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护理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2017-09-07张倩

关键词:脉管炎闭塞性肢体

张倩

【摘要】目的 旨在探讨对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使用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6年9月我院血管外科就诊并明确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遵从医嘱接受一致的西医药物治疗及处理,其中对照组进行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研究对象则在同样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方式进行干预;评估的指标包括患者患侧肢体的疼痛、皮肤颜色等症状的缓解程度及出院时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者所有研究对象的患侧肢体疗效评估显效32例,有效8例;观察组研究对象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满意评价满意度100%,对照组25例患者评价满意以上,满意度为62.5%,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对于不同病理阶段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给予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加速缓解患者患侧肢体的疼痛及缺血程度,有利于病情康复的同时提高患者的滿意程度,因此日常诊疗护理过程中应予以重视和应用。

【关键词】中医护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1..0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机体血管的一种周期性、节段性的炎性病变,多发生于四肢血管,以下肢血管多见,病理改变首先表现为血管内膜的增厚,随之形成血栓,最后完全闭塞,其具体病因目前仍不明确,但有研究指出与吸烟、寒冷潮湿的环境、营养不良及激素等作用相关[1]。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远端肢体的红紫、麻木及疼痛症状,后期可进展为溃烂和坏死,甚至致残,因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2]。中医的辩证论认为与机体的元气不足有关,气血无法到达远端肢体而致病,因此需通经活血、祛寒止痛、增强气血功能。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探究采用中医护理干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对临床的诊疗护理有所指导和借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6年9月我院血管外科就诊并明确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存在肢体疼痛、发凉或感觉异常、皮肤色泽改变(营养性缺乏)及坏疽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典型的临床表现,均进行肢体血流图及血管彩色超声检查进行确认。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40例。观察组年龄28~49岁,平均年龄(39.6±8.4)岁,对照组年龄29~54岁,平均年龄(40.4±10.2)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平均病程均为1~8周,整体左侧下肢病变52例,右侧下肢病例28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遵从医嘱接受一致的西医药物治疗及处理。

1.2 护理方式

对照组患者按照诊疗常规进行日常皮肤、足背动脉的检查,所有的操作均遵照医嘱执行,无特殊处理。观察组研究对象自入院时首先依据患者的临床表征,按照中医的辩证论证对患者的病变类型进行分类,具体分为阳虚冷凝型、热毒蕴结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在患者住院期间接受医嘱的相关治疗之外,所有观察组患者接受每日2次的泡脚及外洗患侧下肢,相应使用的中药根据患者的病变类型而定,属阳虚寒凝型的,宜温阳通脉,祛寒止痛;属气滞血瘀型的,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属热毒蕴结型的,宜清热解毒,化瘀通络;属气血两虚型的,宜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结束后给予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穴位的按摩,力度根据患者体型及个人感觉而定;对于已发生溃疡或坏疽的病例,注意保持创口的清洁,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检测伤口的感染愈合情况,以及皮肤颜色的变化与足背动脉的波动,及时汇报床位医师以进行干预,干性坏疽保持创口干燥,不用湿敷料覆盖;“情志不畅“亦是中医理论中的病源所在,因此注意与患者进行沟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药物干预治疗2周后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观察者所有研究对象的患侧肢体疗效评估显效32例(80%),有效8例(20%),所有患者肢体均无肿胀及疼痛,皮肤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无明显异常,治疗前5位患者下肢存在溃疡及坏疽,经治疗护理后创面愈合良好,无感染及截肢病例;观察组研究对象显效18例(45%),有效12例(30%),无效10例(25%),5例患者肢体仍存在肿胀及疼痛,4例患者患肢皮肤颜色仍然呈紫红色,2例足背动脉搏动微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满意评价满意度100%,对照组25例患者评价满意以上,满意度为62.5%,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

3 结 论

血栓闭塞性脉管主要表现为肢体的缺血以及缺血相关的神经血管及继发感染病变,临床可分为局部缺血期、营养障碍期与组织坏死期三个阶段,按照祖国医学的辩证理念则相继分为阳虚冷凝型、热毒蕴结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等,因此应根据患者所处的不同病理进展的阶段进行诊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

[1] 陈丽莉.老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5,(11):264-265.

[2] 刘玉风,王东雁,丁 俊,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2例临床护理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5,14(A01):562-563.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脉管炎闭塞性肢体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的护理》理实一体化说课设计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大隐静脉原位动脉化修复脉管炎及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研究
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肺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大鼠模型建立及其miRNA表达谱分析
赵坤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经验
儿童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6例分析
黄芪通脉汤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