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课堂理念下有效预习策略探究

2017-09-04成之亮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7年8期
关键词:作业课文家长

成之亮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而课前的有效预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课堂上他们就会有自己想要议论的话题,能够主动地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碰撞思维,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进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要让学生认识到有效预习的重要性

有效预习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能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味。老师不要一味地进行空洞地说教,要结合实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有效预习的好处。可举一些预习很好的例子及不预习的例子让学生自己比较一下。比如,我班的陈立同学课前不预习,课堂上就总是听得一知半解,課后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作业总是拖拉,后来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发展到不做课堂作业及课后作业。课堂学的新知识不能及时掌握,更谈不上及时巩固了,他的学习成绩就只能是一落千丈,最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愿意学习了。

二、改变传统观念,要让家长在思想上重视有效预习

有很多家长认为,学生预习不预习无所谓,反正老师课堂上都得讲,经常告诉学生上课只要注意听讲,认真做笔记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学生不预习,就是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起来也会很费力,始终被老师牵着走。有效预习非常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能够为之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要让家长转变观念,让家长重视孩子的预习,关注孩子的学习,自己做生意挣钱为了啥?还不是为了孩子?要让家长在家里当一回老师指导学生预习,让家长真正认识到有效预习的重要性。

三、教师必须重视有效预习,让学生养成习惯

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而忽视课前的预习,有的教师还认为只要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掌握了老师讲的知识点就可以了。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时才思考课文中反映的问题,思维被动,课堂教学效果一般。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的老师会误认为是学生接受能力差,很简单的问题都要讲许多遍,效果还差,后来为了赶进度索性采用“填鸭式”教学,给学生快速灌输知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谈不上个人的主体成长和长远发展,这不符合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四、教师要教给学生恰当的预习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

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只是流于形式,不注重方法的培养:课后预习新课,看看写了什么内容?或者布置抄写作业,把要求会背的课文抄写一遍。学生也觉得预习不预习无所谓,放学回到家,书包一放根本不看书。所以,教会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就很重要,有了好的方法学生的预习才能更有质量。学生可以这样预习:

一篇课文至少要读五遍才可以。一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标自然段的序号。学读第一遍时,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该画的画,该圈的圈,不理解的字词可查阅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决。二读课文,要读顺课文,要把课文中比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三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读第三遍,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四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感知文章描写的主要事件。查阅时代背景,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对理解课文非常有利。感知内容,要多读读开头、结尾、文中的重点句子,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读懂课文,并发现新的东西。五读课文,悟情明理。读这一遍时,学生要仔细研读文本,最好带着课后的问题去读课文,去独立思考,悟出情感,明白事理。

五、对学生的预习要合理的检查和评价,以此来激励学生

光布置预习,不检查,多数学生就会不完成预习作业。有的学生看到自己下功夫预习了,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没有预习的同学也没得到老师的批评,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失去预习的动力。对于预习作业,老师一定要收上来查看,不用精批细改,画个笑脸给予鼓励或写个“好”就可以,还可以让学生互查;如读书、背诵等口头预习作业,可以采取个别抽查、学生互查、小组检查等灵活多样的检查方式。使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就高。例如,平时对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老师要认真对待。对问题提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并鼓励他们动脑;对提的问题质量不高的学生也要充分肯定,给学生自信,让学生积极地去预习。

猜你喜欢

作业课文家长
家长错了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作业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