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经管实验室文化建设途径探究

2017-09-03孔晓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年8期
关键词:实验室实验建设

夏 晖, 孔晓李, 李 平

(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实验与信息中心,成都 611731)

互联网+背景下经管实验室文化建设途径探究

夏 晖, 孔晓李, 李 平

(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实验与信息中心,成都 611731)

为了研究互联网+时代对实验室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经管实验中心探究如何把互联网+的思维渗透到经管类实验室文化建设的问题。从互联网+背景下实验室文化以及人才需求着手,分析目前实验室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互联网+带动下的教学文化、管理文化和创新文化。以翻转课堂、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创新创业工作坊等为例,阐释了营造开放共享、宽松自由、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氛围的具体措施。在网络环境下构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学习模式,采用集中管控、分部运行的架构,实现了教学环境的集中化管理,并通过创新创业工作坊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互联网+; 文化建设; 实验室; 开放共享

0 引 言

实验室文化建设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提高其道德素养[1]。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升科研实验水平、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增长,实验教学以及信息化建设成果日益凸显,但在实验室的文化建设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2-3],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对实验室文化的探究有待加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实验室文化建设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开放宽松的互联网文化是新创意的培养皿,但如何把互联网+与实验室文化有机结合的相关研究经验尚浅,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作为高校经管类实验室,有责任有义务顺应时代的发展,把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渗透到经管类实验室文化建设,提高实验室效能,全面创新,为培养新型互联网复合型人才而努力。结合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实验与信息中心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实践,从教学文化、管理文化和创新文化建设3个方面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着力打造开放共享、宽松自由、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氛围。

1 对互联网+和实验室文化的认识

1.1 互联网+的魅力

互联网的出现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4],互联网与商品、货币、通信、交通、服务、教育等的结合出现了淘宝、京东、支付宝、余额宝、微信、滴滴打车、Uber、美团、大众点评、途牛、去哪儿、网易公开课、MOOC、可汗学院等,这些应用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方式。互联网从一开始商业化运作,就表现出无国界性,信息流动是自由无限制的,强调资源共享和双赢发展的发展模式。同时,互联网是一个没有中心的自主式的开放组织,它引导的是自由开放、平等且个性化的时代,具有自由开放、平等合作、交互个性、虚拟持续和全球免费的特点。

1.2 经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

高校实验室文化不是指实验室本身,而是指主体(包括领导者、管理人员和实验活动参与者)在对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中不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5]。实验室文化是以实验室管理为中心,由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塑造所形成的一种有理想追求、敬业精神、团结协作和融洽的文化氛围,是实验室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实验室建设的最终目的[6]。

实验室文化包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在实验室的文化氛围下,实验室成员会自觉地按照实验室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工作、学习和生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7]。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自由民主的交流有助于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进而提升创新能力[8]。重视实验室文化并创新校园文化,增强实验室发展的动力,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支撑,进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9]。

1.3 互联网+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受到社会的重视。互联网+时代也是大数据的时代,互联网是收集数据入口,大数据是支持互联网服务更精确高效。例如目前在互联网领域发展的如火如荼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三大业务就是“平台、金融和大数据”。未来的互联网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能够掌握互联网理论前沿动态,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10-11]。而实验课程的相关学习和实践正是提升这些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2 经管实验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与管理学院实验与信息中心成立于2007年,是集实验教学、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专业技能实验中心,具体负责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心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和管理理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但在实验室文化建设中的诸问题仍需完善。

(1) 实验室文化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原动力。实验室文化建设受到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实验室管理没有上升到文化管理层面,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2) 实验室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系统性的目标。自实验中心建立以来,虽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环境文化,学术文化,活动文化,行为文化和自主管理文化等,但还不够完善,系统性的实验室文化建设思路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3) 实验室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性。具体体现在实验教学方式有待改革,实践精神需要发扬,制度文化需要健全。在实验管理和教学方面仍然运用比较传统的方法,缺乏互联网+的思维。

3 实验室文化建设的途径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把互联网开放宽松的文化氛围融入到实验室文化建设中,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不仅需要在意识上引起重视,更要在行动上采取有效措施。在教学中既要应用网络课堂、慕课等新型多媒体教学工具,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要利用互联网开放宽松的特点,努力营造开放共享、宽松自由、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氛围。结合经济与管理学院实验与信息中心的文化建设,从教学文化、管理文化和创新文化建设3个方面,探究互联网+背景下经管类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构建互联网+教学文化

实验中心在构建教学文化过程中,不仅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着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树立其终身学习理念。互联网+的开放共享与翻转课堂灵活多变紧密结合,有利于同学们发散思维培养,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培养他们自主管理、自主科研、自主学习、自主反思的好习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自我发挥的空间,真正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12]。实验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13],帮助学生,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发展。

建立网上资料库,通过QQ群、论坛、网盘、邮件等都是教学文化中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利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推进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创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网络环境下构建新的师生学习模式,逐渐培养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文化。以“学为中心”,以数字化教材和教学内容为载体,翻转课堂、研讨式、案例式为主要教学方法,建立基于“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和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实行“互联网+教学”的教学模式。课前开放共享课程相关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课堂上内化交流,鼓励同学们提出质疑,集思广益。课后升华反思,巩固知识,牢牢掌握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借助教育云平台中的教学软件和学科工具进行备课、授课,依托高清录播系统打造精品课程。在院领导支持和首席教授的带领下,经管学院先后完成了《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基础》等课程的慕课制作,并且已共享到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为深入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

3.2 健全互联网+管理文化

以门户网站建设为依托,建立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管理体系。管理流程化,管控过程化,把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相融合,努力做到高效精简,创新灵活[14]。实验室在管理上以人为本,坚持人性化原则,实验室人人平等,实现公平、公正、公开,有序竞争,和谐共处,互帮互助,共同发展[15]。实验中心在管理上强化互联网+的元素,优质信息资源的共享,论坛的定期交流,完备的激励机制,慕课等精品课程的开发,数据库资源的开放,营造了互联网+下开放共享的氛围,为师生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目前,中心管理4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创新创业工作坊,支撑经管学院16门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但专职实验管理人员只有2人。为了提高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中心搭建了信息化平台,通过IDV智能桌面虚拟化技术,采用集中管控、分部运行的架构,实现了教学环境集中化管理,也为整个学校教育云的搭建打下了基础。这些措施对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3 构建互联网+创新文化

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16]。实验室作为教学、实验、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创新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就是要努力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在鼓励变革,宽松宽容,广泛交流,团结协作氛围中,加强实验室创新文化建设[17]。

为了营造适宜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和表现的精神环境,实验中心配合学院成功举办了诸如“管理科学学术素养”“经管科研角”“‘论商·问道’论坛”等品牌学术活动。同时,努力创建开放共享型,宽松自由型,创新发展型的实验室。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创新创业工作坊在开放共享、宽松自由、创新发展的环境中,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工作坊的同学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的比赛并屡屡获奖(见表1),特别,在2016年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s上,我校One Point Five S战队获得了全国总决赛冠军的优异成绩。

表1 2015至2016年创新创业工作坊的比赛获奖

另一方面,实验中心积极加强与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相继举办了证券投资模拟炒股大赛、暑期金融学校、西部对冲基金讲座等系列活动。并且启动了“中国西部创星计划”,以“互联网+”为主题,将大学生的创意与企业家的实践经验结合来助力青年创业和企业创新。在“中国西部创星计划”中,学院创业团队获60万元估值并成功引资24万元。

4 结 语

文化是无形的推手,具有互联网+特色的实验室文化氛围更有利于碰撞出新思维的火花。实验中心从教学文化、管理文化和创新文化三个方面营造开放共享、宽松自由、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的实力。为商界特别是“互联网+”及其应用领域,培养兼备信息技术专业素质和经济管理才能的复合型未来领军人才。我们的初步探索也希望能对其他高校经管类实验室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柯红岩, 钱大益, 刘 云, 等. 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29(3):328-330.

[2] 高 峰. 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 实验室科学, 2012,15(2):128-129.

[3] 周守喜, 胡 毅, 石东平. 论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5(4):95-97.

[4] 朱绪海. 借力“互联网+”助推教育现代化[J]. 学周刊, 2016(5):212.

[5] 刘国瑜, 张 英. 试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文化管理[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26(9):107-110.

[6] 徐建东, 王海燕, 楼松林. 高校开放实验管理理念创新[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25(9):127-130.

[7] 武 芳. 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创新探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33(8):244-247.

[8] 王松武, 王 伞. 开放实验室中创建实验室文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29(10):154-156.

[9] 张 原, 李 鑫, 杜兴号. 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建设途径[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28(3):15-19.

[10] 李东荣.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人才培养[J]. 中国金融, 2013(24):9-10.

[11] 汪连新. 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32):189-191.

[12] 夏 晖, 孔晓李, 李 平. 管理与技术相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35(9):196-199.

[13] 夏 晖, 马永开. 加强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24(4):117-119.

[14] 孟昭霞. 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融合[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33(4):12-15.

[15] 夏石头, 萧浪涛, 匡 勇, 等.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实验室文化建设[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28(2):5-7.

[16] 陶行知. 育才学校手册[J]. 重庆陶研文史, 2012(3):11-25.

[17] 胡小平. 专业实验室文化建设探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30(9):328-330.

Investigation of the Ways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for Economic Management Laboratory with a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XIA Hui, KONG Xiaoli, LI P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Experiment and Information Center, UESTC, Chengdu 611731, China)

In order to study impact of “the Internet+” tim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culture, the paper takes the management experiment center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study how to infiltrate the thinking of the Internet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ies.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culture and the needs of human resourc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ies, then puts forward teaching culture, management culture and innovation culture driven by “the Internet+”. Moreover, the paper uses the flipped clas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the workshop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s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create an open and shared, liberal free, competitive cultural atmosphere. Based on network environment, a new learning model, in which students are mainly concerned and teachers work as an assistance, is established. The 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is implemented by using the structure of centered control and branch operation. Meanwhile, the innovative thought and practice abilities of students are improved greatly in the workshop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e hope our exploration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ies in other universities.

Internet+; culture construction; laboratories; opening and sharing

2016-11-15

电子科技大学教改重点项目(2015XJYZD023);教师实验教学研究项目(bksjy-2016-73)

夏 晖(1969-),男,四川成都人,博士,副教授,实验与信息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技术创新的实物期权分析等。

Tel.:028-61831033,13980787679;E-mail:xiahui@uestc.edu.cn

G 482

A

1006-7167(2017)08-0169-04

猜你喜欢

实验室实验建设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做个怪怪长实验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