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的民族 火的节日

2017-09-05邓芮

云南画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火把节汤锅彝人

邓芮

叮铃铃,山脚一串碎响,彝人们按礼制排列,双脚在青石板地上挪移,正向心中的神灵缓步靠近。

他们心中敬畏天、地、山和水,而火,使人类不再受到饥饿和寒冷的力量,则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在彝人自己的传说中,火是天上掉下来的救命草,让他们获得了生命和食物。传承千年,如今彝人仍认为火能促进庄稼生长,烧死作祟害人的巫蛊。

没有人能比彝人更爱火,在这个雨水最丰富的季节,他们选择祭火。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火把节,也就是彝人的新年。

祭祀

7月18日,一大清早,楚雄板凳山一个村的村民老老少少全部出动,在毕摩的带领下按礼制依次绕山祭神。

在彝族村寨,毕摩是精神首领,也是和鬼神距离最近的人。每次祭祀之前三天,毕摩须三天不能吃荤,不和女性同房,甚至不能和女性同坐一条板凳,且必须在祭祀前把身体清洗干净,才可以举行祭祀活动。这些规矩是毕摩必须要遵守的,而这些程序也为祭祀仪式带来了更为庄重的神秘感。

在毕摩所带领的祭祀队伍中,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手拿法器的毕摩,紧接着是拿锣和吹号的护法队伍,接着是村里的男人,最后是村里盛装出席的妇女和儿童。众人依次从村里步行到供奉着神灵的神山,按顺序先后祭拜山神和毕摩祖先。

在每一次祭拜的过程中,九声锣响按节奏循环奏响,号角、唢呐声连续不断。毕摩首先把供品放在供台上,点上香烛,随行的村民按顺序依次上香,整个过程井井有条。没有任何人会违反祭祀的规则,大部分人均在整个过程中沉默不语,只有毕摩一人一直低吟诵经。只有在祭祀完毕后,大家返回村寨的途中,队伍中的男女才会用四弦琴伴奏,对唱起传统的彝族歌曲。

祭祀始终伴随在火把节期间,祭火则是火把节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没有人能比彝人更爱火,在这个雨水最丰富的季节,他们选择祭火,经历过多次火把节的人都说,几乎每年的火把节都会下雨。

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晚上九点整,祭火点火开始,毕摩首先以传统方式钻木取火,钻木取火的工具是一个由木棍、木巢和绳索组成的装置,两个人来回拉动绳索用来转动用绳索围绕的木棍,木棍尖的一头在木巢里摩擦已经放好的干燥松毛,几分钟后,木巢中就冒出烟来,不一会明火就从木巢中升起。此时毕摩用木巢中的火种点燃早已经架好在中心位置的巨型火把,随后,毕摩开始诵经祭火。礼毕,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松木扎成的火把,身上背上一包松香粉,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边念边把松香粉朝火把抛出,立刻形成一串火星,照耀在夜空中。

李加胜是来自楚雄武定的大毕摩,1991年被评为国家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他说:“祭火的主要愿望就是风调雨顺,保佑全村所有人平安吉祥,一年比一年兴旺。”李加胜回忆,在他小的时候祭火的流程更为复杂,祭火、祭天、地、山水这些流程都必不可少,“毕摩要把树枝和树叶扎起来制作成衣服,给部分村民穿上,同时脸上画成花脸,这身打扮其实是在扮演鬼,毕摩要把他们驱逐出去,才能使村寨里平平安安。”李加胜说这个环节现在已经没有了。

跺腳

“弦子一响左脚痒”,在楚雄彝族村寨,没有人不会跳左脚舞。火把节期间打跳跺脚是必须要有的环节。可以说,在每一个彝族村寨都会有一块空地是用来跳舞的,在火把节的三天活动中,所有农活都可以暂时放下,只用尽情舞蹈玩乐。一位彝族大妈告诉我,他们只要遇到喜事就会跳舞,遇到节日,喜事,过寿等喜事,跳舞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常在跳舞的空地上,彝族男女们会自发围成若干个小圈,可以是大圈套小圈,也可以是圈圈分离。一般年轻的男女会跳节奏较为激烈欢快的打跳舞步,而年纪稍长的则会跳“攒步”,这种舞步节奏悠扬缓慢,每次只用迈很小的一步,肢体的动作幅度也非常小。当地人告诉我,彝人大部分的居住环境都是在山上,施展的空间狭小,所以“攒步”这种小步伐非常符合彝族所在的地理环境。

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里,几乎每个人都熟练掌握一种乐器,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大扁鼓等。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小孩都能用一或多种乐器来上一段,为舞蹈伴奏。可以说音乐和舞蹈已经成了彝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接近午夜,跳舞的环节就成为了年轻男女寻找恋爱对象的机会,这个时候,每个年轻人身上会带一个手电筒,在跳舞的过程中,要是一位年轻小伙看上了一个姑娘,他就会用手电筒照到那位姑娘的身上,如果姑娘同时也看上了这位小伙他就会用手电筒同时照到这位小伙的身上,这样就证明两个年轻人已经看对眼了,他们就可以单独到后面的树林里去谈情说爱了。

每到这一天,姑娘们就会身着亲手缝制的漂亮的服饰来到火把边,用自己婀娜的舞姿打动其他小伙子,迎来自己的爱情。为了证实这一点,我询问了几位上了年纪的阿嬷,发现她们的爱情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而促成的。只是到了现代,很多年轻姑娘都外出打工去了,她们中的大部分也都在外地成了家,这样通过电筒来寻找的爱情也越来越少了。

集市

在火把节上,赶集也是风俗之一。在山区交通比较不发达,彝族居住的分散,所以每到节假日,在乡镇中心或村委会就会形成一条街市,在一条街的两边分别摆上摊,有从城里进货来的生活用品、农业用品,也有村妇们自己在家刺绣的绣片、衣物,还有从山里采来的野菜和野生菌,大家都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买卖。

火把节期间,这样形成的街市也十分常见,几乎每一个乡镇都会有。在所售卖的物品中,农妇手工刺绣的衣物最为吸引我。大胆的配色,规则有序的图案编织都体现了当地妇女的想法和热情。在都市里都不敢搭配的颜色在彝族巧妇的手中立刻变成一种时尚,色彩极为饱和的配色穿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城里黑白灰搭配惯了的我甚至开始嫉妒彝族妇女可以这样艳丽招摇,而我却始终都没有勇气买这样一套衣服来穿。如今对服饰的极简化朴素处理,究竟是服饰的进步还是倒退呢?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在集市上随便逛一逛,美食享受也是不可或缺的体验。说起必尝的彝族美食,“羊汤锅”一定是首选。彝族常常居住在高寒山区,“羊汤锅”就是最好的补充身体能量的食品,而在任何一个集市上,几乎都可以看到摆摊卖“羊汤锅”的商贩们。一口大锅,一个简易棚,几套桌椅就组成了一个特色餐馆,若不在棚里品尝“羊汤锅”,那就不叫真正的羊汤锅。其实后来我才了解到,彝族的很多文化都是从“棚”里发源出来的。

说到“羊汤锅”,原材料十分讲究,必须具备黑山羊肉和楚雄紫溪山上的泉水两点,制作出来的“羊汤锅”才最鲜美。首先把羊肉和佐料用热油翻炒,然后再加入汤水炖,最后盛在放有新鲜薄荷叶的小碗中,配上一小碗蘸料。其实蘸料在“羊汤锅”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蘸料中的辣椒一定要采用当地的热灰辣,也就是把辣椒放入火塘的热灰中,让辣椒慢慢被热灰的温度烧到表皮略糊,再拿出来捣碎。这种热灰辣香味十足,可以掩盖羊肉的膻腻,口感绝佳。

在彝人古镇的集市(楚雄最热闹的集市)上,有一家羊汤锅生意十分火爆。细问才知道,物美价廉是特点,羊汤锅30元一大碗,素菜10元一盘,几十元钱就可以让两个人吃个饱。向店家了解后才知道,光这一家“羊汤锅”店,每天就可以售卖5头羊,粗略估算了一下,整个彝人古镇一天就可以吃掉一头羊,可以想象彝人对“羊汤锅”的喜好程度有多高。

猜你喜欢

火把节汤锅彝人
彝族火把节民俗纹样元素分析与开发
茶壶和汤锅
不自量力
巧煮随心熟鸡蛋
美丽的彝人古镇
浅谈西南地区的太阳崇拜
彝族火把节与火崇拜初探
“人本文化”的口头表述和行为实践
云南楚雄彝人古镇人文景观分析
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