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曹丕的个人形象和文学特征的联系

2017-09-10任晓依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曹丕联系

任晓依

【摘要】: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也是一个能人辈出的时代。尤其是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三曹”之中,又以曹植声名最盛,一篇《洛神赋》不仅让他名噪一时,更成为后代文人心中难以企及的高峰。而同样作为建安文坛的引领者,曹丕在文坛上的光芒就显得逊色的多了。然而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他独特的人格特征和作品风格,也许是政治上的优势掩盖了曹丕文学上的才华,正如刘勰就曾说过“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本文将尽量从客观的、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曹丕的个人形象和文学特征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曹丕 ;个人形象;文学特征 ;联系

(一)胆识过人,文武兼备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之子,曹丕“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1】,而建安时期的文学也主要是由他和曹植领导主持的,其中诗歌《燕歌行》最富创建意义,被誉为“七言之祖”。因受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儒家经典在曹丕的心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对其此后的执政理念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体现其治国理念的《典论》便是他的得意之作。“君子虽有文事,必有武备矣。”汉末之际,天下动荡,曹丕作为曹操的儿子势必要跟随其南征北战,建功立业。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张绣,绣降而复叛,十岁的曹丕凭借自身的武艺和谋略乘马逃脱,而他的哥哥曹昂却死于乱军。由此可见曹丕年少时期便胆识过人,文武兼备。

(二)理性自持,内心细腻

有学者将曹丕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贵公子阶段、魏太子阶段以及皇帝阶段。无论哪个时期,曹丕的人生都与复杂的政治风云密不可分。从他作为曹操的儿子降生,到五官中郎将、魏太子、魏王,再到受禅称帝,可以说曹丕是一个十足的政治人物。可透过他的诗作,我们却能够发现一个情感细腻、敛言持重的男子形象。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以牛郎织女为例诉说了与爱人无法相守的伤痛,余韵悠长,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这般欲说还休的语气可见曹丕的内心世界是何等的敏感细腻,才能写出如此便娟婉约之作。当真如陈祚明所评“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可若细细品味,又会发现此女子犹有骨子里的倔强与大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縱然女子弱小如斯,纵然“忧来思君不敢忘”,也挡不住由爱生怨的步伐,故有“君何淹留寄他方”的爱恨交织。由此又可以看到作者曹丕难得的几分意气。历史上的曹丕人如其文,他既不像曹操一样慷慨大气、气魄雄豪,也不同于曹植的锋芒毕露、率性不羁,他有着自已独特的人格特征,相比于曹操雄壮慷慨的气魄,他多了几分年轻人的率性;而与其弟曹植恣意洒脱、恃才傲物相比,他又是如此心细如丝、敛言持重。曹丕在《交友论》中曾道 “同忧乐,共富贵”。这句平等真诚的交友原则也在其人生中得到的践行。“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生前与曹丕交好,建安二十二年二月,王粲因病逝世,曹丕亲赴哀悼。因王粲生前喜欢驴鸣,故曹丕令在座友人学之,以慰好友在天亡灵。当时正值曹丕与曹植夺嫡的关键时期,而行此悖礼之举来表达对好友的情义,可见曹丕持重却并非保守麻木,在他的骨子里也有着年轻人的坦荡与自信。故傅玄曰:“魏文慕通达。”叶嘉莹先生说过:“曹丕是一个有反省有节制的人。”【2】无论是五官将还是魏太子时期,曹丕始终都保持着一个政治家特有的理性。建安二十四年,曹丕留守邺城,相国西曹椽魏讽“潜结徒党,又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邺”,曹丕当机立断,“诛讽,坐死者数十人”,而坐死者中包括曹丕好友王粲的两个儿子。此时的曹丕不再是那个沉浸在好友逝世悲痛中的公子曹丕,而是承受父命、稳固后方的五官中郎将。由此可见曹丕在危急关头的胆识和保卫曹氏政权的手腕。

(三)胸怀天下,感而不伤

曹丕政治家的理性不仅体现在留守后方之时,更体现在他的为君之道上。《七步诗》一诗让曹丕背负骂名千年之久,然并无明确史料记载此诗,其真伪亦难分辨。建安期间,二者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两大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政治目标而打击对手,本来就无可厚非。而且汉代以来外戚、宦官干政的积弊已久,政治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曹丕为稳固政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三削一强”政策,并非针对曹植一人。“政治人物,不管是靠强权、继承还是暴力夺取政权,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巩固权力……故政治无所谓是非。”【3】相比于曹植的广为人知的徙封生活,曹丕亦是在内外交困中艰难挣扎。黄初伊始,外有刘备、孙权等势力虎视眈眈,内有汉室旧臣蠢蠢欲动,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雄霸一方,曹魏政权事实上并不稳固。在位七年,他曾多次对外征伐,以图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大动干戈的同时,深受儒学影响的曹丕也欲以仁德服天下。黄初三年,吴蜀交战之际,魏文帝摈弃大臣刘晔攻吴建议,坚持“人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之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此外,魏文帝还创立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盖论以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尽管此制度后来演变成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利的工具,但其创立之初确是选拔了不少贤才。从一系列政治举措来看,魏文帝是一位胸怀天下、渴望有所作为的君主。郭沫若先生评价曹丕:“在政治家的风度上有时还可以说胜过他父亲……处处都表示着他是一位旧式的明君典型。”

叶嘉莹先生曾说,曹丕的诗是“以感取胜“,而不像曹植以才情取胜。我理解的“以感取胜”简单来说就是感而不伤,这里的“不伤”并非毫无情感,而是不沉溺其中。这一点不单体现在游子思妇诗中的情思,亦表现为他本人对于周围环境的一种敏锐。如“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他会在面对自然景物时油然生忧,他的这种感受不像曹植的那样明晰痛快。曹植的心随物转,情动于心即发,以情动己,以情动人;曹丕虽常常表达一些感伤婉约之辞,看似情思绵长,实则将这些情思控制在理性之下,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渗透出来,正是以情动人而不动己。我们来看他的《寡妇诗》,诗中先用“霜露”、”木叶“、”候雁“、归燕”四组名词极尽渲染秋瑟之意,然后描写出了一个丧夫之女子的孤单凄苦,“守长夜兮思君,魂一夕兮九乘”,漫漫长夜,只有形影相吊,此刻愁怀之情已极,但结尾却是“愿从君兮终没,愁何可兮久怀”,笔锋一转,死者已矣,生者追怀却不可自陷其中,本来是满腹愁绪,却笔锋一转,颇有自我消解之意。

从他在政治上的精明强干来看,他是稳重内敛之人,既不会充满风云之气,也不会愤世嫉俗抑郁绝望。《魏书.文帝纪》载,黄初六年,曹丕东征回师途中,专门造访曹植的封邑雍丘,兄弟两人相谈甚欢,曹丕封其邑五百户。封邑或许是权衡政治利弊之策,但兄弟之间的“相谈甚欢”却是让人感受到了一副兄友弟恭的温馨场景;面对汉室遗老,如杨修之父杨彪,魏文帝更是加以礼遇,“待以客礼。”即便杨彪累世为三公,耻为魏臣,魏文帝仍是诏其朝见,位次三公。或许对于曹丕,他早已经习惯了如履薄冰的政治生活,情绪或许时而起伏却不会再轻易大喜大悲,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怕就是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终究被立为魏太子,他搂着外臣辛毗的脖子欣喜不已,至于这失态背后的的惆怅也就只能寄予在文字中了。“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心中“彷徨”更与谁人说,只怕这衣衫上的“白露”也是眼中不能留下的泪水。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古人真实的人生早已经被歷史的尘埃掩盖,我们只能从史书或文学作品中的只言片语推测一个个曾经血肉丰满的形象。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知晓真实的曹丕是怎样的一个人,《世说新语》中所载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捕风捉影?他究竟是人如其文,还是言行不一,这都有待我们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

【1】曹丕.《典论.自序》[M],见夏传才等《曹丕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54页。

【2】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75页

【3】宋战利.《魏文帝曹丕传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5页

猜你喜欢

曹丕联系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曹丕做好本分当皇帝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我非常讨厌心胸狭窄的曹丕
曹睿给曹丕上的一堂亲情课
以“哭”占先机的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