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比较

2017-09-03陈子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年8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校企

陈子辉

(天津城建大学 教务处,天津 300384)

·国外实验室·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比较

陈子辉

(天津城建大学 教务处,天津 300384)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实施措施,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研究对“卓越计划”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的校企合作教育进行分析,归纳为“学校为主体” “企业为主体” “项目合作”3种模式。比较研究国内的校企合作教育,主要采取了“顶岗实践” “工学交替” “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分析这些模式,根据存在的3点共性问题,提出了多种模式并举、构建行业平台两项建议,为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提供参考。

卓越工程师;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0 引 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至今已经进行过半的时间,高校积极推动“卓越计划”实施,构建行业、企业的参与机制、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在合作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4],开展国外、国内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对比研究,对推动“卓越计划”校企合作,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校企合作教育的概念

校企合作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是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的教育模式。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NCCE)将合作教育的定义为“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公共或者私营机构中的有报酬、有计划和有督导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跨越校园界限,面对现实世界去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确定职业方向。”。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将合作教育的定义为“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5]。

国内对于校企合作教育的定义更为广泛,校企合作是社会、企业、高校共同参与教学,是“产、学、研”结合中“学”中的具体表现,发挥学校、企业的教育资源优势,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的“双赢”,与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接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6]。

2 国外高校校企合作教育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教育方面的开展较早,由于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社会现状的差异,各国高校所选择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也不尽相同[7-13]。

2.1 美国校企合作教育

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采取的校企合作教育是带薪实习项目,起源于1906年,之后被美国的众多大学和四十多个国家仿效。在带薪实习课程中,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工作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又促进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论学习,虽然要5年才毕业,但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截止2013年,辛辛那提大学的带薪实习课程在全美排名第4,有1 500家企业与辛辛那提大学合作,包括联邦银行、世界银行、英特尔、苹果、微软、戴尔、英国石油等众多世界知名企业。辛辛那提大学的合作教育特点是采取学季制的教学计划,“理论学期”在校学习理论课程,“工作学期”在企业带薪工作;实施了严格的合作教育准入资格,达到学分要求才能进入合作教育阶段;设立了“职业实践部”,作为学校、企业、学生的多方连接纽带;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学生被同时分配学校、企业两位指导教师,并长期合作,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麻省理工学院等的“CDIO”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被实际应用到了校企合作教育中。“CDIO”将学生的能力分为4个层面,包括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体现了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代表了当代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实施校企合作的新理念[14]。

2.2 加拿大校企合作教育

滑铁卢大学是加拿大第一所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大学。合作教育是滑铁卢大学办学的一大特色和强项,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定向培养,学生每隔一定时间(通常为一个学期)交替在工作场地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和校园里进行全日制学习。滑铁卢大学是全北美最大的合作教育基地,能提供全年或8个月的合作教育服务。滑铁卢大学的合作教育特点是紧凑的时间安排、双向的职业选择、校企双方考评机制、设立了合作教育及职业服务部。

2.3 德国校企合作教育

德国“双元制”教育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体制,其成功经验也被不少国家借鉴。“双元制”教育是指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实践操作。“双元制”教育将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能够接触生产第一线、学习实用技能,从而能大大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校企合作最为典型,它以实践和应用为导向,通过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和科研,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校企合作教育特点是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以企业为主导,并对学校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2.4 英国校企合作教育

英国在高校中采取了的“工读交替”制的教学模式,也被称为“三明治”学制,学生先在英国大学读2年,并由大学联系工作,带薪实习1年,再回到学校完成最后1年的学业,实习除了可以一次完成,还可以分为两次各6个月的实习。通过1年的实习安排,学生掌握了工作技能,自信心得到锻炼,很多学生会通过这类课程在实习公司实现就业。“三明治”课程的另一个特点是采取了“全过程的考核体系”,课程的考核需要由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完成。

3 国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对比分析

校企合作的发展因各国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在具体操作上各有其特征,总结分析主要呈现为三种不同的模式。

(1) “学校为主体”的模式。美国、英国的校企合作教育都是倾向于“学校为主体”,学校既是组织者,也是管理者,学生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业培训是学校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学生轮流或交替到企业进行带薪实习。“轮换制”的教学模式较国内更为合理,解决了因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带来的师资、场地等问题。

(2) “企业为主体”的模式。德国在高校中广泛推行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企业为主体”的典型代表,由于政府制定了完善的保障体系,德国企业把校企合作教育作为企业发展的组成部分,遵守接收高校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与培训的法定义务。高校坚持“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的指导思想,企业深度参与高校的教学,理论教学由学校承担,实践教学由企业承担。

(3) “项目合作”的模式。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教育项目”是企业与高校全面合作的典型代表,通过参与合作项目的方式,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学校实现培养合格工程师人才,输入到行业、企业中,解决其面对的人力与人才问题,促进行业或企业的发展。

4 国内高校校企合作教育现状

国内高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教育过程总,吸收了国外开展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适应中国高校与企业的特点,衍生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尤其是实施“卓越计划”以来,在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的努力配合下,我国的校企合作教育形成了体现自我特色的合作模式。在研究中,选择的是具有普遍代表性和一定层次性的高校[15-17],以期对多数高校具有可以借鉴和采用的地方。

(1) “顶岗实践”校企合作模式。“顶岗实践”是指学生与企业员工从事一样的生产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学生工作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是以员工的身份从事生产工作,承担工作岗位的责任和义务。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冶化学院、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了“顶岗实践”的校企合作模式,时间为2个月左右,江南大学君远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土木工程系推行的“顶岗实践”周期较长为1年,期间学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合作等各方面能力,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向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培养的转变。

(2) “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分别在课堂与车间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工学交替”不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简单交错,而是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线,在校内凸显教学的“生产性”,在校外凸显实践的“教学性”;提高学生实践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川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高校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工学交替”为手段,构建了有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实施“一年三学期制、工学交替”为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提炼形成了与行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

(3) “联合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相比较前两种模式,“联合培养”是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不仅仅接受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实践教学培养,而且立足于企业文化,以促进企业不断学习、创新为驱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与高校共同制定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承担理论教学任务。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为主导的情况,打破了学校一统教育的局面,建立起校、企对等的合作机制,企业更早地介入到人才培养中,真正按照企业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向。目前,国内高校的联合培养主要依托“3+1”模式(3年校内+1年企业),开展较好的包括北京交通大学、长江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以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为例,学生分时段先后进入测绘企业完成36 周的工程实践,有5 门课程校企联合授课。

5 国内校企合作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总结与对比分析,这些合作模式借鉴了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以学校主导为主的合作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受到行业限制、专业限制、教育体制限制等因素影响,应用范围有限,体系不够成熟,还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

(1) 学生个体差异体现不足。由学校或企业根据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统一安排实习地点及实习岗位,难以兼顾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差异,学生与企业之间双向选择的机制不足,学生的个人能力特征、兴趣方向未得到体现。

(2) 课程设置还有待加强。几所高校中,或与企业开展了课程教学的合作,或进行了培养方案制定的合作,但课程数量、学生培养深度还有限,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与推广模式,与企业开展合作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3) “N+1”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各高校在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时,多采用“N+1”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停止理论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长且连续的企业实践时间段,并多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相连,虽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与理论教学脱节严重,是对学生进行了“提前工作化”,没有体现出实践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失去了校企“合作教育”的特色。

6 结 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模式建议如下:

(1) 扬长避短,多种模式并举。国内高校校企合作教育的现状研究表明,不同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各自的优缺点,高校在选择合作模式过程中,应以满足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专业实践内容、方式的差异性,以及合作企业的生产模式、运行方式不同,扬长避短发挥每种模式的优势,要认识到各种校企合作模式不是相互孤立、相互排斥,在实际选择过程中,应采取一种合作模式为主,多种合作模式为辅,以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的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个体,不局限于简单、单一的合作形式。

(2) 构建行业合作平台,扩展校企合作层次。开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发挥地域优势、依托行业特点,改变传统实践教学开展以学科专业与企业合作,采取“政府引导、高校搭台、企业参与”的模式,建设同一行业内相关企业的合作平台,细化行业标准,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三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将校企合作扩展为行业合作。构建行业平台,充分协调、利用各参与企业的生产条件,并进一步根据企业在实践教学周期内提供的实践岗位,开展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激发学生的个人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起到“注重个体、因材施教”的效果,提高企业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企业发掘适应岗位需求的优秀人才。对综合型大学可以根据学校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科专业特点,分别构建多个行业合作平台。

[1] 林 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5.

[2] 蔡 静.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展研究—对部分试点高校网络调研综述[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7-14.

[3] 林 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2.

[4] 林 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3-24,35.

[5] 姜 健,杨宝灵,姜爱丽,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与时代特征[J].教学研究,2006,29(2): 107-111.

[6] 余五新,童幸生,李 尧.高校主导下的校企合作内涵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2):31-33.

[7] 孙颖莹,徐定华.美国工业设计合作教育模式实践与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62-63.

[8] 冯晓波.美国的校企合作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1(4):177-178.

[9] 蔡志奇,黄晓珩.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教育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3):114-117.

[10] 左健民.论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2):70-73.

[11] 王晓燕.国外校企合作中的高等教育改革模式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51-53.

[12] 许敏华.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5(28):118-120.

[13] 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14] 左远志,郭晓娟,肖汉敏.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融合[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5,22(1):99-103.

[15] 朱学海,陈新民,张 华.卓越材料工程师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18-20.

[16] 戴吾蛟,朱建军,邱 斌,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结合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54-57.

[17] 徐小兵,冯 进,周思柱.机械专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初探——以长江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1):134-135.

Comparative Study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s on Talents Training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CHEN Zihui

(Teaching Affairs Office,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It is the major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Excellent Program” that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rain talents jointly. There is obviou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o the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USA, Canada, Germany and U.K., three modes on the educational status can be concluded. i.e. university-centered, enterprise-centered and project cooperation. Compared the study on th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ome, three modes can be concluded. i.e. post teaching practice, working and learning alternative and joint train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common questions on modes home and abroad, two proposals have been posed——operating a variety of modes and forming industrial platform in this essay. The two modes mentioned above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implement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 talent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2016-09-14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EIA130422)

陈子辉(1980-),男,四川射洪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Tel.:022-23085046;E-mail:hcall@sina.com

G 642.0

A

1006-7167(2017)08-0251-04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校企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青年工程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