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探索

2017-08-29刘春媛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8期

【摘要】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也取决于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编排,本文针对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境,以全新的视角——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改革的探索给出了高等数学课程的一种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学习团队 竞分规则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144-01

受限于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课堂多半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中间穿插着学生的练习时间,教师依然是主角,学生像观众,偶尔进行“台上台下”的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低头族越来越多,教师也逐渐缺乏了讲课的热情,课堂呈现“一言堂”的尴尬局面。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已有的教学改革研究多侧重于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而本文将从另一个角度探索提高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即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探索。

一、把时间还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主体时间应还给学生,教师应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下发任务书、指导书,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课上进行讨论、汇报,即课上是学生的“表演”时间,教师的角色是“导演”,组织课堂活动、点评与归纳总结知识点。

因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较难,建议组建学习团队互帮互学,团队成员不易过多,过多存在着部分学生“搭便车”不劳而获的现象,因此,学习团队成员应以不少于3人、不多于4人的原则进行组建,先由学生自行组队,教师可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进行二次调整,使得各学习团队水平相当。也可根据每次项目的完成情况,在下次项目开始前重新进行组队,平衡团队中各成员的长处与短处,逐步优化各学习团队。

二、把分数还给学生

学生的分数不是在教师手里,是在课程的分池中,得分不是由教师给出,而是通过学生团队间的PK竞争获取分数,具体竞分规则可根据团队的组数情况划分为偶数组团队与奇数组团队两类竞分规则。

1.偶数组学习团队的竞分规则

班级按照不少于3人,不多于4人的分组原则恰好划分为偶数组团队,两两进行PK竞分,规则如下:小组内成员根据各自在项目贡献程度的大小,划分各自的成绩系数(系数之和为4。3人的团队系之和为3),如下表:

团队1各成员系数

团队2各成员系数

假定项目基础分分值为40分,通过PK,要从对方团队中“抢”走项目基础分分值×团队成员系数。课上,教师与其他小组为构成“仲裁委员会”,对两支团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两支团队的汇报成员由对方进行选择,人员确定后,公示两支团队成员系数。例如,第一小组的学生甲与第二小组的学生D进行汇报PK,并互相质疑提问。若甲赢得此次PK,因甲采用了“田忌赛马”的迎战策略,则甲代表第一小组取得的分数为:40×0.8(0.8为学生D自身的系数)=32分。甲所在的第一小组分配得到的32分,分配结果如下表:

若学生D赢得此次PK,因D挑战了“学霸”,则D代表第二小组取得的分数为40×1.4(1.4为学生甲自身的系数)=56分。D所在的第二小组分配得到的56分,分配結果如下表:

2.奇数组学习团队的竞分规则

以17人的班级为例,按照组队原则,该班可划分为5组团队,人数分别为3,3,3,4,4,奇数组的PK若采取上述偶数组的规则,有一组会被轮空,因此,此处给出了适用于奇数组的PK规则,即“选拔赛”式的PK规则,规则如下:5个团队分别标记为A,B,C,D,E。抽签决定第一轮PK的两支队伍,例如团队A与团队B进行对抗,胜者进入第二轮PK,如团队B获胜,经过抽签与团队C进行第二轮的PK,胜者进入第三轮,如此下去,若最终团队B获胜,则团队B得到的分数为5支团队所有的该项目的分数之和。其他四支团队的得分为0。

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可以改变理论教多,较难理解的课程因内容的“枯燥”而形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师应多动脑筋,多花心思在自己热爱的这份职业中,给学生们留下一堂难忘的课。

参考文献:

[1]刘春媛.应用性本科院校课程有效性研究.时代农机.2015.11

[2]李雪东.探索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在民办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方法[J].才智,2014(34):149.

作者简介:

刘春媛(1983年6月-),女,汉族,本科,学士,助教,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