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作用。以我校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创新性建设为例,探讨了需求驱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课程体系 机械工程领域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JGZZ15_108, JGLX15_182)、南京工程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资助(YKJ2015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09-02

前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同于传统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行业对高端人才除“专业性”之外的“应用性”、“职业性”与“实践性”需求而产生[1]。我國于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并不断完善,确立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核心任务[2]。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并非针对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增加“专业性”教育方面,而是对“职业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结合,国内很多专业性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进行专业性研究生教育的同时不断发展专业性研究生教育[3]。

课程体系的建设服务于专业性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性研究生的基础[4]。以需求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效果[5, 6]。本文以我校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培养体系建设为例,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内涵与特点,介绍了本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创新性构建及其建设成果。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特点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服务于专业性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专业必修课应满足其“学术性”,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选修课应开设一定比例的与特需行业联系紧密、重在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课程,满足其“专业性”。此外,还应增设一些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关的课程,通过课程培养习题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性”;为了密切联系职业领域,还应有部分专业课程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授课。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还应突出案例分析、讨论式、项目引领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需求驱动的课程体系内涵

我校于2011年获批为“服务特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高校,机械工程是开展“特需项目”试点工作的两个领域之一,2012年开始正式招生。自取得试点资格起,在广泛调研并吸取重点高校的成功培养经验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本领域所积淀的学科优势,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始终坚持“需求导向”,紧扣轨道交通装备、智能装备和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变化,与中机联、南京康尼、南车浦镇、安徽埃夫特、江苏省机械设计院等相关企业共同制定了2012版和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据本领域特需人才的社会和行业的动态需求变化,将培养方向由6个调整为4个,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与定位。相继制定和出台了多项培养举措,通过课程体系的持续性创新建设,有效提升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本领域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核心基础模块、方向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工程实训模块,课程设置充分反映了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专业方向模块开设了一定比例与特需行业联系紧密、重在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课程。邀请应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部分专业课程的讲授,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需求驱动的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以“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为指导,依托我校机械工程领域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以国家和江苏省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联合培养为途径,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交叉培养,努力推进课程体系的创新性建设,具体内容包括:

1.在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本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实现矩阵;基于此,为满足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共性需求和各个研究方向的个性需求,结合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兼顾人才规格特征和岗位需求,构建了包括公共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等模块在内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见图1)。

2.通过组织多次校内外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建立适应“特需”的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鼓励学生选修跨专业、跨方向课程;设置职业素养课程环节,以便更好的与社会对接;加大工程案例讲座及学术交流环节的学分比重。如开设的《工程案例讲座及学术交流》课程,主要是聘请企业高工、高管给学生讲课。课程要求内容充实,以工程设计、产品研发、试验研究等具体案例讲座为主,要求学生听课不少于五次并至少作二次专题讲座。

3.建立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准入制度,鼓励部分课程教师采用团队方式教学,比如机械领域前言技术课程;加大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及教学研究工作;出台相应政策及措施对教师给予一定的奖惩。

4.积极推行“专家领衔、导师负责、团队指导”的导师队伍建设新模式,领衔专家是培养方向带头人,每个方向下,校内导师通过校内合作、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组建若干由领衔专家、责任导师(校内导师)、企业导师(校外导师)、协作导师(相关学科和实验教师)构成的多元协同团队,实现研究生个体的团队化指导,突出专业性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5.形成学校、专业领域及相关教学单位建立健全20余项关于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相关规定,初步构建具体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包括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标准、教学建设质量标准及教学质量信息反馈质量标准等。

6.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突出专业学位特色:以课程为突破口,给予相应的支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先后推进了研究生合格课程、重点课程及特色课程项目的建设,特别是2015年我校支持了11项重点课程、特色课程项目的实施,为我校研究生课程发展提供了资金、师资及相关平台的支持;积极推进公共课改革,先后进行研究生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

7.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课程评测、反馈制度:学生评教及教学反馈,每学期学生教学座谈会及教学问卷调查;督导专家听课,了解了每学期的教学效果,并反馈相关结果,及时改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管理干部评教及反馈,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教学工作抽查,面上的检查和点上的抽查相结合,完善督导体系,提高课堂质量;依据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的规格标准,遵循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程能力、职业素质同步提升、相辅相成的基本思路,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努力创新课程评价方法;采取专家适度介入、责任教师为主、模块教师协同的团队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改变一位教师从头到底主讲的“大课程、大课堂”教学方式。

四、需求驱动的课程培养体系的创新性建设成效

1.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由咨询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工程实践指导团队、职业素养教育团队组成。校内导师36人,校外导师31人;校外导师全部具有高级职称,主要来自于南京康尼、南车浦镇、江苏省机械研究院等与学校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院所。

2.《机械工程领域前沿技术》、《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等11门课程根据校外导师和产业教授的工程实践经验,聘请相应专家参与特色课程的教学工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生动性。如特色课程《机械工程领域前沿技术》,课程内容动态跟踪当前装备制造业在设计、制造、材料、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前沿,根据校内外专家的研究和实践专长,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课程讲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色课程《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获批省级研究生优秀课程表彰。

3.通过对在校研究生与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調查,结果显示86%的研究生认为开设的课程与课程培养体系合理,课程有用且有趣,通过课程的学习,对工程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提升明显,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对课程体系非常满意。

4.针对包括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等16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生就业企业的反馈信息分析来看,企业对本领域研究生的发现问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评价均为优秀、强或较强,企业与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较高。

参考文献:

[1]张淑林,崔育宝,裴旭,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分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17(2):29-32.

[2]黄宝印,唐继卫,郝彤亮.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7(2):18-24.

[3]谭启檐,冯勇,高成冲.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16).

[4]吴磊,方英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计算机系统类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7(3):48-52.

[5]叶恒舟,董明刚.需求驱动的西部高校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规划[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55-57.

[6]邹明亮,叶恒舟.需求驱动下的“网络新技术专题”教学探索[J].科教导刊,2017(6).

[7]刘佳娉.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21).

[8]李明辉,张鹏松,李波.产学研早期介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8).

[9]赵康,杨媛,李峰,等.基于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44-49.

作者简介:

张敏(1983-),男,河南商丘人,博士,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特种加工、电火花加工、电弧加工。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型本科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多元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的应用
1+x证书下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探析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化融入飞行器制造技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马斯洛动机理论的高职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