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凰山上茶飘香
—— 武汉市新洲区香惠茶叶种植合作社发展纪实

2017-09-12徐保国

中国老区建设 2017年2期
关键词:新洲区茶场茶农

□ 徐保国

凤凰山茶场是为安置知青成立的。知青陆续返城后,这里曾十分萧条冷落,院内是半人高的野草,一片荒凉。

2000年,新洲区旧街街清水塘村农民徐从德承包了凤凰山茶场,作为残疾人的他,起早贪黑,带着妻子一起干,人手不够时,在村里请几个劳力帮忙,日子倒也过得过去,除去承包费用和开支外,每年略有盈余。但茶场发展缓慢,步履艰难,变化不大。

最揪心的是承包茶场后,徐从德夫妇搬到茶场的危房中居住,整日提心吊担,尤其是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就总是担心房子垮了。

领导倾情帮扶

2013年初,武汉市、新洲区老促会和残联,对残疾人创业进行帮扶,给徐从德送来了3万元资金。当年4月,区老促会帮助徐从德以凤凰山茶场为基础,成立了新洲区香惠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共有成员30人,并吸纳了部分残疾人为社员。

2013年底,武汉市老促会和市残联联合发文,在全市革命老区选取了10余户专业合作社予以重点扶持。要求每个合作社必须吸收残疾人10(户)人,并帮扶带动合作社之外的残疾人20(户)人,以利被选取的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残疾人帮扶,使残疾人与正常农户同步致富。从2014年起连续3年,每年给予被支持的合作社补助10万元。

那一次,香惠茶叶种植合作社被列为了支持对象。

武汉市老促会为了把帮扶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好,确定老促会的一名领导联系一个合作社。武汉市政协原副主席白元初为联系香惠茶叶种植合作社的老促会领导。

其次,实践操作层面,我们的积淀不多,起点较低,操作的系统性、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更多时候是在依靠想象和惯性做事,教育工作中缺少情感教育的意识和情感的“味道”,以致一些活动和举措显得有点粗糙和牵强,但我们不会因此而停滞、畏缩。因为我们相信,在理论学习和不断深入探索的同时,实践质量会逐渐得到改善,境界和内涵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2014年4月15日,武汉市老促会会长袁善腊、副会长白元初带领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到香惠茶叶种植合作社调研时,他们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破旧的土砖房,已经倒塌一间,未倒的用木柱支撑着,可里面还住着人。茶园虽然有茶树,但杂草长得比茶树还高。

在现场,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看到徐从德,他虽然残疾在身,但一眼就看得出是个勤快人,脸上明显有发展的期盼。袁善腊会长当时对他说,不要紧,老徐,我们来帮你。

随即,老促会领导带领市直部门负责人到旧街街道办事处会议室召开会议。会上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介绍了香惠茶叶种植合作社的情况,也不用市老领导再动员,市直部门负责人纷纷表态,积极支持合作社的发展。

武汉市农业集团支持20万元,市发改委和市林业局支持36万元,再加上市老促会和市残联扶持的10万元,合作社自筹资金35万元,共计101万元。

合作社用这笔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并主要用于兴建茶叶加工厂房200余平方米,修建用于办公、培训、生活的两层楼房一栋,共720平方米。院内全部进行硬化,整个面貌彻底改观,焕然一新。

徐从德夫妇在茶场劳动。

合作社到红色旅游通道约有1.5公里,这一段路没有硬化,新洲区老促会会长漆维成亲自到区交通局争取支持。区交通局领导现场察看后,把道路硬化列入了当年的计划并予以实施,解决了合作社出进不方便的问题。

合作社热情高涨

市、区老促会和市、区残联的帮助和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徐从德开发茶园的信心,怀着感恩和创业的激情,他带领合作社的全部社员,迈上了新的发展之路。

原来没有加工能力,只好卖鲜叶,利润微薄,有了加工厂房和设备,为茶叶的生产打下了发展基础。徐从德在接下来的两个年头里,在生产上采取了几个措施:将原来的茶园全面进行改造升级;茶园面积由200亩扩大到530亩;引进新品种;扩大带动范围,与周边70余户茶农形成“四统一分”的合作关系,带动了周边茶农生产,并促使当地扩大了300多亩茶园。

对于邻近合作社的几个村的困难户,徐从德尽自己的能力,能帮一把的就帮一把,做到尽心尽力。有的农户购买茶苗缺资金,徐从德就无偿提供茶苗。近两年,他一共向20户困难农户提供茶苗5万余株,共计1.3万元。徐从德还免除了困难茶农的茶叶加工费。

改造老茶园,管理出效益。徐从德从区林业局请来专家现场指导。通过台割、整枝修剪等手段,改造老茶园200多亩,以增施有机肥20多吨等办法加强茶园管理。

改造升级后,合作社生产的有机茶,已经成为当地的品牌,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新洲区老促会会长漆维成(左一)带领工作人员现场办公。

变化令人欣喜

香惠茶叶种植合作社经过近3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合作社建立了新的经营机制,转变了发展方式。

合作社成立后,力量壮大了,提高了再生产能力,过去的小作坊式生产,变成了现代化的机械加工,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品质提升了。

香惠茶叶种植合作社如今已形成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合作社+基地+茶农”的生产组织形式,显示了较强的活力。

合作社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经营机制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焕发了合作社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增强了徐从德和社员们的市场意识,提高了合作社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改造后的老茶园青茶产量翻番,生产的“孔叹桥”有机茶,由于质量过硬,已形成品牌效应,市场销售行情看好,当年生产的产品销售一空。加工设备的升级和技能的提高,使加工出的茶叶提升了档次,售价比原来提高了75%,产量也由建社前的800多斤,提高到2016年的2000余斤,产值增加了四倍。

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合作社建立了茶叶加工车间,不但解决了本社茶叶的加工问题,还结束了周围茶农卖鲜叶的历史,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茶农收入。原来茶农卖鲜叶,每亩收益1500元,现在卖加工成品,每亩可收益6000~8000元。

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让合作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员的收入逐年增加,特别是带动了残疾人共同致富,入社的残疾人每年分红的收入比其他社员多5%,经济收入一年一个新台阶。合作社每年安排12个残疾人季节性打工,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带动周边残疾人18人(户)和70多户茶农发展生产,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新洲区茶场茶农
新伟茶场
武汉新洲区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
老党员“卖”茶忙
杨树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浅谈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早春茶”开采
茶乡人家
茶场劳动用人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因为一个镇 爱上一座城 古茶场文化小镇的一缕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