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困境与调适

2017-09-04缐媛红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调适高校辅导员困境

【摘 要】 本文基于社会角色理论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分析了高校辅导员面临的角色困境,提出辅导员须理性看待角色冲突与调适:外在和内在有清晰的角色定位;提高角色认知,加强角色构建;努力提升角色能力。

【关键词】 社会角色;高校辅导员;困境;调适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认为“角色”是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扮演他人的角色而发展起来的,社会角色是人们对社会中某特定身份的人的一种行为期望,是与其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相一致的兼顾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是其他社会群体或组织的构成基础。当社会成员按照某一角色的条件,按这一角色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开始了社会角色的扮演,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主要有角色学习和角色扮演,学习角色的行为准则和技能,提高角色认知水平,缩短与角色差距的过程。角色扮演就是角色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分为角色的期待、领悟和实践三个阶段。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角色不清、角色沖突、角色失败等角色失调现象,这就需要角色扮演者不断学习、实践,增强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和角色技能的掌握。

一、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还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就笔者目前接触到的辅导员工作,主要扮演的角色如下。

首先是教育者的角色。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和专业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相比,辅导员更侧重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这个教育的地点并不限定在课堂,可能是宿舍、操场、饭堂等地,涉及到的不仅是学习,可能还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困惑等方面,涉及面更广更杂。高校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定地做好大学生政治教育者和思想解惑者。

其次是管理者的角色。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事务中常常扮演一种上传下达的角色,既要深刻领会学校的文件精神,同时还要将文件内容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尤其是涉及学生利益时,辅导员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为学生争取到最大化的利益,力求可以实现每位在校生享有均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再次是组织者的角色。组织者一般是活动或工作的发起者,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者,在组织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有一个明确的组织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明确学生工作队伍的权责结构,实现学生工作组织最优化。组织内部要有稳定的规章体系,把行为规范、奖惩措施、行动范围等以明确的条文公布下来,并要求学生遵守。这就要求辅导员作为组织者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目标战略,才能作为一个掌舵者引领学生。

二、高校辅导员面临的角色困境

1、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认可度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此外还要求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等。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落实途径主要有辅导员会参与政治、学习、职业、就业、成才等学生活动。辅导员在高校不仅要承担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还要参与行政工作和教务管理工作,这使同样作为高校教师的辅导员很少有时间去专注科研和教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当然也难以得到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教师身份也常常因此被人忽略。专业教师认为辅导员忙于行政事务无暇顾及教学活动,不属于教师队伍,行政人员认为辅导员处理的都是日常琐事,可有可无。当被人问及工作时,辅导员自己也常常出现角色认知偏差,到底是学校后勤人员还是学生保姆,又亦或是教师或管理干部。

2、外在环境的变化,使辅导员自身对角色认识不清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移动互联网等工具已经遍及大学生群体当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以往相比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辅导员不能局限于传统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否则就会和学生产生鸿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很多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各种各样的APP、移动工具风靡学生群体当中,学生的关注点日新月异,突发事件增多,让很多辅导员措手不及。辅导员需花费大量时间去甄别信息的真伪性,从中筛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个过程不仅耗时耗力,还和自己的工作考核没有直接关系,看起来是在做“无用功”,导致辅导员产生排斥的态度,不愿意为此花费更多的时间。久而久之,辅导员不了解学生心中所想,和学生产生鸿沟,对于自身角色的认知也会出现偏差。

3、陷入日常的事务工作,辅导员自身认同感差

从高校辅导员工作本身的性质和内容来看,要求辅导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理论,研究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针对他们的认知特点从而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现实情况却是很多辅导员忙完事务性工作之后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凡是和学生有关的事情都要辅导员出面协调,如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比赛、应对上面领导的各种检查、找需要帮助的学生谈话、出席学校各种大小会议等,辅导员整天纠缠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对这一职业缺乏认同感。

从辅导员的整体工作环境来看,目前除了个别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比较重视外,大部分高校缺乏足够认知,而且对辅导员工作缺乏长远规划,辅导员在职称的评审中,和专业教师相比处于劣势地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辅导员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成就感,自然降低了职业认同感。

三、辅导员须理性看待角色冲突与调适

1、外在和内在有清晰的角色定位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人物,除了辅导员对自身角色的清晰定位之外,校方也需要明确辅导员的身份,使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消除辅导员是“学校后勤人员”、“学生保姆”这一刻板印象。学校应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使班主任作为班级事务的直接管理者,有效解决包括学生思想、学习、就业、感情等方面的问题,而辅导员则主要负责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之间形成术业有专攻的工作氛围,从而提高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外在工作环境对辅导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上级领导层面的认可和重视,仅凭辅导员个人层面的努力,产生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只有外在和内在因素共同发挥作用,辅导员才会认同自身角色。

2、提高角色认知,加强角色构建

辅导员在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时,需要转变角色,放下身段去学习,了解学生的需求。比如在依法治国这样一个总目标的要求下,辅导员首先要认真研读关于依法治国的基本常识,再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其次在处理学生事务时要具备法律思维,做具体工作时不能参杂个人偏见,处理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有法可依,能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法律纠纷。一个具备法律意识的辅导员,是在对自身角色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学习进一步加强对角色的构建。

3、努力提升角色能力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需要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的理论素养。辅导员只有不断去追求提升角色能力,才能在目前环境和制度不完善的社会上有一席之地。辅导员应该在实际工作中主动学习,针对学生工作中存在的疑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多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并在事后进行经验教训总结。条件成熟的辅导员可以选择挂职锻炼方式,下到基层,体察民情,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高校内部针对辅导员群体的特殊性,需要在意识和制度层面做一些改变,打破隐性壁垒,将辅导员遇到的典型案例通过教学方式进行交流和研讨,从而提升辅导员角色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志梅,顾欣荣.基于角色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16(06)116-118.

[2] 张立鹏.应然·实然·适然: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的三维考量[D].河北师范大学,2015.

[3] 彭健.角色理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冲突与调适[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03)68-71.

【作者简介】

缐媛红(1991.12-)女,青海贵德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调适高校辅导员困境
跟踪导练(一)
浅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教育对策研究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年轻教师课堂不良情绪与自我调适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