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庸武侠小说与《易经》渊源探微

2017-09-13张瑾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易学易经金庸

张瑾

内容摘要:易学乃中国传统文化的“众学之源”,中国传统武术与易学也有不解之缘。而作为武侠经典的金庸小说亦绕不开易学之理。金庸笔下的“武侠”与“江湖”,熔铸了《易经》之阴阳、八卦、五行学说的内容。本文试从阴阳辩证观、阴阳八卦化生观及阴阳五行说三个方面,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与《易经》之渊源。

关键词:易学 金庸 武侠小说 《易经》

《周易》为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哲学经典。据《史记》载:“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周易》一书包括两部分,六十四卦卦辞与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是占卜的卜词,称为《易经》。解释卦辞与爻辞的论述称为《易传》。《易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事物變化之理,故名之曰“易”。《易经》哲学思想主要有二:以阴阳代表的辩证法观念;以八卦代表的万物生成的观念。《周易》作为在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经典,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哲学上的影响极其深刻。而金庸文学以武侠小说闻名,其作品自然与易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易经》之阴阳辩证观与绝世武功之玄妙

阴阳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易经》最基本的思想。《易经》中讲到刚柔变化的规律,《易传》中又把阴阳范畴系统化,充分阐释了阴阳变化的规律。在《易传·系辞上》中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看成宇宙间运动的根本规律和最高原则,并以阴阳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易经·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易传·系辞上》)

《庄子·天下》说:“《易》以道阴阳”。《说文》解释“易”字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周易》指出世界上万事万物神器莫测的变化均为阴阳对应所使然。而“阴阳”正是武术技术和理论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各类武侠小说频频可见“阴阳”二字。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从武学原理上看,其渊源来自《周易》。金庸小说在描写武功时,同样讲究阴阳平衡、刚柔互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者平衡,彼此协调,谓之为道。而太刚、太柔皆不是武功最高深的境界。《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和周伯通的“空明拳”是颇有代表性的武功,但前者纯刚、后者至柔,练到一定程度则精进困难。与之相对应的是《九阴真经》,由于刚柔相济、阴阳互补,因而得以愈练愈深,永无止境。《九阴真经》本身也与《周易》有关,它是黄裳研究多种典籍后写成的武功秘籍,而黄裳之名,就来自于《周易·坤·六五》:“黄裳,元吉。”

由阴阳对应观念,衍出了一系列对应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显藏、攻守、始终等等。此一系列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广泛运用到金庸武侠小说中各种武术秘籍的精髓之中。《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在教导张无忌太极拳时曾说:“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当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一招一式,务须节节贯串,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王宗岳在《太极拳经》开首即指出,太极是以“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变化为基础。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故“用意不用力”即是把握“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实现“太极圆转”。《少林寺短打身法宗统拳谱》指出:“人一身伫立之间,须要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钝之嫌。先贤曰:‘敌手未交,便知胜败,乃明阴阳之理也。”而“当机得势”之“机”,便是识得阴阳之玄妙。正如《孙子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此参透玄机者,方有“令对手其根自断”之势。虽太极拳非金庸先生原创,但《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导张无忌拳法的寥寥数语,却蕴含丰富的易学原理。

二.《易经》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与武功秘籍之渊源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易经》从人类两性及动物雌雄、昼夜、寒暑、日月等现象确立的阴阳化生万物的观念。又以八卦之中两卦一组,错综组合,得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易经》认为,此卦与爻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基本性质与变化规律,体现着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

金庸先生笔下武功秘籍也有多处运用到八卦哲学。如《笑傲江湖》中的两仪剑法,此乃武当派两位高手积数十年之力所创,剑法中有阴有阳,亦刚亦柔。出招时,一人迟缓,一人迅捷,姿势虽不雅观,但剑招古朴浑厚,破绽之处实所罕见。斗到紧要处,一人长剑大开大阖、势道雄浑;一人疾趋疾退、剑尖上幻出点点寒星。清虚、成高两位道长曾以此剑法刁难令狐冲,因不能阴阳混而为一,还是败在令狐冲的独孤九剑之下。“两仪”出自《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由此推论出相对者视为两仪,虽说相对却又可相互转换,正和武功之神髓。所以动静、阴阳、刚柔等皆合武功之形神。在《倚天屠龙记》中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华山和点苍两派的高手也曾用两仪剑法和反两仪刀法合攻张无忌,书中言道:“正反两仪,招数虽多,终究不脱于太极化为阴阳两仪的道理。阳分太阳、少阴,阴分少阳、太阴,是为四象。太阳为乾兑,少阴为离震,少阳为巽坎,太阴为艮坤。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

另外,《天龙八部》里段誉那体迅飞凫、飘忽若神的“凌波微步”,亦是以《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为底本的轻功步伐图谱。其步伐自“‘明夷起始,经‘贲、‘既济、‘家人,一共踏遍六十四卦,恰好走了一个大圈而至‘无妄”(《天龙八部》),即使用者按特定顺序踏着卦象方位行进,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正好行走一个大圈。此步法精妙异常,“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习者可以用来躲避众多敌人的进攻。金庸在描述段誉修习这门武功时,自然而然地将易经的精髓融会到武功招数里面,让晦涩艰深的《易经》在读者面前变得生动有趣。

三.阴阳五行说与江湖构建之原则

和阴阳哲学一样,五行学说也是在古代认识世界、解释万物变化的一种学说。五行学说产生很早,殷末的《尚书·洪范》中即有五行的记载:“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国语》:“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土杂,以成百物。”古人将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采取类比方法按其不同性质、作用纳入五行的属性,举例如下表:endprint

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来表述事物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所谓相生,即相互促进、相互滋生之意,即前者对后者有良好的积极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谓相克,即相互抑制、相互制约,即前者对后者产生消极作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金庸的武侠小说亦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以五行学说建构了一个江湖地理的原型。

金庸先生在整合江湖系统时,最引人注目的设定莫过于《射雕英雄传》中的“天下五绝“。经过华山论剑挑选出来的绝顶高手——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与中神通,这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东南西北中地理上的概念,但细究便知与“阴阳五行”关系甚密。

金庸先生在设定江湖时,明显参照了先人的“阴阳五行”之世界观。以前文提到的天下五绝为例,主导着《射雕英雄传》的“东邪黄药师”、“南帝段智兴”、“西毒欧阳锋”、“北丐洪七公”、“中神通王重阳”,依稀可以看到“东南西北中”所谓“五帝”的影子。比如东邪黄药师爱护短,却又极具风度,可见“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其德喜嬴,而发出节时”(《管子·四时》)。南帝段智兴习“一阳指”,又生性仁慈,可见“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其德施舍修乐”。中神通王重阳以“先天功”为天下玄门正宗,心怀天下,大德无私,可见“土德实辅四时……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西毒欧阳锋阴毒刻薄,可以说是郭靖、黄蓉等侠客的死亡阴影,可见“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其德忧哀……”。北丐洪七公性情宽厚而激越,一方面“其德淳越、温怒、周密”,一方面又“月掌罚,罚为寒”,善恶分明,嫉恶如仇。一代乞丐之王正是“罚恶赏善”的象征,他的武功是至大至刚的“降龙十八掌”,被赋予了“月掌罚”的使命。

四.结语

金庸对儒家、道家都视为经典的《周易》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把握,并将《周易》学说融入到他武侠世界的武功、侠客和江湖构造之中,融入到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与文化、英雄与人格等的思考之中,因此他的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

内涵,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至高境界,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不仅能欣赏到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更能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作为武侠界的泰山北斗,金庸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绝妙的语言、天才的构想,将一部古老而饱含哲理的“卜书”融入其笔下之“江湖”,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非一篇短短的论文所能够容下,正可谓“高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参考文献

[1]郭彧译注.《周易》[M].中华书局.2009.

[2]黄寿祺.周易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梁韦弦.《程氏易传》导读[M].齊鲁书社,2003.

[4]吕绍纲.周易阐微[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刘筱红.神秘的五行:五行说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易学易经金庸
《易经·序卦》探微
清初学者对“图书易学”的再认识
为金庸因一错字查证道歉叫好
金庸的财富江湖
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易经》里的《天演论》
胡瑗易学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