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联合电针治疗中风后下肢静脉血栓疗效观察

2017-09-07王建

关键词:温针灸电针效果

王建

【摘要】目的 分析中风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运用温针联合电针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中风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温针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两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生活质量评分为(8.4±1.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联合电针治疗中风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效果确切,生活质量提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中风后下肢静脉血栓;温针灸;电针;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1..02

中风是医学界公认的对人类健康威胁最严重的三大疾病之一。该病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均很高,而且并发症极多,患者主要表现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高度肿胀、浅静脉怒张等;其诊断标准为患者压痛、阻力疼痛、背曲疼痛,患侧肢体增粗于健侧的1.5倍以上,患者可见到凹陷性水肿,血管壁在血栓形成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下肢静脉血栓对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极为严重。目前医院里主要采用低分子肝素钙、电针、温针灸等方式对中风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治疗。本次选取中风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60例进行研究的初衷是探讨温针联合电针治疗对其生活质量、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疗效的影响,结果所获颇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2.54.5)岁。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53.14.3)岁。患者经超声诊断均显示小腿腓肠肌静脉血栓形成。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具体如下:患者卧床休息时将患肢抬高(超过心脏水平且离床面有20~25 cm),嘱其大便畅通,给予皮下注射4100 U低分子肝素钙(疗效不佳者改用静脉注射血栓溶解剂),2次/d,10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实验组:采取温针联合电针治疗。具体如下:取患侧气海、足三里;血海、三阴交两组腧穴,交替温针灸,每组15 min,共30 min,疗程累计为20 d;②电针取局部腧穴: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血海、昆仑、解溪,采用电子针灸仪(华佗牌SDZ-Ⅱ型)对所选穴位作电针针灸(断续波强度根据患者耐受能力决定)30 min,1个疗程为10 d,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患者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后,对其效果进行对比,包括:①治疗总有效率:超声显示血栓消失且患肢栓塞静脉恢复通畅、血流无受阻为显效;超声显示血栓部分残留且患肢栓塞静脉部分通畅、血流通畅为有效;超声显示栓塞静脉无明显变化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经超声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③生活质量评分[1]:我科根据自制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患者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价,每项2分,共1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实验组、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为(115.2±24.6)mm/s、(115.3±24.4)mm/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为(146.2±33.4)mm/s,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为(145.3±32.3)mm/s,两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实验组、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4.2±0.7)分、(4.1±0.8)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为(8.4±1.6)分,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6.3±2.5)分,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不仅是中医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也是医学界公认的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三大疾病之一(即中风、冠心病与癌症)[2]。该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主要表现为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下肢静脉血栓是其常见并发症。

下肢静脉血栓在中医中属于“血瘀证”、“股肿”、“脉痹”等范畴。在《素问·调经论》中明确记载为“血气者,喜温恶寒,寒时泣不可流,温时消后即去”[3],又在《千金备急药方》描述“久牢、热气盛,折于湿热,气结筋中”,“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为肿,久瘀生热”[4]。可见,下肢静脉血栓病因很多,患者因经脉气血弊阻疼痛难忍,给予温针灸气海、足三里、血海等穴可补气行血、温阳祛寒、散瘀通络,给予电针可加强经络刺激强度,对改善局部的血液供应,建立侧枝循环极有帮助。

低分子肝素钙是治疗中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的常用药,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可有效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复发率[5]。因为近几年临床滥用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药,导致患者耐药性提高,因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中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时疗效下降,所以不适合部分患者用药[6]。在本次研究中,采取温针联合电针治疗的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96.67%、(8.4±1.6)分,明显高于采取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3.33%、生活质量评分(6.3±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中风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给予其应用温针联合电针治疗,可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莹莹,朱 靖,马利中.温针灸结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04(23):390-392.

[2] 贾元媛,王利然,李颜飞.温针灸结合火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39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6,06(03):34-35+37.

[3] 列莲丽莎.电针加温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J].中国医药指南,2013,09(45):634-435.

[4] 梁爱霞,孙克陆,徐 敏.空气压力波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4,09(41):1752-1754.

[5] 張晓东,王一民,张昌立,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介入治疗[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02(23):178-179+181.

[6] 陈 东.通络除痹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之探讨[J].母婴世界,2015,2(15):60-61.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温针灸电针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温针灸配合肩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
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温针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36例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临床观察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