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ee

2017-09-08ByClaudiaEmerson

英语世界 2017年4期
关键词:诗节蜇伤艾默生

By Claudia Emerson

Bee

By Claudia Emerson

When Claude says blessed3blessed 神圣的,受上帝祝福的,有福的。is he who has seen and believes, you know he is about to tell the one about bees. His father told him which kind of sting was worst, but you have to see some things for yourself, and when you ask how on earth do you catch a bee to see anything, he tells how you hunker down4hunker down蹲下。next to a sweet potato blossom and watch until one lands on the ruffled cuff5ruffled cuff带飞边的袖口。此处喻指花的边缘部分。and then ambles6amble 漫步。down into the sweeter sleeve. You lean over and pinch the blossom shut, and there you have it, ready to sting yourself so you can decide on your own, and he wants for you not to doubt this: even more blessed, you will be, you have heard—and not seen.

克劳迪娅·艾默生(1957—2014)是美国当代著名诗人,2006年度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者。她的诗歌汲取了美国南方叙事传统,深受艾伦·布莱恩特·沃伊特、贝蒂·埃德考克、威廉·福克纳等人影响。除了普利策诗歌奖外,艾默生还荣膺2008—2010年度“弗吉尼亚桂冠诗人”,2011年获古根海姆奖。

她的《蜜蜂》一诗以第一节克劳德讲述哲理开始,第二、三、四节重在描写“你”与“蜜蜂”之间“欲望”与“被欲望”的主客体关系,最后以第五节克劳德再次讲述哲理结束,前呼后应。第一行的“见到”(has seen)与第二行的“信以为真”(believes)结合起来呼应了英语谚语“眼见为实”(Seeing is believing.)。克劳德由此认为,见过并信以为真的人有福气。在第二节第一行,经过一个“但是”突转,“那人”(the one)转变成第二人称“你”,“你”既是诗中聆听克劳德讲捕捉蜜蜂故事的那个人,也可以是诗人想象建构的读者,由此拉近了故事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不知不觉融入故事之中,下意识承担起“你”的角色。在第二节第一行,父亲告诫克劳德不要捉蜜蜂观察,并告诉他什么样的蜇伤最严重,从“但是”一词可推知,他很可能没听父亲劝告,因为当“你”问他如何捉蜜蜂时,他会经验十足地告诉“你”,因此他当年很可能就是这样捕捉蜜蜂的。昨天的他何尝不像现在的“你”一样好奇呢?而他的父亲当年又何尝不像现在好奇的“你”呢?否则,他怎么可能将被蜜蜂蜇伤的强烈感受告诉儿子呢?因此,诗中的“你”实际上隐喻了包括克劳德及其父亲在内的生活中的每个人。

作为标题的“蜜蜂”是该诗的关键客体意象,也是诗歌哲理意蕴的重要来源。在第二节第一行,经过“但是”突转与引领,“蜜蜂”转变成“某些东西”(some things),“你非要亲眼观看某些东西”。诗人将亲眼观看“蜜蜂”引申为“观看某些东西”,有意将清晰的“蜜蜂”意象转向含混的“某些东西”,让人产生无限想象与遐想。人们不免会思索追问,“某些东西”又是什么呢?事实上,小小的一只蜜蜂所代表的“某些东西”,即人类征服自然、社会或者实现个人理想过程中所欲望的客体。二、三、四节详述了“你”捕捉蜜蜂的全过程:在对蜜蜂的好奇之欲驱使下,“你”费尽心机要捉到蜜蜂——找准蜜蜂喜好甜食这个致命弱点,然后选准蜜蜂容易跌入的陷阱:甜蜜的土豆花。带有飞边的花口(the ruffled cuff)是诱饵的隐喻,更加甜蜜的花筒(the sweeter sleeve)则是陷阱的隐喻。接下来,诗歌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捕蜂者的阴谋。“你”对“蜜蜂”进行了“全景式监视”:蹲伏隐蔽,不动声色,秘密观望,等待时机。这时蜜蜂嗡嗡叫着飞来,落在花朵上,进入花蕊中,忘我地采着花粉、花蜜,完全处于被观察、被凝视、被欲望的弱势客体角色,全然不知危险就在身边;当蜜蜂缓缓进入花筒这个布满甜蜜的陷阱时,捕蜂者伺机而动,俯身将花朵捏住,将蜜蜂关闭其中。然而,受到攻击的蜜蜂会垂死挣扎,奋起反抗,用毒刺蜇伤对手。殊不知当人们完全沉迷于寻找蜜蜂致命弱点、一心捉住蜜蜂时,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致命弱点——“看”这一“过度欲望”,在“看”的过程中,随时会受到“最严重的蜇伤”。

从总体结构看,该诗共有5节14行,是艾默生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拟写,但她又对其进行大胆的艺术革新,主要体现在:同一诗节的不同诗行、相邻或者相隔诗节的诗行之间词数相同,诗节以及诗行之间的内藏式押韵,上下诗节以及上下诗行之间照镜子式的对称、对仗、押韵、语词重复等形式,以及上下诗节、上下诗行的各种艺术形式所承载内容的前后照应。

从各诗行词数看,第一节的三行分别是11、11、8;第二节的三行分别是11、9、11;第三节的两行分别是9、9;第四节的三行分别是8、8、9;第五节的三行分别是10、9、9。有趣的是,同一节内必有两行诗的词数一致。相邻诗节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词数构成粘连。一二节之间通过11词诗行粘连;一四节之间通过8词诗行粘连;二三节、三四节、四五节之间,都通过9词诗行粘连。这种同一节的诗行之间以及相邻、相隔诗节的诗行之间相同的词数所形成的粘连,犹如锁链上下贯穿,让整首诗歌更加紧凑。这种诗行间词数相同的关联技法是整首诗歌诗行之间形式关联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诗歌对称结构来看,该诗五个诗节的行数依次分别为3、3、2、3、3,其中以中间第三节两行诗歌的中轴线为界,恰似在中轴线处插入一面镜子,让整首诗歌的上下诗节、诗行之间呈现出对称美:第一节一、二、三行分别与最后一节倒数第一、二、三行在内容与形式上呈现出一种镜子式的映射关系;同样,在第二、四节之间以及第三节的两行诗之间分别构成镜子式映照关系。

相关诗节与诗行的内容与形式的照镜子式的映射呈现方式,首先表现为押韵以及意义的完美对称。第一节第二行的“相信”(believes)与最后一节倒数第二行“不要怀疑这一点”(not to doubt this),不仅内容上遥相呼应,而且“相信”(believes)与“这一点”(this)押目韵。同样,第一节第三行的bees与第三节的wants形成目韵。在内容层面,第一节第三行首次出场的“父亲”与最后一节倒数第三行的“他”(即儿子克劳德)观点上出现一致,此时“他”事实上成为父亲话语的传声筒。诗歌用押韵的艺术形式负载了主题内容的遥相呼应,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同样,第三节上、下两行也呈现镜子式的映照关系,这两行之间构成词数相同(都是9个词)、长度基本一致的工对:上一行的动词“蹲伏”(hunker down)与下一行的动词“观望”(watch)之间构成对仗;“蹲伏”之后紧接一个地点状语“在一朵甜土豆花附近”(next to a sweet potato blossom),而“观望”之后则紧跟一个时间状语“一直到蜜蜂落在有飞边的花袖口”(until one lands on the ruffled cuff),形成时空对仗。这样,上、下诗行的地点与时间之间呈现出时空的映照与交融关系。

不惟如此,诗歌在对称中蕴含着语词的有意重复,在重复的形式与意义之间也体现出相互烘托与照应。第一节第一行的seen和与之对称的最后一节倒数第一行的not seen之间的语词重复同时负载着前后内容的悖论式关联,诗歌首行、尾行的语词重复与文义对比,达到了千里传音、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让读者进一步看清了本诗的意义落脚点:在“看”与“不看”之间,“你”如何做出选择呢?在第二节“你非要亲眼观看某些东西”(you have to see some things for yourself)与第四节的“随时会蜇伤你自己”(ready to sting yourself)中,诗人有意重复“你自己”(yourself),通过语词重复来强化语义的回环照应:“你非要亲眼观看某些东西”也就意味着“随时蜇伤你自己”。这种对称的诗节之间的语词重复与语义照应呈现出镜子式的映射关系。

在诗歌创作上,艾默生既从传统十四行诗歌中汲取营养,又在十四行诗中融入镜子式的表现手法,可谓诗歌艺术上的大胆创新,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效果,值得后人借鉴。诗人通过上下诗节、上下诗行的结构形式上的关联(或词数相同、或语词重复、或押韵、或对称、或对仗),不仅创造了诗歌结构形式本身的张力,同时这种种形式关联始终负载着诗节之间、诗行之间内容意义的联系(或粘连、或层进、或照应),使上下两个诗节或多个诗节之间在内容上呈现出藕断丝连的艺术张力。诗人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种诗歌艺术形式生发与烘托意义,并通过内容反衬形式,产生了诗歌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结构性张力,让诗歌在主题内容与艺术形式之间达到水乳交融、相互烘托、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艾默生不仅在诗歌中创造了镜子式映照手法,而且以“诗歌之镜”鉴映出大千世界的种种欲望,意蕴丰富,发人深思。诗人用日常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捕捉蜜蜂这件小事,以小见大,折射了人生中欲望主体与被欲望客体之间的不和谐关系,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与想象,并从中悟出种种人生哲理。人们应当如何对待眼前所欲望的客体呢?诗歌告诉我们,适度满足欲望会带来快乐与幸福,过度满足欲望会带来痛苦。面对种种欲望诱惑,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起和谐的“命运共同体”,这也许正是该诗要引发我们深入思索的。 □

蜜蜂

文/克劳迪娅·艾默生 析/陈洪江1 杨金才2

1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博士生。

2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诗节蜇伤艾默生
艾默生自动化解决方案
壮英童谣体式之比较
不要小看蜂蜇伤
小偏方对付虫蜂蜇伤
《采薇》里的深情
解读敦煌文献B464:67之回鹘文诗歌
你何以为报
季德胜蛇药治疗蜂蜇伤23例
艾默生:智能化软件需关注“人性化”
艾默生SCADA如何解决高含氢焦炉气管线运行中的几个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