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美术:山峦为根 情之所起

2017-09-03文/曹

藏天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坡山峦贵州

文/曹 雯

贵州美术:山峦为根 情之所起

文/曹 雯

◎《流》之一 王建山 78x56cm 绝版木刻 2011年

山峦重叠,河流纵横;古往今来,多彩风流。独特的地理、历史铸就了贵州多元共存的人文景观,同时也赋予了贵州美术与众不同的艺术品格。

从苗族服饰、侗族大歌、布依族蜡染、水族象形文字,到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图腾禁忌、人生礼仪、岁时节庆、建筑民居、神话传说等,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上的一切,为贵州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给养与艺术灵感,成为贵州美术作品挥之不去的底色。

艺术发展乃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发展中的情境产物。贵州美术亦是如此。然而,从一脉涓涓细流成长为中国绘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艺术家们根植故土,直面生活,对于艺术的执著追求始终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3月17日,“艺态”——走进画家工作室/场景式艺术特展在贵阳孔学堂开展。董克俊、蒲国昌、陈加林、陈争、王建山、曹琼德、耿翊、赵竹、彭承军、胡世鹏、董重、顾静等12位活跃在贵州乃至全国的本土艺术家,在带来百余幅精美画作的同时现场分享创作与工作室的故事,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带来了一场独特的艺术盛宴。这其中,不乏当年“贵州现象”的几位主要艺术家。

◎《千面系列·花儿朵朵》 耿翊 140X18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据悉,二十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思潮,令贵州地域民族题材绘画获得了空前繁荣,成就了中国美术史上惊鸿一瞥的“高原神话”“贵州现象”。

而今,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岁月的足迹早已爬上双鬓,艺术家们依旧精神矍铄、热情创作。

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考察,“贵州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这种现象的产生基于国内的文艺政策的调整和对外开放背景下国际文化的涌入。在此情境下,中西文化得到了空前广泛的交流和碰撞,由此产生的世界性“文化语境”,成为“新时期”文艺的重大拐点。

在这种“文化语境”之下,贵州艺术家们以“中国当代美术,必须深深植根于‘民间’和‘乡土’,因为那里乃是中华民族血脉和灵魂之所系”为历史性的回应。他们在漫长的创作岁月中,或积蓄力量以求浴火重生,或不断向前探索。而伴随着“贵州现象”的起落,贵州丰厚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开始被世界关注。

◎《风中的树》 彭承军 80X80cm 油画 2016年

◎《受难NO.3》董重 120×150cm 布面油彩丙烯 2014年

如今,贵州的艺术家们依旧在贵州的山山水水、民族村落中寻找灵感,从生活在其间的原始、神秘、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得到启发。细细算来,陈红旗画岜沙已经24年了,在他的作品里岜沙的神秘与纯朴隐隐传来,透着难以言表的静谧之气。贵州画院院长陈争画高坡也有20余年了,被他纳入作品的高坡人物有1000多名,近乎占了高坡乡人口的一半。

“这是无奈之举,亦是睿智之举。”民俗文化学者、美术评论家、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顾朴光的这句话意味深长。

书画乃寂寞之道。顾朴光以为,只有秉承艺术的工匠精神,加强艺术修养,在贵州丰厚的民族文化中不断积淀、开拓进取,方成大器。而蒲国昌说,今天的贵州有那么一些年轻人奋起,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创造出独立的艺术,面向全国展示。“关键是要独立,要有自己,否则便失去了在美术界的发言权。”

责任编辑 陆青剑

猜你喜欢

高坡山峦贵州
山峦叠嶂
各路创新人才涌向“黄土高坡”
山峦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丰收愿景——贵阳高坡
黄土高坡的 红色“胎记”
山峦景观灯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