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黄芩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2017-08-30李慧许亮刘涛郑皓王杰原新梁勇满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5期
关键词:黄酮类黄芩植物

李慧 许亮 刘涛 郑皓 王杰 原新 梁勇满

中国黄芩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李慧 许亮*刘涛 郑皓 王杰 原新 梁勇满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用植物教研室,辽宁大连116600)

目的对唇形科黄芩属植物的种类、成分、资源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该属药用植物的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各种植物志、中药本草书籍,并进行分析、整理、汇总。结果黄芩属植物在中国有100余种。其主要成分为酚性化合物和萜性化合物。到目前,已从蒙药并头黄芩中分离出14种化学成分。该属植物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血管生成等多种作用,应用前景广阔。结论为中国唇形科黄芩属药用植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依据。

黄芩属;酚性化合物;萜性化合物

被子植物门唇形科黄芩属(Scutellaria Linn.)植物,全世界有300余种,除热带非洲较少之外,世界均有分布,尤其遍及欧洲、东亚和北美等地[1]。该属植物属多年生或1年生草本,半灌木,稀至灌木,匍地上升或披散至直立,无香味[2]。国家药品标准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黄芩和半枝莲均属于黄芩属植物[3]。该属植物的药用历史已有数千年,如主产于内蒙的并头黄芩,味微苦,性凉,能够清热解毒,利尿。治肝炎,阑尾炎,跌打损伤,蛇咬伤等,沿用至今[4],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对该属药用植物的分类、资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整理,旨在为其今后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一定依据。

1 本草名称及基原考证

中国古代典籍对黄芩药用价值的记载,始于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5],被列为中品,曰:“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6]。”黄芩在本草记载中别名甚多,《吴普》曰:“一名黄文,一名妒妇,一名虹胜,一名经芩,一名印头,一名内虚。”南朝梁陶弘景谓:“黄芩,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其在各本草中的别名记载如表1所示。

表1 中药黄芩别名

目前,黄芩的商品中除黄芩正名外,仍沿用子芩、条芩、片芩、枯碎芩、尾芩等名称。

古代众多典籍都有对黄芩属原植物的记载,《吴普本草》载有:“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其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宋代《图经本草》曰:“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8]。”《证类本草》引唐本注云:黄芩“叶细长,两叶相对,作丛生,亦有独茎者”。

关于黄芩原植物,《中国植物志》记载:“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茎基部伏地,上升。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花冠紫、紫红至蓝色,长2.3~3厘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内面在囊状膨大处被短柔毛。雄蕊4,二强。花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无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2 分类及资源

黄芩属植物在我国分布极广,南北均产,并形成了许多适应当地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地方种。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黄芩属植物约100余种。黄芩亚属、囊萼黄芩亚属和连钱黄芩亚属是黄芩属植物的3个下级分类。其中,黄芩亚属居多,有99种,分为盔状黄芩组、异花黄芩组、膜苞黄芩组、腋序黄芩组及顶序黄芩组5组。囊萼黄芩亚属包括植物藏黄芩,连钱黄芩亚属包括连钱黄芩和假活血草。

其中,蒙药并头黄芩(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 ex Schrenk.)属于盔状黄芩组并头黄芩系,大多分布于内蒙古大青山山区阴坡,资源量较大[9]。除来源于《中华本草》《中国植物志》《无误蒙药鉴》蒙药卷收载的正品外,还存在一些相关的变种[10],如微柔毛变种、喜沙变种、雾灵山变种、多毛变种等。

历史上黄芩属植物的药源一直以野生为主,多年大量采挖导致野生黄芩属资源锐减。随着现代医药对该属植物的需求逐年攀升,对该资源的保护也迫在眉睫。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国许多地区均对黄芩属植物进行了引种栽培,如今栽培黄芩属植物已逐渐成为市场商品的主要来源,但其质量和疗效参差不齐。因此,研究黄芩属植物的标准化栽培及规范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并头黄芩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分布区域较为集中,主产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生于向阳草地、草坡、草原中稍湿地、河岸较湿草地、草甸、田边、沙地、砾石地、山阳坡、林缘、林下、撂荒地、村舍附近及路旁等[11],以野生为主。

表2 中国药用黄芩属植物产地及疗效一览表

续表2中国药用黄芩属植物产地及疗效一览表

3 化学成分

黄芩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1889年,至今已分离出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分为酚性化合物和萜性化合物两大类,除此之外,还有生物碱、有机酸、多糖和微量元素等。

3.1 黄酮类化合物黄芩属植物普遍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属植物中种类最多、生物活性最显著的成分。现已分离并确定结构的成分有150多种,仅黄芩中就分离了60余种[12],从并头黄芩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有14种[13]。这些黄酮类化合物常见为黄芩苷、黄芩苷元、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白杨素、芹菜素等,这些成分均可作为黄芩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

3.2 二萜类化合物目前,已从包括半枝莲、高山黄芩等20余种(或亚种)黄芩属植物中分离鉴别100余个二萜类化合物。据文献报道,迄今从黄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除scuterepenin H[14](1)外,均为新克罗烷双环二萜。此类化合物表现为很强的昆虫拒食活性。

3.3 其他成分1975年Klaus等[15]人从新鲜的高黄芩中分离到两个环烯醚萜甙类化合物。1981年黄芩属的第1个苯乙醇甙由高木修造从黄芩根的微量成分中获得。1988年日本的宫一谕起范首次从黄芩属植物黄芩中分离出了4个均为反式的芪类化合物。随着蒙药并头黄芩的被关注度日益提高,为进一步阐明其药用物质基础,对其更好地开发利用,有人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星星等[16]应用红外光谱法对并头黄芩原材料及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整体成分分析,发现其原材料、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中主要含有黄酮类及多糖类成分,石油醚提取物中含大量的小分子萜类脂肪酸(酯)等低极性成分。有研究者从并头黄芩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学物,分别为5,7,2’-三羟基黄酮-2’-O-β-D-葡萄糖苷、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乙酯苷、木犀草素、黄芩素、高良姜素、白杨素、汉黄芩素、芹菜素、黄芩苷、野黄芩苷[17]。杨柳等[18]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并头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温华珍[19]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规格汉黄芩苷和黄芩苷含量。

4 药理作用

黄芩属植物的药用历史已有数千年,且沿用至今。据研究记载,除囊萼黄芩亚属和黄芩亚属的膜苞黄芩组外,其他黄芩属植物均或多或少有一定药用。他们的质量和疗效相似性较多,但因来源不同,也有一定差别[20]。黄芩属植物资源丰富,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与正品黄芩非常接近,其药理作用与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息息相关。

4.1 抗氧化研究表明,黄芩的甲醇提取物可抑制大鼠肝微粒体和红血细胞脂质过氧化。黄芩属植物已知的黄酮中大多具有酚羟基结构,是较好的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活性可对肝脏、血管、心脏等有保护作用,可以延缓衰老、消炎和抗变态等[21]。并头黄芩中有4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抗氧化作用,其中效果最好的是黄芩素[22]。

4.2 抗肿瘤黄芩属植物中的黄芩苷在体外可杀死恶性造血细胞,对胰岛瘤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有抑制作用[23];黄芩素对胃癌细胞的凋亡有促进作用[24]。

4.3 抗血管生成黄酮类成分体外对凝血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其不同作用体现在凝血过程不同环节[25]。并头黄芩中所含的黄酮类成分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苷和白杨素等成分均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4.4 其他作用黄芩属植物除以上药理活性外,还有其他作用。黄芩属植物中的黄芩苷对防治高血压和糖尿病有重要临床意义,对过敏性哮喘有一定作用,对乙肝病毒也有显著抑制作用。另外,黄芩苷能吸收紫外线,是制备化妆品良好材料。

5 总结与展望

黄芩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中可供药用的有30个种及17个变种,占黄芩属总数的1/3。其药用历史悠久,作为药用植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近年来,由于其抗肿瘤等方面新的药用价值的发现,使其与现代医学和药理学的联系日益紧密,在新药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应用前景广阔,越来越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焦点。

当下,中药资源的市场对该属植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但不同地区黄芩的有效成分及药效均有所差异,黄芩属植物的供需矛盾也愈发突出。因此对该属植物的分类、资源、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对其今后开发利用及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Bruno M.,Piozzi F.,Maggio A.M.,et al.Antifeedant activity of neoclerodane diterpenoids from two sicilian species of Scutellaria[J].Biochemical Systematics&Ecology,2002,30(8):793-799.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六十五卷,第二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1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82.

[4]严仲铠,李万林.中国长白山药用植物彩色图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70.

[5](清)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31.

[6]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69.

[7]清·杨时泰辑.本草述钩元[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125.

[8]宋·苏颂.皖南医学科学院科研所辑校.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58.

[9]王振旺,李昱辉,张娜,等.大青山地区并头黄芩(山茶)的资源调查及化学成分研究[J].包头医学院院报,2011,27(2):17-18.

[10]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232-233.

[11]余传隆,黄泰康,丁志遵,等.中药辞海[M].北京:中国科技医药出版社,1993:1842-1843.

[12]李作平,卫恒巧,等.黄芩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植物药分册.1994,9(4):147.

[13]Chernykh,Na.,et al.Intranspecific variability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Scutellaria galericulata[J].CA,1976,85:595-870.

[14]Kizu H,Sugita N,Tomimori T.Diterpenoid constituents of the leaves of Scutellaria repens Buch.-Ham.Ex D.Don[J].Chem Pharm Bull,1998,46(6): 988-1000.

[15]高木,修造.黄芩的微量成分[J].药学杂志,1981,101(8):899.

[16]星星,周群,孙素琴,等.蒙药并头黄芩及其不同提取物的红外光谱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3):1713-1719.

[17]王莉莉.蒙药并头黄芩的化学成分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医学院,2010.

[18]杨柳.并头黄芩黄芩苷含量测定[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7(2):44-46.

[19]温华珍,肖盛元,王义明,等.HPLC法测定不同规格并头黄芩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含量[J].中草药,2005,36(4):600-602.

[20]楼之岑,秦波.常用中草药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北方编)[M].第二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795-838.

[21]迟戈夫,丁丽,常丽敏.目前国内黄芩药理研究进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20(2):208.

[22]高中洪,黄开勋.黄芩黄酮对H2O2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16(5):589-590.

[23]王丽景,姜逸,常晨.黄芩的药理作用及其主要成分的鉴定与检测[J].中国禽业导刊,2007,24(16):43-46.

[24]谢建伟,黄昌明,张祥富,等.黄芩素对胃癌细胞血管生成的作用研究[J].药物研究,2009,47(6):36-37.

[25]陈佩东,徐丹洋,孔祥鹏,等.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对凝血系统的影响[J].中草药,2012,43(12):2333-2336.

Research Progress of Medicinal Plants of Scutellaria in China

LI Hui,XU Liang*,LIU Tao,ZHENG Hao,WANG Jie,YUAN Xin,LIANG Yongma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Medicinal Plants,College of Pharmacy,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Province,Dalian 116600,China)

Objective The labiatae plants of the genus scutellaria the type,composition,resource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were reviewed,aimed a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and provide more basis to protect.Methods Consulting relevant literature,a variety of a variety of flora,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herbal medicine books and so on,and carries on the analysis,sorting and summary.Results Genus scutellaria has about 100 species in China.Its main ingredients is phenol compounds and terpene compounds.Until now,it has been isolated 14 kinds of chemicals from 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This kind of plant has a variety of effects,such as oxidation resistance,antineoplastic,anti-angiogenesis.It has its broad prospect in application. Conclusion It has provided the certain basis for further studies for Chinese labiatae Scutellaria of medicinal plants.

genus scutellaria;phenoloid;terpenoid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5.064

1672-2779(2017)-15-0147-05

:李海燕本文校对:王冰

2017-03-27)

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 201510162000008】;辽宁中医药大学杰出青年基金【No. 20121228】;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No. LJQ201410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我国水生、耐盐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项目【No.201407002】;国家商务部项目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名贵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No. 2060302】

*通讯作者:861364054@qq.com

猜你喜欢

黄酮类黄芩植物
黄芩苷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MS-DAIL联合MS-FINDER鉴定中药黄酮类化合物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HPLC法同时测定白梅花中6种黄酮类成分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黄芩酒制前后黄酮类成分含量变化及炮制机理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