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古

2017-09-02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7年31期
关键词:垓下咏史诗秋景

咏史诗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诗歌是文学作品,所以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样确切。这当然不是说怀古咏史诗可以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诗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叙述历史、表情达意,就需要创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环境、形象,因此,也就有了更多可能性。

咏史诗·垓下

◎〔唐〕胡 曾

拔山力尽霸圖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项 羽

◎〔清〕郑板桥

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

乌江水冷秋风急,寂寞野花开战场。

背景一览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与叔父项梁起兵吴中,梁败死,籍继为将,大破秦军。鸿门一会,不听从范增的建议,纵放刘邦归去,造成楚汉对峙的局面。后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天下,战无不利。但垓下一战,楚军瓦解,项羽自刎于乌江。

历史一叶

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但中国史学有个好传统,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项羽的对立面是刘邦。刘项之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出争为帝王的大戏。司马迁为他们两人都写了《本纪》,而在整部《史记》里给未成帝者立《本纪》的却只有项羽一人,可见他在太史公心中的地位。项羽是个悲剧人物,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坑(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个人英雄主义,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却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他与刘邦长期争斗,看到生灵涂炭,就说百姓何罪,请与刘邦单独决斗。狡猾的刘邦当然不干。这也看出他淳朴天真的一面。项羽本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一支普通的反秦力量,后渐成主力,成了诸侯的首领。灭秦后,他封这个为王,那个为王,一口气封了近二十个,他却不称帝,而只给自己封了一个“西楚霸王”。他有心称霸扬威,却无意治国安邦,乏帝王之术。

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是以热情的笔触、惋惜的心情刻画了这个人物。后人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说你怎么就不能再忍一回呢:“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

——梁衡《秋风桐槐说项羽》

金陵怀古

◎〔宋〕王 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考题连线

1.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参考答案:(1)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2)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了凄凉的心情。

2.颈联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其中的两处,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既描绘了晚风凄凄、寒云惨淡的景象,又写出了诗人的伤感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又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写作进阶

这首诗歌的结构非常严密匀称。首句破题,兼点时、地。“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并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呼应。中间二联,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景,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景的萧瑟,营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

猜你喜欢

垓下咏史诗秋景
摄影·美好安徽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楚汉之争最后四个月大致情节梳理(上)
秋景
垓 下
画秋天,写秋景
羊艾茶园秋景
《宋前咏史诗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