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老区贫困村到脱贫“样板村”的变迁
——周宁县后洋村整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2017-09-11兰林兴林志勇

红土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整村样板贫困村

兰林兴 林志勇

从老区贫困村到脱贫“样板村”的变迁
——周宁县后洋村整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兰林兴 林志勇

周宁县后洋村,早年曾是叶飞、阮英平等革命先辈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地点,也是县重点扶贫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74人。

近年来,后洋村整村推进精准脱贫、率先脱贫,从老区贫困村跃身到脱贫“样板村”,成为全县脱贫致富的标杆。

开垦荒山 植树披绿

后洋村新貌

说起后洋村的变迁,不能不提造林致富带头人——黄振芳。1983年,他贷款8万元,带领全家开荒造林。当年开垦出50亩荒山作为试验林。次年造林1170亩,并开始尝试在次生林中套种马铃薯、玉米、茶叶等作物,年收入达3万多元。在黄振芳的示范引领下,后洋村造林面积达到7102亩,森林覆盖率达82.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造林热带动了后洋村产业发展,村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改善。1988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1989年,黄振芳被评为福建省造林大户,成为上世纪80年代宁德地区开荒造林的领头人。

近几年,后洋村立足村情,制定了《后洋村新农村建设方案》,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同时,投资10万元建设300平方米停车场,投入26万元对村内沿溪道路进行硬化,对河道垃圾和淤泥进行全面清理,改造污水管网2公里,改厕35户。进村道路两侧种植桂花树,在“母亲河”里种植水草,投放1500多尾鲤鱼。同时,制定村规民约,把村级环境卫生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形成规章制度。

整合资源 精准发力

2016年,周宁县委办公室对接帮扶后洋村,先后走访70多人次,核实并征求帮扶需求51条。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实行一户一策,拟定帮扶措施87项。目前,落实造福工程安置10户,落实帮扶资金3.6万元,减免贫困子女学费6000多元;落实残疾人残疾补助、居家养护、居家就业等政策资金6000元,为听力患者配备助听器;协调解决在外务工贫困户9户就业问题,为16至60周岁女性贫困户购买安康保险。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后洋村针对精准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实施产业规划、项目扶持。积极对接县直相关挂钩帮扶单位,实施强基础、惠民生等项目20多项。筹集资金800多万元,将黄振芳林场和村庄旅游观光相结合,推进美丽乡村、防洪堤修复、农家乐、3D立体墙绘、旅游集散中心等多个整村推进项目,村容村貌全面改观。同时,全县11个省级文明单位对接后洋村开展文明共建、文化共享“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各认建一个项目,进一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

产业带动 脱贫增收

打赢脱贫攻坚战,归根到底要靠产业带动。后洋村全面推进占地1200亩的黄振芳家庭林场开发,铺设林场观光步道,修缮管理房,建设展示厅、休憩亭,建成农家乐、景观湖等旅游配套设施。引进福建绿丰宝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林下铁皮石斛35亩,养蜂150箱,带动30名村民就近就业。引进总投资2000多万元、占地30亩的和谐牧业,一期存栏奶牛170多头,年产值约3500万元。

为了让贫困户如期脱贫,创建后洋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了“龙头引领、农户参与、抱团取暖、共同发展”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合作社引领带动下,贫困户积极参与农家乐、种养殖等农户入股“藤缠树”模式,可获得固定的分红利润。此外,和谐牧业落地后洋村,每年支持村委3万元,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

“智慧村庄” 助力扶贫

在对口共建单位福州仓山区的帮扶下,投入15万元,率先建起了依托“互联网+VR”技术的“智慧农村治安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社会公众安全感信息收集研判平台”,平台设置平安建设、矛盾多元化解、网格化服务管理等九大模块。通过VR技术、监控设备和互联网技术,降低了实时监控的门槛,让全村不管在外、在内的人都参与到公共空间的监督管理中来,大大提高了综治安全水平。此外,还依托县供销电商服务平台,采用“互联网+农业+旅游”相结合的模式,为村民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依托VR技术,后洋村成了全省第一智能村。

20多年来,在挂钩部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后洋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昔日的贫穷山村成为了全县建设美丽乡村和脱贫致富的样板,满怀信心走在共同富裕奔小康的阳光大道上。

(作者单位:周宁县老促会)

猜你喜欢

整村样板贫困村
盂县农商行“整村授信”工程启动
农村商业银行整村授信实践及其问题与对策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打造辣椒种植“样板田”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吕梁石楼金融扶贫出新招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人大样板”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