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CT分型的临床应用

2017-09-07张佳张利荣

关键词:误诊率蛛网膜下腔

张佳+张利荣

【摘要】目的 研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CT分型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投硬币的方法将2015年8月~2016年9月90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实验样本为45例,参照组采用核磁检查,实验组核磁联合256层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以及分型情况。结果 参照组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实验组,P<0.05;另外,参照组的误诊率低于实验组,P<0.05;同时,参照组的分型情况显著好于实验组,P<0.05。结论 采用256层CT对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准确率较高,误诊率较低,临床符合率高,临床指导意义显著。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CT分型;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74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1..02

颅内动脉瘤主要是因为患者的颅内动脉发生局限性异常扩张,使得患者出现血管壁瘤样突出,发病率较高,出血死亡率也较高[1-2]。本次研究就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CT分型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投硬币的方法将2015年8月~2016年9月90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结合临床相关资料,展开分析,每组实验样本为45例。参照组,男24例,女21例,患者的最大年龄是66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44.3±5.4)岁。实验组,男25例,女20例,患者的最大年龄是65岁,最小年龄是23岁,平均(43.2±4.6)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是在自愿的情况下签署同意书;所有患者均具有严重的腹部疼痛等症状。排除标准:排除具有其他相关性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排除具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和年龄可比,差异不显著,可为之后的观察指标的对照研究做好铺垫,(x2检验,P>0.05),展开充分的对比。同时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的干扰因素

1.2 研究方法

参照组采用核磁检查,采用由美国厂家提供的GE Signa 1.5TNR成像仪,对T1W1、T2W1、Flair进行扫描,设置参数T1为300 ms,TR为10 ms,TE为4 ms;翻转120°,视野为25 cm×25 cm,获取图像116幅,厚度为1.6,参照Stoub方法进行计算

实验组核磁联合256层CT检查,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iCT 256层螺旋极速CT机进行检查,取患者的仰卧位,扫描范围按照患者的第3腰椎椎体下缘至耻骨联合平面顺序,层厚为5 mm,间距为5 mm,平扫,后逐渐的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在患者的肘静脉利用团注法注射对比剂碘海醇

300 mgI/mL,注射剂量是70 mL,注射速率每秒3.0 mL,扫描时动脉期延迟30 s,静脉期延迟50~60 s。扫描结束后将所有的图像自动传至ADW 4.5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处理,观察患者的病变和周围组织的关系[3]

1.3 統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开展统计,并且做出系统的分析,其中包括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以及分型情况为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诊断准确率和误诊率

参照组诊断出阳性患者有43例,诊断准确率95.56%,误诊2例,误诊率是4.44%;实验组诊断出阳性患者有36例,诊断准确率80%,误诊9例,误诊率是20%。与实验组相比,P<0.05(x2=5.0748),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2.2 分型情况

依据SAHCT的特点分为Ⅰ型脑池出血型和Ⅱ型脑池出血伴脑实质或者脑室出血型,参照组Ⅰ型23例,占53.48%,Ⅱ型脑池出血伴脑实质或者脑室出血型20例,占46.51%。实验组Ⅰ型14例,占38.89%,Ⅱ型脑池出血伴脑实质或者脑室出血型8例,占22.22%,其他4例不确定。与实验组相比,P<0.05,(x2=4.5177)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CT影像学特点有,患者的颅内破裂动脉瘤多位于前循环,在患者脑的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起始部,显著多于其他的颅内血管。前交通支破裂动脉瘤处伴有大脑前动脉,呈现发育不良现象。最大直径颅内破裂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以及后交通动脉起始部。颅内破裂动脉瘤体积大约占半数,大部分位于患者的前、后交通动脉,之后为颈内动脉。本次研究中,参照组采用CT进行检查,可明显显示上述影像学特点,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尽快恢复

结合上述研究,采用256层CT对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准确率较高,误诊率较低,临床符合率高,临床指导意义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的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丰育功,颜明布,栗世方,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CT分型的临床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2):161-165.

[2] 杨光伟,邓 楠,陈礼刚,等.CT在早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0):91-92.

[3] 刘善收,许 璟,钱安瑜,等.颅内动脉瘤破裂致心脏骤停并发颅内感染救治一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4):439-440.

本文编辑:李 豆

猜你喜欢

误诊率蛛网膜下腔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乌鲁木齐市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病例诊断及报告质量分析
X线平片和CT检查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对比分析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扭转坏死睾丸34例的临床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