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生物药剂对草莓灰霉病防效试验初报

2017-08-30徐锦瑾张桂琴蒋其根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病指灰霉病药效

李 涛 李 成 吴 丹 徐锦瑾 张桂琴 蒋其根

(上海市青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1700)

不同生物药剂对草莓灰霉病防效试验初报

李 涛 李 成 吴 丹 徐锦瑾 张桂琴 蒋其根

(上海市青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1700)

为积极响应上海市草莓安全生产要求,筛选出在草莓初花期对灰霉病具有良好药效及持效性的药剂,特进行了不同生物药剂防治草莓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以每6 6 7 m2用2亿孢子/g木霉菌(W P)3 0 0 g的防效最好,持效期较长,且对草莓生长安全。

草莓;灰霉病;生物药剂;防效

灰霉病是草莓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以菌丝体、菌核、分生孢子形态寄生于土壤或植物体内越冬,孢子通过空气作为媒介传播。在种植过密、氮肥用量过多、植株通风不良或因地势不平整积水导致湿度过大的情况下,发病较为严重。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以大棚草莓种植为主,棚内高温高湿,加之连年种植,导致灰霉病发生愈发严重,造成大量烂果,影响了草莓的品质、产量,减少了种植户的经济收益。为积极响应上海市草莓安全生产要求,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笔者进行了不同生物药剂防治草莓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以期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找出能替代化学药剂防治草莓灰霉病的高效生物药剂,为草莓灰霉病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草莓品种为“红颜”,于2016年9月8日移栽。供试药剂为2亿孢子/g木霉菌(WP,上海万力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 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WP,武汉科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50%啶酰菌胺[(WG,巴斯夫植物保护(苏州)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7年1月22日设在青浦区白鹤草莓研究所进行,试验共设6个处理(见表1),每处理重复3次,共18个小区,试验分3个大棚实施,每个大棚1次重复,小区排列(见表2)。施药时草莓处于开花结果期,长势良好,试验前后20 d未用过其它杀菌剂。

表1 试验处理设计

于草莓灰霉病始发期开始施药,使用卫士15型背负式喷雾器对草莓茎叶进行均匀喷雾,每667 m2对水50 kg,要求对全株叶片正反面和茎秆均匀喷透,喷至草莓叶片微滴水。根据发病情况每隔7~10 d施1次药,连施3次。施药日期分别为2017年1月26日、2月6日和2月16日,首次施药时田间灰霉病为中度发生。

表2 试验小区排列

1.3 调查方法

每小区采用随机取样法调查3个点,每点连续调查长势相当的 20 株花序,记录花序的发病等级。第1次药前摘除整个试验区病果和已成熟的健果,第2、3次药前和第3次药后7 d各调查1次防效,共调查3次。每次药效调查后摘除整个试验区病果和已成熟的健果。整个试验期间除每次药效调查好后能摘果外,期间不能随意采摘健果,以免造成误差。

草莓灰霉病情级数分为4个级别,分别是:0级,全株无病;1级,全株1/4以下的花梗发病或花萼发红,发红面积不超过1/4;2级,全株1/4以上、1/2以下的花梗发病或花萼发红,发红面积不超过1/2;3级,全株1/2以上、3/4以下的花梗发病或花萼发红,发红面积超过1/2;4级,全株3/4以上的花梗发病或花萼发红,发红面积已环绕整个花萼,或全株出现灰色霉层而枯死。

药效计算方法: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4)]×100;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整理数据,采用Spss 16.0的Duncan’s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对各处理间药效差异性进行比较,按P≤0.05标准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情指数分析

由图1可看出,第2次用药前,T4处理的病指下降最快,T3处理次之,T1处理下降最慢, T2、T5处理的病指下降幅度没有明显差别;第3次用药前,T3处理病指下降最为明显,T2、T5处理次之,T1、T4处理的病指下降幅度不明显;第3次用药后7 d,T2、T3、T4处理的病指下降明显,T1、T5处理的病指虽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明显。试验期间,CK处理的病指总体呈平稳上升的趋势。

图1 不同生物药剂防治草莓灰霉病的病情指数变化

2.2 药效评价

由表3可看出,第2次用药前,T4处理的防效较高,T3处理次之,但2个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T1处理的防效最低,但与T2、T5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

第3次用药前,T3、T4处理的防效均超过50%,T4处理的防效略高于T3处理,2个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但与T5、T2、T1处理间防效差异达显著水平;T2、T5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T1处理,且T2、T5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

第3次用药后7 d,T1-T3处理间防效差异显著,且防效均高于55%。各处理的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T3>T4>T2>T5>T1,其中,T3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T2、T5、T1处理,但与T4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T2、T4、T5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T1处理,T2、T4、T5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

表3 不同生物药剂防治草莓灰霉病的防效比较

3 结果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2亿孢子/g木霉菌、1 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50%啶酰菌胺对草莓灰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其中,每667 m2用2亿孢子/g木霉菌(WP)300 g处理(T3)的防效最好,且持效期较长,于第3次药后7 d调查,防效仍较高;1 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处理(T4)的防效次之,药效见效快,但第3次药前和第3次药后7 d的防效均略小于每667 m2用2亿孢子/g木霉菌300 g处理;每667 m2用2亿孢子/ g木霉菌250 g处理(T2)的防效再次之;每667 m2用2亿孢子/g木霉菌200 g处理(T1)的防效最低,但从用药后的整体效果来看,防效良好。

本试验于2017年1月中下旬实施,因此时阶段性阴雨天气频繁,环境温度较低,棚内通风不畅,湿度较高,草莓灰霉病病株率达40%左右,导致用药1次后防效不明显。因此,建议在灰霉病发病初期,选连续晴好天气,每667 m2用2亿孢子/g木霉菌(WP)300 g均匀喷雾,即可有效防治草莓灰霉病的发生。

2017-04-12

防治草莓多种病害新型微生物农药/菌肥的研发与应用(编号:16391902400)。

猜你喜欢

病指灰霉病药效
2021年稻瘟病防控药剂有效性监测试验报告
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研究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散叶莴苣灰霉病药剂筛选试验
4种杀虫剂对草莓叶螨的田间药效研究
玉米锈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药效
瓜类灰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空心病
烟草灰霉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