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前东亚人种演化历程浅论

2017-09-01子扬林伟龙

老区建设 2017年10期

子扬 林伟龙

[提 要]在智人亚种占领整个亚洲、大洋洲及北美大陆后,Q系人种成为最先离开非洲的那一批人。C系人种对后来的O、R、N系人种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他们都拥有共同的祖先。分析O1、O2、O3三种O系人种均在中南半岛分布,O2人种断层分布,O3人种作为中国的主要人口却在缅甸及东北印度有所分布。O2系人种在分崩离析后部分进入东北亚,受C系人种影响,形成如今东北亚的若干民族;另一部分南迁,占据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方,经历被征服及融合后,生生不息,成为如今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史前东亚人种,O系人种,C系人种,Q系人种

[作者简介]子 扬(1999—),男,腾讯深圳总部实习生,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广东深圳 518000)林伟龙(1994—),男,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文化学。(江西南昌 330022)

长期以来,人们只能依靠语言和神话来分析和推断一个文明或民族的进化历程。现在则可以借助高科技,例如采取分析人体中Y染色体DNA信息的方式,通过科学手段研究人种的演化历程。

通过上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日本人与朝鲜高丽族存在近亲关系。代表日本史前的绳文时代及其后的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开始)的标志,正是在日本与朝鲜半岛均挖掘出的弥生陶器。绳文时期日本除北海道之外的三岛,都居住着矮黑人种。随着弥生时期高丽人的移民,这两个智人的亚种开始逐渐地相互通婚。高丽人的影响还集中在文字方面,例如:

这三句话是同一意思的日、韩、中文的不同写法。前两句日、韩语的逐字翻译为:“我啊 楼主 是”。相比较中文而言,尽管日韩两语在文字上曾经受过汉语的巨大影响,但其基础的语法与中文却有着千差万别。日韩语都属于主宾谓的句式结构,而且它们的谓语动词是以词根的形式出现,无法独立成词。这种类型的语言被称作为“黏着语”,是世界上一种主要的语言形式。如下图:

在分析完日韩语与中文的不同后,我们发现,大家同属O种人种,为什么语言会如此不同?再将日韩语言与其他的O2系人种进行比对:

图中可以看出O2系人种还比较密集地分布在东南亚。生活在中南半岛的这部分人的语言被归为南亚语系,这是一种与中文接近、包含声调及构建词组的语言。简而言之,这部分O2系人种的语言和日韩语的关系大相径庭。而生活在印尼群岛的这部分人也说着与日韩语相近的黏着语。那又是什么促成这一切的呢?这就需要分析最成功基因的C系人种。下面是C系人种的分布图:

这个智人亚种不知不觉中占领了整个亚洲、大洋洲外加北美大陆,直到今天他们依旧是西西伯利亚、东北亚及大洋洲的主流原住民。智人迁徙出非洲的大致顺序是:先批次离开非洲的智人们大部分都是游牧采集的社会形态,他们懂得如何利用工具。大部分时候他们需要同类的帮助才能存活,所以一般集体行动,就如同非洲大草原的角马群一般。最早迁出的一批智人应当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他们赶在最近一次冰河时期结束前通过冻结在白令海峡上的冰层进入了美洲。因此,Q系人种应当是最先离开非洲的那一批人。

说黏着语的C系人种则是在那之后离开非洲的,他们拥有着较为精湛的工具制作技巧以及聪明的大脑,相较Q系人种更为容易生存,时不时也会有人留在当地繁衍生息。但他们在中亚地区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选择了往南走到达了大洋洲,剩下的人则执意往东走,最终到达了美洲或留在了西伯利亚。而C系人种对后面到来的部分O、R(中亚地区的高加索人种)、N(乌拉尔人种)系人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如今这些族群的语言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黏着语的残留。这些受了C系人种语言影响的语言分类可以称为“南岛-阿尔泰-乌拉尔语系”,因为他们都拥有着共同的先祖。

现在再分析一下我们O系人种。以下是几张不同种类O系人种的分布图:

从这三张图大致可以看出,O1人种主要集中在中南半岛靠印尼群岛的地方,菲律宾群岛和我国两广地区都有较为集中的分布。O2人种则广布在东亚的大部分地方,但是很明显的是他们在O3人种密集的地方分布较少,在中原地区甚至还出现了断层的情况。而O3人种在缅甸及东印度地方包括广袤的中国内地都有着庞大的人口。

从语言的分类上来看,O3人种在当时应该是与O1人种有着明显的不同,如今的中文是属于汉藏语系(一种分布于中国各地及缅甸泰国的语系)。在这里,需要用一些推测手段来归纳这一部分历史:

三种O系人种均在中南半岛分布,O2人种断层分布,O3人种作为中国的主要人口却在缅甸及东北印度有分布。

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和新疆境内的戈壁滩地貌,智人祖先们只有两条路线进入中原大地:东南亚和蒙古高原。从目前的人口分布图来看,O系智人的祖先应该是横穿了阿拉伯半岛,即印度半岛的北段,然后来到了东南亚地区。但是有一部分人在缅甸选择了停留,剩下的则继续向东进发并最终被大海挡住了去路。

留在缅甸的O系人种基因则发生了突变(突变也有可能发生在他们选择停留之前),从原本的O系人种变成了和O系人不同的O3人种。人类迁徙本性促使着O3人种往北行进,进入了中华大地。根据汉藏语系的分布,可以进一步推断出O3人种可能在中国境内发生了再一次的分裂。一部分选择留在中原大地靠西的地方,而一部分进入了中原。留下来的人被历史描述为“西戎人”,并在商朝末期趁着纣王征伐南部、国内空虚之际而征服了商王朝并建立了周朝。有一部分西戎人在农业发展的后期进入了藏區开垦,并与当地的D系人种融合产生了藏民族。

但是O3人种在进入中原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山海经》中有一篇经典文章,写的是黄帝大战蚩尤。黄帝炎帝作为龙之传人的祖先,居住在当时的中原西部,而蚩尤所率领的蛮族部落则生活在中原的东部地区。由炎黄二帝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推断出他们是来自缅甸的O3系直系传人。由于农耕以及畜牧业的发展,O3系人得以从原始的游牧部落蜕变成农耕民族。而身处东方的蚩尤又是谁的祖先?《山海经》里面记载了蚩尤是与华族(汉朝之前的汉族)不同的种族,但区别并不是很大。

通过O2系人种的分布图,可以大胆假设蚩尤所属的部落是由一群O2系人种所组成。原来生活在中南半岛的O1系人种,或者说原始O系人种的一部分也选择了由中国南端北迁进入了中原大地,并在如今的中国北方安家,途中基因变异产生了O2系人种。由此可见,涿鹿之战并不仅仅是炎黄二帝与蚩尤蛮族的决战,而是O3系人种与O2系人种为了中原地位的生存之战。黄帝的胜利也标志着O3系人种成为了中原大地的真正主人,这也能解释为什么O2系人种的分布出现了一定的断层。这段历史被人们广为流传,忽略的一些细节也人为地加入了一些内容,并被收录到《山海经》中。

人种分布图也告诉我们,剩下了O2系人种在分崩离析后部分进入了东北亚,并被先前已经抵达的C系人种所影响,形成了如今东北亚的若干民族;另外部分则选择了往南迁,并在途中排挤原本的主人O1系人种,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方。后来在战国、秦汉之际,华夏大地南部O2系人种经历了被征服以及融合的阶段,生生不息,如今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责任编辑: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