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设计趋势探析

2017-09-02刘雨贾凯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刘雨+贾凯

摘 要: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其目的是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而产品系统设计就是充分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系统化思想。从满足中国制造2025需求的角度,分析产品系统设计的趋势,顺应发展中国制造2025战略。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产品系统设计;设计趋势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各国都在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这离不开对产品系统设计的每个环节的优化,本文基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产品设计阶段中的实用性、经济性、美观性、安全舒适性、可持续性和文化认知等方面进行分析,使产品系统设计加快适用于中国制造2025。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

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化出现了一系列历史性的新变化[1]。目前,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我国也在新一轮的发展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中国制造2025》的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规划,是建设中国为制造强国的三个十年战略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方针就是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二、产品系统设计

产品的系统设计思想就是充分考虑到产品的整体、综合的设计理论。产品设计走向产品设计系统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一个产品系统设计进行评价的六个要素为产品的实用性、经济性、美观性、安全舒适性、可持续性和文化认知。那么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产品系统设计中的每个环节都应满足、顺应新发展的要求。

三、基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产品设计六要素分析

为满足产品系统设计对产品设计中的全面性要求,使其顺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方针,实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模式,对产品设计中的六大要素进行分析,并将其作为产品系统设计目标,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全面满足新模式的需求。

(一)产品的实用性

产品的实用性是指产品的功能性即其发挥的作用。在考虑产品功能时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时代的发展注定人们对产品功能多元化的需求,功能单一的产品逐渐被摒弃。就如原始的通讯工具发展到今天的移动终端一样,产品功能终将走向多功能智能化方向。而顺应新形势下的销售无人化、生产无人化以及个人化得产品趋势,产品的功能也将向模块化、参数化

发展。设计制造中的集约化包括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其实现方法就是模块化。模块化设计是指在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的设计方法[2]。产品功能的模块化和参数化就是解决中国制造2025可定制化产品,根据消费者需求,使其便于组装,更高效的进行产品供应。

(二)产品的经济性

產品的经济性是指产品生命周期成本,除了包括成本策划、开发、设计、制造、营销、物流等过程中的成本,还包括贯穿在产品使用、处理和回收等过程中的成本,主要是环境卫生、污染处理等所发生的成本支出。当前的生产方式注定了产品生产周期成本高,想要生产出一件产品需要联络好所有的本产品相关零部件的材料供应以及加工工厂,这就导致着生产成本高、生产周期长。而中国制造2025将生产原料、智能工厂、物流配送、消费者全部归于一个终端,消费者在网络上下单,这个终端就会自动将订单和个性化要求发送给智能工厂,由其采购原料、设计并生产,再通过网络配送直接交付给消费者,因此大量的减少了产品开发、制造、营销和物流成本,便可将其投入到设计阶段中去。因此产品的生产方式就趋于柔性生产方式,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即可跨越车间、可跨越企业、可跨越地域、可跨越国界。环保和经济性是绿色设计的两大驱动力,环境立法及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迫使企业兼顾生

产产品的环保友好性,而经济效益驱动企业改进产品设计,降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3]。

(三)产品的美观性

产品的美观性是指产品的形态、材料、色彩和加工工艺。产品设计的美学和符号价值是影响消费者产品选择的重要因素,对企业产品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4]。对于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的产生,产品语义在产品造型设计中起到引导作用。好的设计是会说话的,好的设计能阐明产品的结构,如果能让用户通过直觉了解产品的功能,那会更好,最好的设计是让产品不言自明[5]。从芝加哥学派的代表建筑师刘易斯·沙利文( Louis Sullivan)提出著名的“形式追随功能(form ever follows function)”思想[6],再到后来“形式追随情感”、“形式追随表达”、“形式追随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设计中的形式和功能在相继发展的道路上走到了今天。新形势下的产品功能逐步趋于模块化,而产品的形式上也将追随着模块化的脚步。产品的模块与模块之间完成更好的衔接成为了造型表达上的要素。就拿iPhone5c来说,如图2,个性化的手机壳颜色使消费者可以将后壳颜色随意更换。

(四)产品的安全舒适性

产品的系统化设计要求设计要以人为本,产品的安全性能是产品使用的前提保障,产品的舒适性要求在产品设计中正确处理好人和产品的关系。中国制造2025形势下的产品供应要求更多的是无人化的生产,机器的应用将取代人力的劳动。机器本身就是设计的产物,新形势下的机器将越来越智能化,操作智能化就意味着交互设计在新时代中起着重要的地位。体验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完美体验为产品带来创新,而体验的创新则需要完美的人机交互[7]。由于产品功能逐渐多元化就使得产品操作上变得复杂,智能的操作器是产品未来的趋势,那么产品设计就要从人机关系转向对交互界面设计的重视。如图1,简洁易懂的交互界面会使产品功能得到更好的体现。endprint

(五)产品的可持续性

产品的可持续性是产品绿色设计的要求,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充分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产品设计对可持续性的考虑正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设计阶段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工业设计4R原则包括Reduce、Reuse、Recycle、Regrow,意为减少环境污染、减小能源消耗、产品零部件的回收再利用和生产材料再生(经济林的建设就是生产材料再生的实施体现,如图2。绿色设计是21世纪全新的工业设计理念,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8]。中国制造2025战略归根到底还是为了适应人类生存而发展的战略,所以绿色设计是产品设计中必然遵循的设计法则。

(六)产品的文化认知

产品的系统设计要求产品设计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因素,在产品中充分体现人性化和个性化。现今社会不断地发展,消费者的口味也在不断地变

化,而中国制造2025可以有效地应对市场,帮助设计师不断了解消费者欣赏水平的变化,依靠互联网这个广阔的开放性平台实施产品设计,增加了消费者和设计师的互动。中国制造2025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产品开发的弊端,让工业设计走出产品开发的流程,直接与消费者对话,或能够通过众筹等平台试探消费者的意见,然后直接找厂商定制出产品,这样的设计服务不仅能够满足真正使用者的需求,同时也为产品开发者带来了更多的利润。

四、工业设计师把握中国制造2025机遇

在中国制造2025时代要求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面对这样的变革,传统的以产品造型设计为工作核心的工业设计师,其服务内容和素质要求也更加综合化。设计师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剧增,设计师将不但扮演者设计者的角色,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到销售,设计师都将进行全程的管控,这也要求设计师要具备全方面的素质与技能。新时代要求设计师要不断创新,在中国制造2025中设计师必将扮演者整合者和引领者的角色,设计师对系统知识的更新、对新资源的合理应用将衡量着其是否能跟上时代甚至引领时代的标准,这代表着其是否能改善人类的生活也是个人、企业乃至国家未来发展的成败准则。

五、结语

中国制造2025将是中国制造业革命性的变化,而其对工业设计行业的影响也无疑是巨大的。本文阐述了中国制造2025形势下对产品系统设计要素的分析,为未来的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在此希望设计师能把握新时代的机遇,尽快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碚.全球競争新格局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2,(05):5-17.

[2]李慧姝.面向工业4.0的模块化和参数化设计[J].科技视界.2009,(09):152-154.

[3]谢家平,孔令丞,陈荣秋.绿色产品设计的成本分析模型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02):44-49.

[4]李东进,李研,武瑞娟.产品设计领域的消费者审美体验[J].心理科学进展,2013,(02):336—346.

[5]刘璇,徐飞.形式追随功能——《公共图书馆面积规划研究》读与思[J].图书情报工作.2012,(07)135—137.

[6]张成忠,孔梅.交互设计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未来展望[J].包装工程,2011,(08):68-71.

[7]杨明朗,蔡克中.工业设计的未来之路绿色设计[J].包装工程,2001,(03):22-25.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SJCX17_0305)]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紧缺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