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归主要病虫鼠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017-09-15王苏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5期
关键词:当归发生特点绿色防控

王苏林

摘要 根据当归病虫鼠害发生特点,采取综合有效的农业控制措施与安全用药技术防控病虫鼠害,降低损失,为市场提供高产、优质、绿色环保、无污染的中药材。

关键词 当归;病虫鼠害;发生特点;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5.6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5-0104-02

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为伞形科当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以根入药,具有活血化瘀、养血调经、镇静、镇痛等功效,为临床常用药,素有“十方九归”之称[2-3],是一味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名贵中草药。主产于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甘肃省是我国当归最重要的道地产区,尤其以岷县的“岷归”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4]。当归主产区由于种植历史悠久、面积逐年增加,加上田间管理滞后,使有害生物不断叠加,导致当归病虫鼠害严重发生,制约当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品质的再提升。经调查,当归病虫鼠害主要有“三病两虫一鼠”,即:当归麻口病、根腐病及褐斑病,地下害虫和蚜虫,中华鼢鼠等。而麻口病和根腐病发病较为普遍,地下害虫、中华鼢鼠均为害当归地下的根部,防治困难,防效较差,严重影响当归的产量和质量。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减轻病虫危害,是保证当归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环保的关键。

1 病害发生特点

1.1 当归麻口病

病原主要为腐烂茎线虫,在当归产区普遍发生,且整个生育期均有危害,但以前期为主,是影响当归产量、品质的重要病害。发病率40%~50%,严重地块高达100%。

1.1.1 症状。当归麻口病主要危害根部。发病初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叶片由下而上逐渐黄化、枯死、脱落,叶片细小而皱缩,植株矮化,但不造成死苗;根部感病,开始根条表皮布满褐色小病斑、纵裂,局部呈褐色海绵状,毛根增多并畸形,严重时当归头部整个皮层组织腐烂变干,失去油性,肉质根海绵状木质化,失去药用价值。

1.1.2 发病特点。腐烂茎线虫是一种迁移性植物内寄生线虫,寄主范围广,如马铃薯、甘薯、球茎类花卉等。一年可发生多代,以成虫及老龄幼虫在土壤、自生归、病残组织中越冬,是翌年的初侵染源。土壤、流水、农具等都可成为传虫媒介,造成循环侵染。在10 cm土层中数量最多,故当归头部受害较重。地下害虫严重、人为机械创伤增多时,麻口病也会加重。

1.2 当归根腐病

病原菌为多种镰孢菌复合侵染。从育苗、移栽至收获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发病率3%~5%,严重时达50%以上。

1.2.1 症状。当归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发病初期地上部分症状不明显,随着根部腐烂程度加重,植株上部叶片内卷,出现萎蔫,变软下垂,早晚可恢复,但几天后萎蔫症状不再恢复,植株矮小,叶片出现椭圆形褐色斑块,枯黄下垂,易从土中拔起,最终整株萎蔫死亡。发病初期根部症状为只有少数侧根和须根感染,逐渐向主根扩展,病部变褐腐烂成褐色水渍状,并有腐臭味。

1.2.2 发病特点。病菌在土壤内和种苗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种苗带病是根腐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一般5月初开始发病,6月逐渐加重,7—8月达到发病高峰,一直延续到收获期。地下害虫、人为机械创伤造成伤口、灌水过量、田间积水、根系发育不良等因素都可加重病情。

1.3 當归褐斑病

病原为壳针孢属真菌,是当归地上部分易感染的病害,发病率可达75%以上,严重时叶片枯死,减产较明显。

1.3.1 症状。叶片、叶柄均受害。叶面初生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多角形或近圆形红褐色斑点,大小为1~3 mm,边缘有褪绿晕圈。后期病斑中部褪绿呈灰白色,表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健部有明显界限,病斑汇合时形成大型污斑,中部组织脱落形成穿孔,发病严重时,全田叶片发褐、焦枯。

1.3.2 发病特点。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以分生孢子为初侵染源。中温高湿、光照不足、病原基数大有利于发病。雨水、风力可携带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成为褐斑病的传病媒介。一般5月下旬开始发病,7—8月加重,并延续至收获期。

2 虫害发生特点

2.1 地下害虫

为害当归的地下害虫主要有小地老虎和金针虫2种。小地老虎成虫有趋光性,对黑光灯及糖、醋、酒类物质趋性较强,每日黄昏前后活动最盛;幼虫昼伏夜出,当归幼苗茎部被咬断或造成茎基缺口,致使幼苗凋萎死亡。

金针虫成虫对青草堆有趋性;主要以幼虫蛀食当归根部,形成虫斑影响质量,造成的伤口易使病菌入侵。幼虫期长,可达100 d以上,在土层中移动性较大。

2.2 蚜虫

蚜虫以成虫、若虫群集吸食幼嫩组织的汁液,造成叶片卷曲、生长停滞,并传播病毒病。其危害具有4个特点:一是由点片发生再扩散蔓延到全田。其在渭源县的消长表现为4月中旬在返青的苜蓿、杂草上繁殖危害,5月中旬有翅蚜向当归田迁飞造成点片发生,5月下旬至6月上旬扩散蔓延到全田,6月下旬田间虫口数量达到高峰。二是喜食幼嫩组织。集中在植株顶端生长点及幼嫩组织吸食汁液。三是群集性强。在适宜条件下数百头甚至上千头聚集在植株茎杆、嫩叶上危害。四是以卵生、胎生、孤雌生殖等多种方式繁殖,繁殖速度快。

3 鼠害发生特点

当归鼠害主要为中华鼢鼠,俗称瞎瞎、瞎老,终年生活在地下,春、秋2季危害最重。在渭源县3月中、下旬土壤解冻后开始活动,4—6月活动频繁,主要取食土壤中的当归种苗和刚出土的幼苗,造成缺苗断垄,严重时缺苗可达50%以上,直接影响产量。8—9月出现第2次活动高峰,咬食、运贮当归根条,降低品质,造成减产,并迁移至阳坡,于11月大地封冻时停止活动。

4 防控技术

防治当归病虫害要围绕现代中医药的发展需要,采用对公共环境不产生危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在当归生产过程中和生产关键环节,综合应用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的无公害植保新技术进行绿色防控,尽量不用或少用对环境有影响的化学防治方法,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为市场提供高产、优质、绿色、无污染的中药材。endprint

4.1 病害防治

4.1.1 种苗处理。①种苗选择。选择具有高产、稳产、抗病虫能力强、抗逆性广、提前抽薹率较低的品种,如岷归2号(甘肃当归90-02)、岷归3号(DGA2000-02)、岷归4号(DG-A2000-03)[5]等;移栽前要精挑细选,种苗要求根部完整、叉根少、无伤口和病虫害,彻底剔除霉变、黑心苗、病烂苗,严防种苗带菌,减少初侵染源。②种苗冬贮。种苗采收后剔除病烂苗,在阴凉处晾晒几天后再冬贮;贮藏时堆土要多且要求干净(最好用消毒土,即土壤含水量10%左右,每100 kg生土中均匀拌入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 g),贮藏地避免高温高湿,远离热源,阴凉通风。③药剂处理。移栽前,用50%辛硫磷乳油200倍液+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的混合液浸苗10 min,可有效预防麻口病、根腐病、地下害虫。

4.1.2 土壤处理。①育苗地。选择阴坡或半阴坡、排水条件良好的生地,熟地前茬以油菜、禾谷类作物为好,轮作周期要求3年以上。结合整地,均匀撒施5%辛硫磷颗粒剂30.0~37.5 kg/hm2、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2.5~30.0 kg/hm2,耕翻入土,预防病虫害。②移栽地。与麦类、油菜轮作,忌与马铃薯、蚕豆、苜蓿及红豆草等轮作;移栽前,用3%辛硫磷颗粒剂45 kg/hm2拌细土撒于地面,翻入土中,或用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喷洒栽植沟。

4.1.3 田间防治。①清洁田园。移栽前和收获后,彻底清除腐烂根、茎等病残体和杂草,减少初侵染源。②挖除中心病株。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离田块,远距离集中销毁(深埋或焚烧),用生石灰消毒病穴,或用50%甲基托布津(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③生育期喷药。当田间出现褐斑病、白粉病的中心病株时,选择1种农药喷雾,如70%安泰森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 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每7~10 d喷1次,交替用药,连喷2~3次,防效可达71%以上。④灌根防病。成株期麻口病、根腐病以灌根防治为主,5—7月定期用广谱长效杀虫剂和杀菌剂灌根,如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每株50 g,交替灌根,視病情确定灌根次数。

4.2 虫害防治

4.2.1 清洁田园。6月是金针虫成虫盛发期,也是小地老虎幼虫危害期,利用其趋好青草堆下潜伏的习性,铲除田内外青草,堆成小堆,每天清晨捕捉,7~10 d更换新鲜草,也可在草堆下放置油渣毒饵杀死害虫。

4.2.2 药剂防治。用2.5%溴氰菊酯100倍液喷施幼苗或幼苗根际处,对地老虎防效很好。蚜虫防治的关键是“早”,5月下旬至6月上旬,当归田边、地角蚜虫点片发生时防治效果最好。6月中旬是蚜虫危害高峰期,可用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喷雾防治。

4.3 鼠害防治

4月上、中旬是田间鼢鼠在表土层活动盛期,采用弓箭射杀、石板地剑和挖洞灭鼠等方法防效甚佳。此外,用鼢鼠灵(或溴敌隆、氯鼠酮等)与马铃薯(或葱、生芽的玉米、小麦)加少许食油制成毒饵(饵料与鼠药比例为99∶1)投放于鼢鼠经常出没的鼠洞内,封严洞口诱杀鼢鼠。

5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2] 邓永健,郭志伟,王萌.当归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6,24(5):109-113.

[3] 徐国钧,何宏贤,徐珞珊,等.中国药材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332-338.

[4] 杨祁峰,熊春蓉,刘健,等.农业生产实用新技术[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185.

[5] 刘效瑞,王富胜,刘荣清,等.旱农区主要粮经作物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18-125.endprint

猜你喜欢

当归发生特点绿色防控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药用植物当归早期抽薹研究进展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