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英雄马本斋

2017-08-29韩树峰

前卫文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回民支队抗日

韩树峰

20世纪50年代末,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回民支队》曾经风靡一时,让支队司令员马本斋成为家户喻晓的抗日英雄。2008年,电视剧《民族英雄马本斋》的热播再度勾起了人们对英雄的记忆与思念。

前不久,笔者有幸拜谒了位于山东省莘县的马本斋烈士陵园。再次翻开历史的档案,走近英雄的人生,回望那段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追寻那些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心灵受到一次次撞击和洗礼,由衷地感叹:国家的解放独立、复兴强大离不开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奉献,他们无愧于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人民的骄傲!

“男儿空有凌云志,不尽苍江付东流。”

杜甫在《春望》诗中曾写道:“国破家何在,城春草木深。”国家的命运总是和个人的命运天然地联系在一起。

1902年农历正月初三,马本斋出生在河北省献县东辛庄一个贫困的回族农户家中。那是一个动乱不安的年代,国家支离破碎,民众生活水深火热。马本斋的童年同样过得十分清苦,上过几年私塾,后随父亲流浪东北,饱尝人世艰辛。后来他报名参加了张作霖的奉军,由于粗通文墨,能写会算,很快得到重用。1924年,从“东北讲武堂”毕业后,他凭借着作战勇猛、机智果敢,一路升迁至独立21师62旅4团团长。

面对着大好前程,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却作出了令世人意想不到举动:不当团长,解甲归田,回乡务农。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一选择无疑显得另类。

马本斋的战友刘世昌后来回忆说:“他在旧军阀里看不到一点希望,对那些检查军务却要唱堂会、要妓女陪着抽大烟、要歌女陪吃陪睡的上司非常厌恶,感到简直就是一个‘黑洞。”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的政策,一枪未发撤至关内,把东北数千万父老乡亲置于日军的铁蹄之下。这更加令马本斋对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大为不满,愤然辞职。烈士纪念祠堂内至今留存着他当时义愤满腔的诗句:“风云多变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男儿空有凌云志,不尽沧江付东流。”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半年后,当过团长的马本斋在乡亲们的劝说下,在村里组建了约六七十人的回民义勇队。若干年过去了,马本斋三弟马进坡撰文回忆,“乡亲们一说,二哥没有推辞”。当时,有很多地方武装看重马本斋当过团长的经历,封官许愿拉他入伙,但马本斋一心想着抗日,丝毫不为所动。在与各色武装打过交道后,马本斋感到共产党人是真正替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很想了解接触这支队伍。1938年4月,经回族共产党员刘文正联系,马本斋率义勇队参加了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

当年10月,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这样写道:“我决心为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而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实现。”

如同选择从旧军队中离开一样,马本斋选择入党的背后,是他对民族大义的深刻思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的感召下,他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他在日后的无数困难面前,坚定信念,从未动摇。

“他为咱们回民支队立下汗马功劳,他是我最尊敬的人啊!”

“抗日的火焰燃烧在冀中平原,伊斯兰的教胞挥起了战斗的臂膀,在共產党的爱护培养下组织自己的武装……”犹如《回民支队大合唱》歌曲中所唱的一样,在党的领导下回民支队的健儿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开创了冀中平原敌后斗争的崭新局面。

1939年6月,回民教导总队编入野战部队,改称“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不久,冀中军区派红军干部郭陆顺到回民支队任政治委员。为了维护民族团结,郭陆顺身为汉族带头执行不吃猪肉的规定,同意在部队设立阿訇台,允许战士到清真寺作礼拜,过回民节日。这些举动受到战士们和回民群众的欢迎,大大增强了回民支队的凝聚力战斗力。

在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马本斋与郭陆顺出生入死、并肩战斗,领导回民支队一起创造了许多平原游击战的经典战例。

康庄伏击战就是一场“引蛇出动、围点打援”的出色战斗。康庄位于河北衡水县城和安家村据点之间,是衡水到安家村的必经之地。1940年5月29日深夜,马本斋司令员和郭陆顺政委等率主力部队悄悄进入康庄附近的麦田设伏。30日凌晨,命令一部佯攻安家村据点,一时间硝烟弥漫,杀声震天,敌人分不清状况,急忙打电话向衡水求援。上午8时左右,百余名日伪军杀气腾腾地向安家村赶来。当敌人进入伏击圈,郭陆顺政委一声令下,霎时枪声大作,猛烈的炮火从四面八方射来,打得敌人鬼哭狼嚎,丧魂落魄。激战仅40分钟,绝大部分日伪军被歼灭或俘虏,缴获了不少武器装备,回民支队则无一伤亡。

还有一场战斗也是出奇制胜、可圈可点,足见回民支队对敌斗争的智慧。榆科是离深县城约10里的一个日伪军据点,有近百名伪军守在那里,对抗日军民的活动具有很大威胁。6月初,回民支队侦获情报:深县城内有70多名日军要去榆科。马本斋和郭陆顺觉得这是巧取榆科的良机。6月7日,他们命70名队员化装成日军,大摇大摆地抢先赶到了榆科据点。伪军见“皇军”驾到,立即毕恭毕敬地列队迎接。回民支队的战士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据点展开攻击,当场击毙企图顽抗的20多名伪军,其余的见大势已去便乖乖当了俘虏。当日军大部队赶来时,回民支队奇袭队已走远了

1940年初至1941年7月间,面对日军企图分割我抗日根据地的严峻形势,马本斋与郭陆顺率回民支队经历大小战斗五六百次,歼灭日伪军万余人,屡建战功,威震敌胆。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打不烂,拖不垮,无攻不克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可遗憾的是,1942年,郭陆顺政委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身亡。马本斋闻讯赶来,沉痛地说“陆顺同志是咱们的好政委,他为咱们回民支队立下汗马功劳,他是我最尊敬的人啊!”

从一个几十人的队伍发展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抗日劲旅,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不仅凭借着满腔的抗日热情,更因有毛泽东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与高超的指挥作战素养。

“贤母魂归浩气在,岂容日寇践中华!”

回民支队在广阔的平原大地纵横驰骋,打得日本侵略者晕头转向。一时间,只要听到马本斋及回民支队的名字,日伪军就会不寒而栗。

陵园讲解员告诉笔者,日本鬼子曾给各据点下了一道命令:百人以下的部队不准走出据点。可见,当时日伪军对马本斋及回民支队的惧怕程度。

日本鬼子对马本斋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消灭他。当他们得知马本斋是有名的孝子时,便学《三国演义》中曹操抓徐庶母亲、迫徐来归的做法,企图抓马母做人质逼迫马本斋就范,进而瓦解回民支队。1941年8月的一天,敌人突然包围了献县东辛庄,把躲在村外的群众逼回了村子,要求乡亲们指认马母,否则将大开杀戒。为了保护群众免遭残害,马母挺身而出,勇敢地挤出人群,痛骂道:“你们这群该死的畜生,杀人的强盗,吃人的魔鬼!不敢找马本斋,只敢欺负我们这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迟早有一天你们要遭报应!”

马母被抓后,敌人假仁假意,安排她住上等的房间,给她送来可口的点心和食物,劝她写信给马本斋,并告诉她只要马本斋归顺,不但不为难他们母子,还委以重任保证升官发财。马母早已识破敌人的险恶伎俩,义正词严呵斥道:“杀剐存留,全在你们,想让我儿子投降,你们死了这条心!”马母宁死不从,坚决不吃敌人一粒米、不喝敌人一口水,最后绝食七日殉国。

当马母牺牲的消息传来,回民支队指战员纷纷请战,要求为马母报仇。这对马本斋来说,是人生中最严峻一次考验。他并没有像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那样,因妻子被日军抓获而冲冠一怒打县城,而是强压心中的怒火和无比悲愤之情,反过来劝战友“以大局为重,不要上敌人的圈套”。因为他知道,不能因为个人情感而拿一支抗日武装的千百条生命来冒险。在心灵的煎熬中,他写下了诤诤誓言:“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宁为玉碎洁无瑕,烽火辉映丹心花,贤母魂归浩气在,岂容日寇践中华!”表明了他驱除鞑虏、为抗日献身的坚定决心。

从朴素的民族感情出发,拉起抗日武装,到自觉靠近党组织,确定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人生目标,信仰的明确与升华让马本斋有了抵御所有逼迫与诱惑、战胜一切困难的思想武器。

“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

在山东莘县有个城镇叫张鲁(回族)镇,马本斋人生的最后时光就留在了这里。当地学校有本斋小学、本斋初中、本斋高中,镇上最重要的一条路叫本斋路,民政局的领导告诉笔者,“马本斋的血肉和精神已经与张鲁融为一体了”。

1942年,日寇在冀中平原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扫荡,回民支队也遭受了重大损失,由鼎盛时期的2000余人减员至几百人。为保存这支少数民族武装,上级决定回民支队战略转移到鲁西北的莘县一带。

在山东两年多的日子里,马本斋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和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谊。1943年春,莘县张鲁镇遭遇几十年来少有的旱情。为了帮助群众救灾,马本斋命令部队沿路护送百姓从省外运输粮食,并严令部队不许和老百姓抢挖野菜、抢剥树皮。当年8月,张鲁蝗虫成灾,马本斋再次向部队下达灭蝗指示,要求各驻军全力帮助并组织群众灭蝗。在他的提议下,部队开始节衣缩食,从微薄的粮食定量中拿出2两救济灾民。他对同志们说:“老百姓都在挨饿,我们解决不了他们一年一月的粮食,解决三天五天的粮食也是好的。”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这些善举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尊重和支持,83岁的杨庆德老人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回民支队每到一处,大人、孩子、男女老少都夹道欢迎,争相观看“马司令”。

1944年1月,中央军委命令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开赴延安,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接到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命令,马本斋异常激动,能够见到仰慕已久却从未谋面的领袖,是他多年来的心愿。然而,正当他起程奔赴延安时,却突然病倒了,颈后长了毒疮。由于战事繁重,加之缺医少药,未能及时救治,不久病情加重,并发急性肺炎。1944年2月7日,马本斋病逝于冀鲁豫边区后方医院。临终前,他作了最后一次动员,叮嘱指战员“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

噩耗传来,山东、河北以及全国各地的抗日军民纷纷挥泪祭悼。张鲁镇回族群众自发献出10亩地,以高抬葬礼的方式安葬了这位叱咤风云的抗日英雄。据了解,高抬是回族葬礼的最高礼节,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在张鲁镇享受高抬葬礼的只有两个人,马本斋是其中之一。

1944年3月17日,党中央在延安为马本斋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对他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题词:“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题词:“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题词:“斗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岁月沧桑,浩气长存。如今,战火已熄,硝烟已散,英雄已逝,但英雄的精神却与日月同辉、光耀后人。正如鲁迅所言: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笔者无意于简单的重复历史,追记英雄、缅怀先烈,只是为了那不曾忘却的伤痛,愿历史永不重演,愿英雄永垂不朽!

猜你喜欢

回民支队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学科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探索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浅探西昌回族史
BOTTOMS UP
浅析强化和改进交通执法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从《穆斯林的葬礼》看回民厚养薄葬的文明观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