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地区农产品流通模式构建研究

2017-09-03妤/文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态区流通西藏

刘 妤/文

西藏地区农产品流通模式构建研究

刘 妤/文

西藏“十三五”规划强调指出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本文以西藏为例,立足弱生态区资源现状和农产品物流基础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具有弱生态区“本土化”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规律与体系构建等问题,以供实践工作参考。

西藏、弱生态、农产品流通模式、构建

“三农”问题一直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近些年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逐渐从生产领域转向了流通领域。以西藏为例,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物流的高效发展。若不加以科学引导与规范管理,势必会影响农产品增值、农民的收入、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立足弱生态区资源现状和农产品物流基础,积极探讨了具有弱生态区“本土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体系的构建。

一、对西藏农产品物流研究的现实意义

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内外关于农产品物流问题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目前还主要侧重于农产品物流过程、组织形式、运营机制以及制约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因素和应对措施等的研究,以及一些结合具体区域对区农产品物流体系、模式及区域农产品物流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关系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由于区域之间存在固有差异,其他区域关于农产品物流的研究结论也并不一定适用于西藏。

总的来说,对西藏农产品物流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对西藏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研究甚少,研究成果屈指可数。这些研究多以定性为主,还没有真正意义上从构建农产品物流体系入手研究西藏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本文立足弱生态区资源现状和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特点,积极探讨具有弱生态区“本土化”的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与体系构建的等问题,以供实践工作参考。

二、西藏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十二五”期间,西藏已经基本形成以集贸市场为主、拓展批发市场为辅,以市场规则为主要交易机制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和供求体系

“十二五”期间西藏农牧业基础地位显著加强。建成高标准农田137万亩,新增高寒牧区牲畜棚圈15.2万座,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353个。改良黄牛60万头,推广“藏青2000”等新品种191.7万亩,粮食产量突破100万吨,创历史新高。设施农牧业、生态林果业蓬勃兴起,青稞、牦牛、藏香猪等高原种养加发展加快。娘亚牦牛、岗巴羊、林芝松茸等24个特色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多个特色农产品荣获国家奖项。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624个、比“十一五”末增长11倍。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产值增长43.7%,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0%。“八到农家”工程深入推进,基本解决了农牧区安全饮水、无电地区用电问题,乡镇通光缆率、通邮率和行政村通电话率均达到100%。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覆盖所有行政村。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9.7%和99.2%。

“十二五”期间,西藏已经基本形成以集贸市场为主、拓展批发市场为辅,以市场规则为主要交易机制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和供求体系,初步实现了物流与商流的统一。据统计,西藏全区7地(市)、75个县(市)、925个乡(镇)、5931个村所辖范围内现共有集贸市场33个(综合市场28个、专业市场5个),其中室内市场只有4个。目前,无集贸市场的乡镇仍占乡镇总数的90%以上,现有的集贸市场大多数规模小、设施简陋,露天市场占市场总数的87.9%。此外,全区还存在为数不少的季节性农牧民赶集活动。可见,在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显著加强,但长期制约农产品流通的物流问题仍然十分严重,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西藏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

1.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构建农产品流通圈

西藏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地理区位决定了需要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构建农产品流通圈。根据西藏现有的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发展特点,结合西藏自治区“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西藏区域经济已初步形成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的藏中南、藏东、藏北、藏西几大区域发展格局。

藏中南经济区包括拉萨市、山南、林芝、日喀则地区部分县;藏东经济区以昌都地区为主;藏北经济区以那曲地区为主,藏西经济区包括阿里、日喀则地区部分县。因此 ,西藏农产品流通体系相应由藏中南、藏东、藏北、藏西四大流通圈构成。四大农产品流通圈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依托不同经济核心区和产业布局,具有不同功能和特色。藏中南、藏东农产品流通圈之间及其内部的龙头批发市场均通过国道G317、G318和贡嘎、邦达机场相联系;贡嘎县龙头批发市场则通过国道G318、G214以及航空线连接昌都。藏北、藏中南农产品流通圈通过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相联系;安多县龙头批发市场通过国道G309、G317和S301、S305、S203连接日喀则市、昌都县、林芝县地区。藏西农产品流通圈内噶尔县农产品龙头批发市场通过国道G219、G318连接拉萨,并通过区道S301连接安多县。在阿里机场建成后,还可通过航空联系藏西和藏中南农产品流通圈。

现阶段藏西和藏东农畜产品流通圈间的经济联系较少,主要通过藏中南农产品流通圈进行联系。藏中南经济圈在西藏四大经济圈中处于核心地位,流通规模最大,对其他三大经济圈农产品流通的影响作用最显著。由此可见,各流通圈通过产品流通首先在各自涵盖范围内完成资源的重组与配置,并通过流通圈之间的互动,在全区范围内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推进,农产品流通圈之间的联系能力以及与西藏外部地区、边境地区的经济联系能力也将进一步加强。

2.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政企社”协同的现代化流通体系

在西藏“十三五”规划的指引下,可以实施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参与、合建共赢”的“政企社共建”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考虑改造成立负责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资源的县级便民服务中心运营总部,以市场化运作引入开发农村市场的服务型企业资源参与,以收取加盟企业服务费用等维持服务中心运营,以政府财政支持手段根据便民服务中心服务标准及服务事项的考核运行进行评级,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分标准给予差异化补助,共同打造非盈利组织为主体、“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渠道共用”的农村信息服务链。实现农产品信息与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的非接触式交互与处理,提高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的管理能力,实现农产品流通信息及时、快速、高效的共享与交换。

3.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首先,对诸如青藏高原牦牛产品、藏系羊、猪、鸡等难以标准化的特色土特产品,制定出相应的产品标准,进行品牌化包装,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营销。

其次,加大全区特色藏医药、西藏高原生物特色保健品及绿色食(饮)品主要产区的资源整合力度,精心培育一定数量的具有地域特色农产品,构建冬虫夏草藏西药;藏红花、红景天、雪莲花、雪灵芝等高原生物特色保健品以及西藏特色青稞、食用菌、山野菜、核桃及油脂等高原特色绿色食品加工业为主的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统一抱团发展,使市场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

最后,规范和提高互联网农产品市场,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和不正当竞争等有损市场正常秩序有序运作和品牌形象的交易行为;重视和提高农产品品牌建立与保护意识,自觉接受市场监督、确保将符合标准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

作者刘妤为西藏民族大学副教授,本文系其主持的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绿色物流产业发展对于拉动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4XZZ006)的项目成果和刘妤主持的西藏民族大学2017年“重大项目培育计划”资助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藏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生态区流通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黍稷种质资源的经济系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山西省黍稷高抗倒种质资源的丰产性和适应性鉴定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大都市生态区综合规划思路研究
神奇瑰丽的西藏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