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标本采集对血液检验分析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2017-09-07裴爱丽

关键词:干预措施影响

裴爱丽

【摘要】目的 对血标本采集对血液检验分析的影响以及优化血标本采集质量的干预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以我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采集的4500份血标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血标本的采集情况,包括采集部位、时间以及送检时间等进行比较,以此为依据分析血标本采集对血液检验分析的影响,并就如何减少误差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结果 共73份血标本出现检验误差,误差率为1.62%;误差原因分析中,送检时间所致占比47.95%;、采集体位所致占比30.14%、患者心理因素引起误差,占比17.81%;3份标本因采集时间引起误差,占比4.11%。结论 血标本采集时间、部位以及送检时间、患者心理因素等均可对血液检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为此,临床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血标本采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保证血标本采集质量,提高血液检验分析准确度。

【关键词】血标本;血液检验分析;影响;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1..02

随着大型自动化分析仪器的广泛应用,血液检验分析结果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血液检验分析准确性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疾病的进一步治疗,寻找有效途径,提高血液检验分析准确性意义重大[1]。血标本的采集是血液检验分析的初始环节和最重要的环节,只有血标本合格才能保障血液检验分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2]。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采集的4500份血液标本为对象,分析比较了血标本采集过程中影响血液检验分析结果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采集的4500份血标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2280份,女2220份,年龄14~75岁,平均年龄(48.5±14.3)岁。

1.2 方法

使用一人一针的静脉采血方式,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松开止血带,3~6 min后抽血,采血完成后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进行血液检验分析。

1.3 观察指标

统计误差原因,并分别计算各种原因所占比例,包括送檢时间、采集体位、患者心理因素以及采集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4500份血标本中,共73分血标本检验出现误差,误差率为1.62%。就误差原因来看,73份标本中35份标本因标本送检时间引起误差,占比47.95%,见表1;22份标本因采集体位引起误差,占比30.14%;13份标本因患者心理因素引起误差,占比17.81%;3份标本因采集时间引起误差,占比4.11%。

3 讨 论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标本检验误差发生率为1.62%,在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误差中,送检时间占比最大为47.95%,其次分别为采集体位30.14%、患者心理因素17.81%、采集时间4.11%。通过对导致血液检验分析误差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干预措施减少分析误差:

3.1 缩短标本送检时间

本次研究中,因血标本送检时间不当而导致的血液检验分析误差所占比例最大,占总误差的47.95%。为此,笔者对采血1h后送检和规范送检的血标本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规范送检标本与1 h后送检标本在ALT、AST、CK等指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表1进行数据分析后可知,为降低送检时间所致的血液检验分析误差,相关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范送检时间进行送检,确保血标本采集后的送检时间不大于1 h[3]。

3.2 规范采集体位和采集部位

本次研究中,因采集体位引起的误差占比30.14%,由此可见采集体位不当是导致血液检验分析误差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上,临床采血习惯于采用坐位采集的体位,对于小儿以耳后静脉、枕静脉采血为主;对于成人以头静脉、肘正中静脉采血为主,但在实际的采血过程中往往存在静脉直径选择不适宜、体位选择不合适的现象。为此,笔者建议在选择静脉时首选应避免过细的静脉,原因在于,随着压迫时间的延长,机体局部组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现象影响血液检验分析结果[4];其次,在采集血标本时应避免同侧部位采血、避免输液,以防血液成分稀释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3 对患者进行知识宣教与心理干预

本次研究中,因者心理因素引起的误差占比17.81%。有数据指出,血标本采集过程中,患者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的出现,可能会引起呼吸、心率过快的现象,进而对血液成分造成一定影响,影响最终的血液检验分析准确性,原因在于,过快的呼吸或瞬间的屏气可导致人体内的血液pH值异常升高或下降,导致血液中血清钙含量异常。为此,在血标本采集之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知识宣教,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告知患者血标本采集过程的注意事项,缓解因无知产生的恐惧、焦虑等情绪;同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引导,与患者沟通时注意语气的轻柔,获取患者信任,帮助患者放松。

3.4 规范空腹时间

本次研究中,因采集时间引起的误差占比4.11%,所占比例较小,但仍引起充分重视。传统上,临床在进行血标本采集时通常会嘱咐患者提前禁食、禁水8~12 h左右,原因在于人体血液中的血糖、磷、胆红素等指标在餐后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影响血液分析准确性;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饥饿时间过长也可对人体中的部分血液成分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当人体持续饥饿的时间超过16 h,其血液中的葡萄糖、血清白蛋白含量可能出现明显降低。为此,临床血标本的采集时间应当严格控制,即应当明确告知患者检查开始前空腹8~12 h[5]。

综上所述,血标本采集可对血液检验分析结果造成直接影响,为进一步降低误差,提高检验分析结果准确性,临床在采集血标本的过程中,应当规范各项采集程序同时对患者做好知识宣教,血标本送检过程中应当确保送检时间小于1 h。

参考文献

[1] 姜玉慧.血标本采集对血液检验分析的影响及干预措施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1):22-23.

[2] 孙 敏.探讨血标本采集过程对检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5,13(17):190-192.

[3] 覃 瑜,戴庆忠.血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6):425-426.

[4] 万长秀,范德兰,张小红,等.血标本检验护理操作环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24):40-41.

[5] 陈文丽,刘怀平.血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影响的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214-215.

[6] 张艳萍.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135-136.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干预措施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96例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治疗体会
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强迫症现状分析与干预措施探讨
高职生网络依赖的不良症状与干预措施分析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