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树林湿地专用菌肥施用技术

2017-09-08李玫何雪香

防护林科技 2017年8期
关键词:菌粉胚轴菌肥

李玫,何雪香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520;2.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520)

红树林湿地专用菌肥施用技术

李玫1,何雪香2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520;2.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介绍了红树林湿地专用菌肥的种类及其施肥技术,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红树林的保护恢复以及沿海滩涂消浪林带的构建提供实用技术。

菌肥;施用技术;红树林

微生物菌肥由于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而且具有固氮、溶磷、解钾等功能。菌肥施入根际土壤后,有益微生物很快增殖,形成群体优势分解土壤中被固定的且植物不能吸收利用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供植物根系吸收利用。

自20世纪90年代,墨西哥等国家已经开展有关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植物促生菌(PGPB,plant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的分离筛选及促生特性研究,并指出利用植物促生菌接种能有效促进红树林幼苗和胚轴的生长[1,2],而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迄今主要开展了固氮菌和溶磷菌两类主要红树林湿地植物促生菌的研究及专用菌肥的研制工作。本文对红树林湿地专用菌肥的施用技术进行了介绍,以期为我国红树林的保护恢复以及沿海滩涂消浪林带的构建提供实用技术。

1 红树林湿地专用菌肥的剂型

目前,我国红树林湿地专用菌肥大多由固氮菌、溶磷菌和少量腐殖质等研制而成,在苗期施用至红树林苗木的根周,可达到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抗逆性的效果。与常规育苗相比,施用红树林湿地专用菌肥后,红树林苗木的平均生物量提高49.3%~74.5%,出圃率提高30%,造林存活率提高10%~30%。该湿地专用菌肥还具有环保、高效和缓释等特点,不仅可在红树林苗木培育中应用,而且盆栽接种试验表明对木麻黄(华南沿海基干林带主要造林树种)幼苗的促生效果非常好[3],其推广前景较好。

我国的红树林湿地专用菌肥主要有3类剂型,即菌液、菌粉和微胶囊。盆栽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剂型接种后的促生效果存在差异,且同一菌种的混合剂型优于单一接种剂型,菌液、菌粉、微胶囊依次排序为菌液>微胶囊>菌粉[3]。这3类剂型在施用中各有优缺点,菌液的促生效果好但保质期短、运输不方便,菌粉比菌液的保质期长、但促生效果在3类剂型中表现最差,微胶囊具有保质期长、运输方便、缓释功能好等优点,但其制备过程较前两者复杂、生产成本也较高。鉴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相应的剂型。

2 红树林湿地专用菌肥的施用技术

2.1 液剂

原液活菌含量约1.0×1010cfu·mL-1,室温保质期1—3个月。使用时用水稀释10~100倍,浸泡处理红树林胚轴、种子或小苗根部12~24 h后,胚轴、种子或小苗播种在苗床营养袋里,剩余菌液淋到苗床上;或稀释菌液直接喷洒在苗床上。稀释菌液随配随用。

2.2 粉剂

原菌粉活菌含量约1x109cfu·g-1,室温保质期一般3~6个月,冷藏保质期1年。胚轴或种子在播种前,用水稀释菌粉10倍浸泡处理胚轴或种子6~12 h,然后胚轴或种子播种到苗床后,剩余菌液再淋到苗床上;或者对于营养袋里的小苗直接用原菌粉接种,首先在营养袋离小苗约2 cm距离打1小孔洞(深至根部),然后用手或小汤勺在洞中放入约0.5 g菌粉,接着把洞口泥封住。

2.3 微胶囊制剂

微胶囊剂型的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活菌含量约为1x1010cfu·g-1,室温保质期2年,冷藏保质期5年。使用时,或把原胶囊菌剂直接施用到苗床上,方法是首先在营养袋离小苗约2 cm距离打1小孔洞(深至根部),然后用手或小汤勺在洞中放入约0.2 g微胶囊剂,接着把洞口泥封住。或把原胶囊菌剂用少量的PBS磷酸缓冲液溶解后,用水稀释10倍浸泡胚轴、种子或小苗根部12~24 h,然后接菌后胚轴、种子或小苗种植在营养袋里,剩余菌液淋到苗床上。

图1 红树林湿地专用菌肥微胶囊剂型的生产工艺流程[4]

3 展望

红树林湿地专用菌肥的施用可以有效促进红树林苗木的生长,增强苗木的抗逆性,无疑为提高红树林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提供了新途径。在实际的大田应用中,可考虑湿地专用菌肥与普通肥料的结合施用。今后,还应开展一些红树林PGPB的促生防病机制研究,以及高效复合菌肥的研制,为菌肥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红树林湿地专用菌肥的应用不仅对红树林苗木有促生效应,而且接种后对土质的改良作用亦较明显,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盐分,初步展现了红树林湿地专用菌肥在我国南方沿海贫瘠沙质滩涂绿化造林上的应用潜力。

[1] Bashan Y, Holguin G. Plant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 a potential tool for arid reforestation[J].Trees, 2002(16): 159-166

[2] Rojas A, Holguin GS Glick B R, et al. Synergism betweenPhyllobacteriumsp. (N2-fixer) andBacilluslicheniformis(P-solubilizer), both from a Semiarid Rhizosphere[J].FEMS Microbiol Ecol,2001,35: 181-187

[3] 张晓君.红树林促生菌PGPB菌剂优化及应用技术研究[D].长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4] 李玫.我国红树林主要造林树种 PGPR 研究及应用[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

1005-5215(2017)08-0115-02

2017-06-28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13-4-29)

李玫(1971-),女,重庆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红树林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S158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7.07.043

猜你喜欢

菌粉胚轴菌肥
复合微生物菌肥在草莓上的肥效试验
不同鲜重秋茄胚轴形态及其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冷冻干燥乳双歧杆菌A04菌粉的贮藏活性研究
一株耐Cd罗尔斯通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Cd2+的吸附特性研究
控制水稻中胚轴伸长的QTL 定位
菌肥施用注意四问题
利用重测序和集团分离分析鉴定水稻中胚轴延长相关染色体区域
水稻中胚轴伸长研究进展
百泰微生物菌肥在番茄上的肥效试验
优良益生菌高效筛选与应用关键技术2014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