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谨塑型 慷慨放歌
—— 读王杨的水墨人物画

2017-09-03贾德江

藏天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央美术学院人物画水墨

文/贾德江

严谨塑型 慷慨放歌
—— 读王杨的水墨人物画

文/贾德江

◎《慈母》

人物名片

王杨,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国画教学负责人,擅长中国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生于美术世家,高中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本科、硕士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韩国榛,受教于张立辰、马振声、田黎明、史国良、李洋。作品入选若干国家级美术展。

粗笔大墨、气势磅礴,这是王杨还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读研究生时,她的人物写生给我留下的印象。当周围的同学还在谨小慎微地抓形抠结构时,她却以毛笔直接写生,行笔豪放,笔墨酣畅。那种放笔直取的潇洒,成竹在胸的淡然,大胆探求的魄力,无不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倘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出自一位姑娘之手。

转眼八九年过去了,我看到了王杨更多的人物写生和创作。她是一个用绘画宣扬艺术主张的人,她作品中的努力和追求,让人每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验。她谨遵师辈的教导,一直探求如何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中,运用写实技巧强化造型,避免造型的薄弱和概念化、程式化的倾向,使其既准确生动又不失笔墨韵味。

在我看来,王杨是站在东西方绘画的交汇点来思考这个问题的。她既不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也不走向纯粹的抽象。她认为,西方的写实主义依然对人物画的造型有借鉴的作用,改默识心记的传统观察法为准确地把握造型的写生法,可以给人物画创作以许多助力。王杨看到了民族文化传统的可贵,也悟到了开放意识的必要,她试图在中国人物画创造性的转换中寻求其现代品格。

王杨水墨人物画的重心是,运用、发展传统的笔墨技巧,进而深刻而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她探讨的不仅仅是“表现什么”,更是“如何表现”,如何把握“有法”和“无法”的尺度,如何处理结构与笔墨的关系。她一系列的水墨人物写生作品,

如《藏女》《母亲》 《活着》 《凝》 《暖冬》《门巴族》《长征》等,都明确地体现着她的创作思路,即充分运用现代写实技巧,使其在与程式化的传统笔墨的交融中生发出新意。这意味着,王杨的笔墨在技术上不仅不能与造型分离,反而要贴近,同时也不能脱离主题内容的表现,以防走向纯粹的抽象形式和自我情感的陶醉。所以,在她的笔下,人物的造型是写实的,也是表现的。她不仅给予“形”以应有的关切,也注入了画家个人性情的抒发,从而使作品的用笔用墨富有感情色彩,既有结构美感又富有个性色彩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她的水墨人物画,也在造型与笔情墨趣的交织中,深深地打上了当代人的心理印迹,从而具有了无限拓展的可能性。

◎《母亲》

◎《藏女》

而今,王杨早已走上大学讲堂。在教学方面,她依然坚守着中国民族艺术的自身特性与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画造型基础、水墨人物画的“色墨相生”等领域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与此同时,她还坚持着写生和创作,《慈母》《守望》等一批新作,笔法凸显老到,表现出一种慷慨放歌的情怀和严谨创作的精神。这些作品,似乎有意保持着《藏女》《母亲》等人物的平实、质朴、粗犷的美,又充斥着一股雄健的力量,从构思到造型,呈现出一种“大真大实,至情至感”的境界,增强了形象本身的表现力。正如石鲁所言:“从生活到艺术自有一番内功,非以模拟为能,如实为真。盖如实之实,小实也;模仿之能,小能也。而艺之为艺,乃在大真大实,至情至感上分高下、深浅、邪正矣。”

王杨新近的水墨人物作品,以线造型凝练持重,注重形体的节奏,强调块面与虚实,加强了干湿皴擦的结合,烘托出浑厚朴重、强劲含蓄的气势与氛围,或润秀,或沧桑。王杨还将目光投向了平凡的劳动者,致力于发掘劳动者身上纯朴的美。她往往把主要笔墨用在前景人物上,背景常是一片空白,或略加渲染。不论人物的形,还是人物的神,以及笔墨的情趣,王杨的作品都有自己的“腔调”,有现代味,亦有民族风。

画家的气质、个性与绘画创作如影相随,尤其精神性很强的中国画,在笔墨章法中,画家的自我无处不在。如果画家不提高自己的修养,浮躁气、矫饰气、媚俗气、小家子气……都会自然流露出来。而我在王杨的画中,看到了她对艺术事业的真诚、热爱与执著,看到了她身上的朝气、才气与正气。

责任编辑 陆青剑

猜你喜欢

中央美术学院人物画水墨
水墨
中央美术学院夏理斌博士“家乡记忆”油画赏析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央美术学院“接力”系列展:艺术再长征
泼尽水墨是生平
寇月朋作品欣赏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