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中的教学应用思考

2017-09-03

黄河之声 2017年11期
关键词:音乐学声学和弦

蒋 龙

(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中的教学应用思考

蒋 龙

(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在高等院校师范类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对于和声学基础的教学一直是各个高校进行探讨的广泛领域。对于这一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理论体系的框架讲解,更重要的是实践应用,甚至还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有密切关系。在教育部开始推行的课程改革中,提出新型的综合性课程。这门课程要实行一套区别于传统和声学教学模式,并使之有效运用于实践。

多声部音乐;和声;和弦连接;写作

在高等院校师范类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多声部音乐”。这门专业必修课是王安国教授提出的一个综合性课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在笔者工作的教学单位中,这门课程从教育部开始推行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代替原有的和声基础课程。

原有的和声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是参照“四部和声”的教学大纲进行,而这个教学模式是针对作曲专业从写作多声音乐的角度设计的。对于作曲专业的学生而言,四部和声的教学模式经过西方音乐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达到非常成熟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作曲实践的角度看,对于和声的学习,四部和声都发挥着重要的逻辑训练能力。

传统的四部和声教学中,国内影响最深远的是《和声学教程》斯波索宾等四人合著教材,该书的教学安排,已经建立起完整的逻辑体系,教材本身已经将传统和声学归纳的非常科学、井然有序。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的非作曲专业的师范生而言,四部和声的和声练习题对于师范类的专业应用关联并不是太大,甚至由于脱离于实践应用而做的和声练习题会显得和声学理论晦涩难懂,过于抽象。这种现象在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育中早就有了广泛探讨,但是时至今日,并未能统一出来有效的教学模式。

2007年教育部开始推行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试点工作,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原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成为广东省唯一的一家试点单位。从推行至今,时至今日正好十年整,在这十年期间,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这门课程学院的教师也出版了教材,笔者有幸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再此对于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一、应用性

传统四部和声的练习题,训练的重点是和弦连接的逻辑关系以及声部进行关系。而师范生的训练侧重点在于为旋律配置和弦,也就是和弦选择上面。所以在教材中选择的练习旋律均是耳熟能详的歌曲片段,并且绝大部分歌曲都是方整性乐段为主,即八小节。

这样的训练优点:首先,乐句、旋律线条清晰;其次,为旋律配置和弦,对于和声节奏的把握相对容易些。

图1

二、多声写作思维

课程名称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堂教学中分析旋律与编配,还得训练写作思维。这种多声写作训练符合四部和声写作要求的。比如禁止所有声部同向进行;属七和弦解决要求不稳定音解决到最近的稳定音等等(见图1)。这些传统的写作训练要求同样也运用于多声部写作的课堂训练中。

三、教学进度安排

对于非作曲专业的师范生而言,传统和声学基础课程通常安排一学年课时,也就是两个学期,一学期教学周16周,每周2节课,一学年就是64节课。在这64节课时安排中需要讲解完成调性和声所有框架脉络。

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安排是在第一学期讲解到正三和弦连接与属七和弦及其解决,第二学期完成副三和弦、重属和弦与副属和弦。看似第二学期的课时任务量会多些,但其实重属与副属和弦本质上还是属七和弦解决的离调应用。所以第二学期的重点教学任务还是副三和弦。

四、与其他学科的应用关联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与之密切相关的课程有两门,即兴伴奏与视唱练耳课程。多声部写作课堂上除了要求写作和弦连接外,还要求弹奏和弦连接。从手指机能上直接与即兴伴奏相关,另外,弹奏和弦连接又增加了和弦听辩的训练。例如副三和弦连接的弹奏,I—vi—IV—ii—V7—I连接,在课程中要求左手弹奏八度,右手弹奏和弦连接,右手的和弦连接与视唱练耳课程里和弦连接要求相同。这就相当于同时练习了视唱练耳的和弦连接,又为大三开设的即兴伴奏打下了扎实的和弦连接弹奏基础。

当然课程并不是非常完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就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建议。

首先,这门课程的前期与钢琴基础和基本乐理课程的学习关联较大。学生在高考阶段的学习大多是应试性质的,以基本乐理为例,在入学前的学习中都是做练习题为主,对于理论的实践理解相对较差,如三连音,绝大部份学生都知道三连音代替原有的两个音时值,但在应用中往往经常出错。

其次,教学中权衡和弦连接弹奏与和弦连接写作的平衡比例关系。在每个教学班中都有一部分学生只会写而不会弹,或者相反。毕竟写作与弹奏的训练目标不相同。

针对以上两点问题笔者的建议如下,1.加强该课程密切相关的课程训练学习,在大一阶段就大好基础,特别要做基本功训练,要让学生成功从高考应试与应用中转变过来。2.针对每个教学班中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主要解决和弦连接弹奏与和弦连接写作平衡比例关系,尽量合理分配两种训练的比例,达到同时进行、双管齐下的效果。■

[1] 王安国.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 斯波索宾等著,陈敏译.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3] 张力.多声部音乐写作基础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音乐学声学和弦
音乐学人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爱的就是这股Hi-Fi味 Davis Acoustics(戴维斯声学)Balthus 70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Diffusion谈谈声学处理中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