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爱

2017-08-26栾学东

中国教师 2017年14期
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师爱师德

栾学东

随着《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发布,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被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研究的新热点。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其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研究工作同样不容忽视。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既有知识方面的素养,也有能力方面的素养,更不能缺少态度方面的素养。但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艰巨性等特点,它是通过鲜活生命之间的对话得以实现的,其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因此,师爱就成为维系师生间教育的纽带。

一、师爱是师之为师的基础

教师热爱学生是教师素养的情感基础。师德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被看作立师之本,而师爱又被看作教育之魂。2012年,我国相继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项基本理念,明确了师德居于教师专业的首要位置。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师德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核心要素,而热爱学生被看作师德之魂。教师发自内心对学生的热爱是教书育人的根本和动力源泉,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在教师必备核心素养中居于首位的是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期望学生成为有用之材的一种高贵品质,它是教师从事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热爱学生被认为是教师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教师热爱学生具体体现为理解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就是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需求与愿望。而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及个体差异,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方法加以教育引导,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提倡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尊重他们的不同文化背景,以生为本,创造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条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教师专业标准中都有所体现。教师应理解与尊重学生,这一点在世界教育领域已形成共识,这是因为理解与尊重是建立和谐美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师生平等、高效沟通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实施积极正向、真正有效的教育引导的关键。

二、师爱是历史与现实的要求

千百年来,對于师爱的论述不胜枚举,从字里行间能真切体悟到名垂青史的教育家们关切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赤诚爱心。例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孔子;“为爱的教育奋斗一生”的裴斯塔洛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苏霍姆林斯基;将师爱看作“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的陶行知等,他们的教育思想影响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教师,他们对于高尚而伟大师爱的强调与呼唤,昭示了热爱学生是师德之魂。教师热爱学生不同于父母对于孩子本能的宠爱、偏爱,而是一种“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严慈相济、公正无私、不求回报的大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既需要情感更需要智慧。沐浴在师爱的阳光雨露滋养中的学生,才会在感知爱、享受爱的体验中懂得爱、学会爱、付出爱。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校长李烈指出:“以教师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能力和爱的智慧,培育出学生的爱”。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充满爱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对教师亲近感、信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教育是一个有温度的职业,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积极有效地完成“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的教育过程。

教书育人反映了教师这一行业的本质特征。《礼记》中就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之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鲜明的利他性特征。相对于人的自利性,利他性是指通常将他人利益放在首位,为了他人利益而牺牲部分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原则。教师劳动的利他性表现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本,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创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环境和条件,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师劳动的利他性特征及职业特点的特殊性需要教师有同理心,这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支撑。

三、师爱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与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教师队伍呈现出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学历层次逐年提升、师生比渐趋合理、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普遍提高等良性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助人群体,所从事的工作是利他的、奉献的,其长期性、艰巨性需要教师耗费大量心血,加之社会的高期望值,会导致其工作压力偏大、焦虑水平偏高、职业倦怠感增强,如不及时疏导,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心理障碍。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要远远高于一般群体。近年来,极少数教师突破道德底线、逾越师德红线甚至触碰法律的高压线,给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产生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从对反面案例的梳理与分析中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对学生、师生关系的认知上出现偏差,导致了负面情绪情感的滋生和蔓延,使他们不能理智支配、控制自己的言行,从而不能做出正确恰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可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凸显出师爱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拥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出于对教育工作的认同与热爱,使他们对学生抱有悦纳与热爱的积极情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爱的满足感,这样的教师更易被学生接受与认可,得到学生的拥戴。在与学生积极情感的良性互动中,教师带给学生积极正向的影响,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教育。在教育教学能力得以增强、专业化成长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会获得持续的幸福体验。因此,教师对学生奉献爱的同时也在获得爱的滋养,在通过爱成就学生幸福人生的同时,也会体验到职业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习近平主席提出,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随着教师职业声望的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被进一步强化,需要教师在提升“能”的同时,强化“德”的修养;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只有将自己的“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统一起来,以爱心点亮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力争做到习近平主席要求的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才能胜任引路人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申继亮主编.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戚万学,唐汉卫主编.学校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编.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编.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雷玲主编.寻找教育之根——李烈教育观启示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北京师范大学师爱师德
致良知与师德
The Impact of Celebrity Endorsement in Chinese Fashion Market: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urce Credibility
写给青年班主任:师爱,需要表达
师爱是一泓清泉
Moliere’s Sublimation of the Three Unities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师爱
An Analysis of Negative Capability in To Autumn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什么是真正的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