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7-09-03张海军张淑兰戚晓利张守平王长宝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张海军, 张淑兰, 戚晓利, 张守平, 王长宝, 薛 勇

(佳木斯大学a.生命科学学院 b.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张海军a, 张淑兰b, 戚晓利a, 张守平a, 王长宝a, 薛 勇a

(佳木斯大学a.生命科学学院 b.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为了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一体化人才,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改革,初步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包括教学培养体系、实战平台体系、科研素质体系、培训扶持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宣传激励体系等方面展开了具体的探索与实践,总体看效果良好。

创新; 创业; 人才培养; 实践基地

0 引 言

教育部近年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1-2]。2015年3月在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为了贯彻落实好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全国各个省和高等院校都积极行动起来,多方面引导、宣传、培训和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孵化基地,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项目、政策、资金、技术、服务和帮助。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小而强、小而精”的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从事经济生产的人数量增多了也就搞活了经济发展的生命力。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育创业意识、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水平。

当前,总结创新创业领域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已经在6个方面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教学培养体系、实战平台体系、科研素质培养体系、培训扶持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宣传激励体系等。大力开展教育改革,实践证明效果好,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1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教学培养体系的构建

1.1 课程体系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当代中国大学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中国大学突破传统知识教育模式、走向卓越的必然选择[3]。创业的核心和本质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当然,每一个高等院校都有必要及时顺应社会新形势下的要求,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及时变革与更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非常重要[4]。近年来,学校从地方高校的基本情况出发,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融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教学综合改革的发展目标,贯穿和统领于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

如我校以“大类招生”为牵引,设置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的通识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把创新创业政策法规等教学内容融入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中。针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实训教育,为其提供孵化环境和保障措施,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交融、政策与创业相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人才培养体系。

1.2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继续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利用MOOC、翻转课堂、网络视频公开课等现代教学形式,采用引进和自主研发课程相结合的办法,推出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东西部联盟高校课程,实现资源共享。根据课程性质实行探究式、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项目式等教学方式改革,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教师主动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式、互动式、感悟式的多种途径开展自主学习[5]。改革考试考核内容,灵活运用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注重对学生发明创造、实习实训、实践经历的考察。探索非标准答案形式的考试,一些课程采用调查报告、读书报告等方式进行考核。改革毕业论文的撰写模式,强化论文的创新性和实践内容,把撰写社会调查、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等作为论文可选项。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6]。

2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实战平台体系的构建

2.1 校长专项基金助力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实践

2013年学校开始设立了“佳木斯大学校长创新创业基金”,并及时制定了基金管理办法,该基金是由知名企业公司捐资100万元设立,用于奖励和资助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全日制在校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和项目基金,使之能在创新创业方面有所作为,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企业通过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帮助,也有利于实现校企双方在学生培养、实物研发、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基金重点资助学生进行所学专业领域为主的技术、产品研发和知识应用,以形成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重点支持学生进行自主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学生依托自身专业知识创办企业(包括创办创意类、科技咨询服务类企业等)。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基金分为“研发项目”和“创业项目”两种。

2013年度,首批“校长创新创业基金”确定资助创业项目12项,研发项目14项。并整合学校资源,为资助项目提供配套设施和资金支持,扶持其研发运营,学校共资助创新创业项目资金53.5万元。首批项目进展顺利、成果显著。首批创业项目大多已正式注册为法人公司,实现了从虚拟经营到实体企业的蜕变,预计项目完成后都能返还学校的全部资金投入。2014年12月启动第二批基金项目申报,最终评选共资助创业项目17项,研发项目22项,资金45.8万元。这些大学生获批的项目在得到了相应的启动资金支持后,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实践的舞台。

以生物类专业为例,开展的校长创新创业基金项目主要有园林绿化苗木公司、园林规划设计咨询公司、种苗组培快繁公司、食用菌生产公司、小浆果加工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项目。还有学生开办家教服务团队、课程信息辅导、校园拍吧、校园书店、复印社、鲜花店、节日礼品网络交易快送平台等。总体上,创业是一项十分艰巨、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4]。当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落脚点主要是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

2.2 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作小组进行发明创造科研探索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展示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学院积极支持学生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作小组,进行有益的学科知识探索、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研发活动。各本科专业学生多年来有按照兴趣爱好组织成立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作小组,业余时间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的优良传统。

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开展创新活动,学校支持并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校的科技大赛,参赛作品在第十三届、第十四届“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多项获奖。近年来,在校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也显著提高。

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了专业知识课内外相结合、融会贯通过程[5]。在各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开展普及性活动;在探究性学习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形成实验制作课题以及项目研究设计的灵感。课外业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能够使知识掌握更加扎实,运用灵活,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聪明才智,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过硬的业务素质。

3 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3.1 参与教师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6]。高等学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既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又是培养大学生、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7],同时也是提高学科专业发展水平、扩大国内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坚实基础,更是学校坚定走“产学研协调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直接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主要渠道。

高等学校教师都承担着一定量的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当前地方高校教师主要承担开展的纵向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厅局级、市校级各类项目等,还有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等横向课题研究项目等。这些科研项目的开展,都有优秀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高校教师既是项目的承担者、研发主力,又是知识技术的传授者,同时也为在校大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初步培养科学思维与素养能力、拓宽专业知识、接触和了解学科最新乃至前沿发展技术手段水平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和难得的机遇。实践证明,本科生积极参与到教师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去,受益匪浅,为今后人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师生互利双赢,学生协助老师或独立完成一些具体实验操作工作任务,以及外业调查及取样工作,主动开展学术小论文的撰写,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了扎实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备了初步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对于考研及今后继续学术深造非常有益,每年上下届学生都形成了良好的带动与示范作用。

3.2 以学生为主开展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之一,目的是旨在推动和促进高校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形成的创业能力,以满足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8]。2012年2月教育部启动包含面向地方高校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相应地各直辖市和省教育主管部门及地方高校也都由上到下,积极加以推动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当前,在校大学生主要承担的项目有“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等级层次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体系,每个等级内容又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在校学生申请的项目以创新训练项目为主。该类项目主要是本科生个人或组建的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2015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共审核通过了29339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4864项,创业训练项目3068项,创业实践项目1407项。黑龙江省共审批评选出重点项目300项(全部推荐并获批国家级项目)、一般项目300项、指导项目717项。我校评选出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0项,择优推荐60项参加省级评选,最终18项获批省级重点项目(推荐并获批国家级),19项获省级一般项目,23项获省级指导项目。近年来,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改善实验室硬件条件、建设创新基地,开展创新活动,给予学时认定来强化教师激励,学生发表第一作者省级学术论文经过认定可以申请免除本科毕业论文环节、以及奖学金评优等来鼓励学生创新,构建了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撑体系。

4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训扶持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学校逐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专项培训经费,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对专任教师、兼职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带动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课堂教育、课外实践、竞赛检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以学校各专业专任教师、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等为主设立了创业指导教师资源信息库,引导和鼓励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和创业投资人、国家级创业指导专家、创业培训讲师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提供包括创业方案、创业渠道等创业辅导。通过开展学生创业培训,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活动层次。并做好系统的学生创业规划,扶植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认真进行帮扶引导和跟踪指导。

学校已经连续免费举办了多期创新创业专题培训讲座,请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士、校友等举办创业经验分享交流会。对国家、省、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详细解读,进一步普及了创业知识,为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创业、参与创业搭建了平台。通过项目培训与扶持,积极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创业团队,孵化出一批有前景的创业项目。并注重创新创业培训工作的系统化、有组织地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引导学生尝试把技术作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进行投资,真正实现技术的产业化。如生命科学学院获得省教育厅支持的产业化前期培育项目,有大果榛子、抗寒耐寒平欧杂交榛及软枣猕猴桃的品种选育与产业化技术推广体系、木耳菌栽培等技术已经在多个地市启动推广等。支持在校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沙龙、创客空间,鼓励学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掀起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9-10]。

5 支持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

学校为了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以市校共建的“佳木斯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服务中心”“佳木斯大学科技创业园区”、 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为大学生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空间支持,积极引进、孵化学生的创业项目。学校进行了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平台建设,建设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网络管理平台,整合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各方面资源,共享各类创业信息。面向社会进行项目发布、招标,引入社会资金,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优势。

为更好地给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专业的服务,学校通过整合校内、社会、校友企业等优质资源,在大学科技园区设立政策咨询、行政审批、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技术挖掘、作品创作、产品孵化、商品运营等大学生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实施全程配套服务[11]。学校每年拿出资金用于鼓励取得初创成果的大学生或创业团队进行项目的研发与实践。对具有转化前景的创业项目,学校还积极联系社会资金、天使基金、风投企业以及众筹等方式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促使其转化成功。学校每年遴选一定数量的有价值的教师科研成果与学生创业团队进行有效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学校设立的创业导师组通过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自身专长,对所负责指导的创业项目在运营思路、经营模式、市场开发等方面进行跟踪监督和帮扶工作。初步实现学校、学院协调互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督导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指导工作。

6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宣传激励体系的构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以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局面、新要求、新道路。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又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时代使命。学校通过校园网站、广播、校报、微博、微信群、展板等媒体与手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与引导。全校范围内积极整合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配套设施和资金支持;努力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创业领域,加强先期引导、跟踪指导。

学校鼓励学生抓住机遇、敢于实践、勇于创业,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完善自己的人生阅历,争做创业大潮里的弄潮儿[12-14]。学校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通过开展学生创业大赛,积极培育优秀的创业团队,孵化有前景的创业项目,努力使创业大赛成为大学生创业热情付诸于实际行动的理想载体,成为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行动的优质平台。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校级创业大赛,成为学校服务学生创业的广阔舞台。学校、学院定期及时进行创新创业成果总结和经验交流,对相关职能部门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评估督促检查与过程管理,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每年评选校级大学生“十佳科技创新标兵”,公布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名单,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对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报导,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15]。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

7 结 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改革,既是顺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我们作为地方高校的一员,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清晰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合理定位,即立足“三江”、服务龙江、面向全国,培养出理想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创新课程教育体系、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旨在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育创业意识、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水平。为了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增强就业竞争力和社会创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张显悦,郗婷婷. 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1):147-149.

[2] 王佳惠,赵金辉. 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5(3):13-15.

[3] 黄英杰. 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之思[J]. 高校教育管理,2016,10(1):74-79.

[4] 李世佼.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9):119-121.

[5] 李家华,卢旭东.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6] 陈 希.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7] 王海燕. 青年教师应如何开展科研工作[J]. 活力,2012(10):33.

[8] 刘长宏,李晓辉,李 刚,等.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9] 胡 桃,沈 莉.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2013(2):90-94.

[10]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 中国大学教学,2015(5):4-6.

[11] 魏银霞,黄 可,郭 庆. 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2):14-17.

[12] 刘 艳,孟 威,孟令军,等. 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166-168.

[13] 彭昱忠,元昌安,宁英烈. 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新途径[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9):185-190, 245.

[14] 王清远,杨明娜,李 勇,等. 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2):13-16.

[15] 黄兆信,赵国靖,唐闻捷. 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 教育研究,2015(7):34-3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n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ZHANG Haijuna, ZHANG Shulanb, QI Xiaolia, ZHANG Shoupinga, WANG Changbaoa, XUE Yonga

(a.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b. College of Science,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7, Heilongjiang, China)

The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people innovation” is one of the twin-engine of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major force of innovative undertaking. In order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with strong innovative integration, in recent years, universities are carrying out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a preliminary system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tructure is constructed, including teaching training system, the actual combat platform system,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system, training support system, service security system, propaganda incentive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the specific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e overall effect is good.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practice base

2016-10-24

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项目(JKA2014-022)和教学研究项目(JYYC2012-007、2010112);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省级培育项目(JYLY2014-02)资助

张海军(1977-),男,河北涿鹿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植物群落学、水土保持学研究。

Tel.:13836653192;E-mail:zhanghaijun0313@126.com

张淑兰(1980-),女,河北滦南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环境科学研究。

Tel.:18249257316;E-mail:zhangshu1an1980@163.com

G 640

A

1006-7167(2017)08-0222-04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