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2017-08-24张婷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养老服务医养结合

[摘 要]世界很多国家都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但是各个国家之间的老龄化情况各异,而我国因为人口基础本身就很大,所以使得老年人的人口数量较其他国家也相对较多。各种老龄化问题接踵而来,更加突出了对老年人健康和照料两方面的需求,家庭照顾只能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心理慰藉,但是对其健康的专业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难以顾及,医养结合的模式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我国拥有多个民族,有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地区老龄化程度也日渐加深,民族地区养老问题也得到了广泛关注。民族地区发展具有历史性,且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很多民族地区在收入、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其养老服务既具有与其他地区的一些共性,但是拥有其自身特殊性。民族地区养老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家也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各方面发展,但是在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方面仍旧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政府支持不足、政府角色错位、医疗卫生技术不足以及专业医护人员缺乏等。文章通过对存在阻碍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如何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养老十分关键,这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团结,因此应当调动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的积极性,以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的发展进而实现民族地区老人的老有所养。

[关键词]医养结合;民族地区;养老服务;养老模式

世界很多国家都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但是各个国家之间的老龄化情况各异,而我国因为人口基础本身就很大,所以使得老年人的人口数量较其他国家也相对较多。各种老龄化问题接踵而来,更加突出了对老年人健康和照料两方面的需求,家庭照顾只能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心理慰藉,但是对其健康的专业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难以顾及,医养结合的模式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养老服务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有效的养老不仅需要充足的经济予以保障,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医疗技术作为支撑。医养结合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强调医疗方面对养老的保障,另一方面强调家庭这样传统的养老模式对养老的保障,通过把两方面的内容进行协调配合的途径,以实现老人能老有所养且的目标。医养结合使得以往从家庭角度对老人提供单纯衣食住行方面的保障,上升为还有一定的正规医疗方面的保障对老人的健康等问题加以解决,这样不仅能使老人安享家庭的照料温暖,还能在保证健康。医养结合中提供医疗保障的主要有各级医院和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是为所有老人提供服务,无论其健康与否,而且更多的侧重于给不健康或者亚健康的老人提供更多的服务。养老服务不仅仅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照料,更加侧重的是为其健康方面的各项预防和治疗等提供保障。

我国拥有多个民族,有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地区老龄化程度也日渐加深,民族地区养老问题也得到了广泛关注。民族地区发展具有历史性,且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很多民族地区在收入、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其养老服务既具有与其他地区的一些共性,但是拥有其自身特殊性。

一、民族地区存在养老模式

养老服务随着社会发展也在一步步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家庭养老模式

对老人进行赡养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 我国古代有很多教育人民实行孝道的书籍等,而即使是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就会被众人谴责。而在民族地区,因为其文化的传承往往更加注意宗族的亲情纽带,因而赡养父母主要以家庭承担为主。社会向前发展以及经济压力加大,很多家庭大都会选择少生优育,这无形造成子女赡养父母压力的加大,而且很多子女为了解决家庭中的经济问题,需要外出务工,无法常年在家中照料父母。随着住房等方面的改革,家庭现在的规模也日渐缩小,很多子女选择独居,民族地区也再是传统的祖孙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情形,这也使得家庭给予老人的照料有限,尤其对于身体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的老人,需要有人经常陪同照料,子女显然无法始终陪同给予专业的照料。

2.机构养老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家庭老模式不能简单满足养老服务的需求,机构等一些社会层面的养老模式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民族地区老人在家庭照料不足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去住养老院等机构进行养老,以得到随时专业的照顾。但是据调查,养老院的数量却十分有限,难以满足逐渐增多的老年人口,而且在很多传统老人观念中,养老院是无人赡养的人才去的地方,所以很多民族地区的老人其实宁愿生病在家无人照顾,都不愿意住进养老院。不可否认社会养老机构确实为老年人提供了较好的照料,但是这些机构往往入住费用较高,提供的服务参差不齐,且数量不足,需要继续发展。很多大医院其医疗设备、医治病人技术都很好,在老人有病的时候给予救助,但是却不能提供长期的养老服务,而一些小的医院比如社区医院等也有很多闲置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完全可以进行合理调配,使其服务于养老。

3.社区养老模式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社区作用日益彰显。社区是政府的缩影,他代表着政府为居民提供各方面便利,他通过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例如医疗方面,照顾看护方面等,也是养老的一种模式。社区养老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实行了有机统一,让老人仍旧能够在家中得到照顾,是目前比较推崇的提供养老服务的方式。但是这样的养老方式在医疗方面仍旧存在一定不足,最主要的是社区的医疗设施往往不够健全,难以对老年人的各种疾病进行更加专业的预防和治疗。

二、民族地区推进医养结合面临的困境

民族地区养老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家也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各方面发展,但是在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方面仍旧存在一些不足。

1.政府支持不足

政府方面沒有对民族地区医养结合给予更多支持,虽然近些年,很多地方政府对于其管辖区域内的民族地区也给出了很多相关性政策,但是其都没有系统化,没有落实责任,政策的执行也会受到相应影响。而且财政方面对养老服务的投入不足,没有充足的资金对医养结合的实行提供保障。虽然政府也制定政策鼓励社会更多的资本用于养老,但是却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这些社会资本给予优惠,造成养老服务资金缺乏。

2.政府角色错位

政府本来应当处于管理者的角色,但是却一直在充当实践者。政府在养老服务的践行方面,一直处于强势的领导者角色,制定很多政策时没有考虑到民族其管辖内民族的特殊性。而且政府往往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大的权限,因此其往往会直接进行养老,比如直接出资成立养老服务机构,使得其他可以用于调动的市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医养结合的推进不是某一个政府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国土资源相关部门对养老机构的建设所用土地进行审批;需要卫生部门对相关医疗进行合理管控并对一些养老机构的服务进行监督保障;需要社保部门对养老相关报销进行规定等。而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很多地区都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没有一个明确标准的划分,彼此之间往往因为自身部门的利益而拒绝合作,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往往会有部门之间责任互相推脱的行为;而且养老服务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服务标准,例如对老人的健康标准考量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一些乡镇地区的养老服务收费标准不统一,各部门都在按照自己部门的标准行事,这也造成了医养结合推进的低效率。

3.医疗卫生技术不足

医养结合主要更加侧重于医疗方面,而民族地区高质量的医院本身相对较少,因此很多医院难以提供标准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有些民族地区的医院缺少有关老年人的康复治疗等中心,而且有些甚至没有对老年人的慢性病进行治疗的可科室,这使得医养结合推动缓慢。一些养老服务机构缺乏专业养老服务技术,因而其实更多的提供的知识一个照料看护的作用;而一些拥有过硬医疗服务技术的机构,又在看护照料方面存在不足;医养结合使得养老即重视照料看护又重视医疗服务,但是在对老年人心理方面的咨询辅导又存在不足。养老医护人员也是推动医养结合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只有有足够数量高质量的医护人员的看护,才能有效实现有质量的养老服务。但是民族地区由于福利待遇等各方面原因,使得从事专业养老看护的医护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4.专业医护人员缺乏

社会上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人相对较少,而少数民族由于其历史发展以及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原因,很难吸收到优秀的人才从事社会工作,就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相对不够且流动性较大。而社会组织想要加入到养老服务的行业中,更需要有专业的服务和技术,因此这些原因综合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养老很难依靠社会组织。而且养老服务行业一般风险比较高,但是收益却较低,这也使得社会资本较少的进入此行业。

三、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医养结合模式发展

医养结合的本质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和一定的医疗得以有效结合,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两者简单的结合。而且在于深度整合医院和养老院以及家庭内部的资源。以往的养老制度都在医疗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医养结合的重点在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民族地区的养老也应当不再拘泥于家庭内部的供养,而是将很多能够整合的资源都整合起来,实现老人高质量的养老。

首先应继续发扬各民族的孝顺文化,因为老人更愿意和自己的亲人生活在一起,并得到他们的照度,而社会上也应当继续弘扬重视孝道的文化氛围,使得孝敬父母成为常态。医养结合是一定程度对传统文化的打破,民族地区对于医养结合认识的程度有限,其更倾向于依赖于传统的家庭养老,而且一些民族会有自身民族的一些信仰存在,其对科学的养老模式的接受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要在民族地区大力推进医养结合,需要打破其一些传统观念。医养结合的推进需要协调包括政府、社会和家庭等各项资源,各项资源需要各自发挥积极作用,互相协调补充共同致力于养老服务。

其次,国家应当把养老服务纳入医保范畴,使得养老不再是家庭的负担,使得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老人都能够享受到养老服务。目前的一些公立养老机构对能够享受到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进行的规定,例如其必须超过年龄、患有慢性病、失去自理能力等。公立养老机构往往还需要收取少量费用,有的公立养老机构为了节约成本,提供到的服务是不符合标准的。将养老全面纳入医保范畴,使得各医院有了充足资金,而更多将注意力集中到提高服务质量上。而对于私营养老机构,其价格往往依据市场,政府应当对其予以监督,对一些没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在把养老纳入医保范围后,会使得入住私营养老机构的费用降低很多,这也缓解了公立养老机构的压力。对于大部分民族地区,其经济发展落后,家中由于需要发展经济,壮年劳力都会出门务工,老人未来节省一般不会花钱去到一些养老机构。因此在民族地区应加快将养老服务纳入医保,使得这些地区的老人能够没有经济方面的顾虑。也可以采用一些方式,使得公立医院的好的医疗资源能够与其他养老机构结合,在养老服务中发挥公立医院的专业医疗作用。

再次,我国各民族地区发展各异,城市之间、城乡之前以及城市内部不同地区之间都有差异,因此在不同地区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国家宏观政策推行医养结合发展时,各个地方更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建立有利于促进本地养老服务的具体的发展策略并将责任落实到实处。医养结合也应当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共同推进,而不应当将社会资源进行割裂。应当在民族地区继续发展如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使得老人能够得到相对周全的照顾,而且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补贴以使得长期入住费用不至于过高。如果有必要应当鼓励建设本民族特有的养老机构,例如在回族清真寺为伊斯兰教信仰老人提供了良好的照料。中央政府在其中起到宏观把控做决策的任务,使得各种社会资源进入养老服务业,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的养老服务,市场应发挥其竞争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养老,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医养结合的推进不只是一个部门的职责,而且需要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因此在推行医养结合的过程中,应当将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清楚,使得其彼此之间无交叉权力,且能互相之间有效协调配合。

最后养老医护人员的短缺也是制约医养结合推进的因素。政府方面应使得一些医药相关大学增加医护专业的招生,加强老年人经常患有的一些慢性病的学科建设,并通过一定的经济补贴鼓励这些毕业生进去养老服务行业。地方政府也可以对一些下岗工人提供培训,使得其拥有基本的护理知识,以缓解养老服务方面医护人员的短缺问题。政府也可以鼓励一些退休离职的有专业护理知识的人员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也应当继续鼓励人们参与到一些非盈利组织中充当志愿者。随着社会发展,很多民族地区的学生都在外求学,应当通过一定的经济补贴,鼓励其学习医护有关的专业并在毕业后回到当地,致力于当地的养老服务。还应当鼓励发达地区的一些名医等,经常去民族地区免费问诊,使老年人对一些病症有了解和預防。民族地区的各医院应当设立专门针对老年人进行护理的,由全科医生组成的部门,提高对老年人病症的针对性。同时对一些基层养老机构的医生实行定期的培训和指导,以使其医疗方面的技能能不断提升。应当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推进情况进行定期评估,知道老年人各层面需求并努力满足。还应当对暂时没有疾病的老年人进行定期体检,并制定档案对其健康进行长期追踪。医疗机构中还应当设有心理科室,以顾及到他们的心理状况,并针对不同状况,采取不同的养老服务措施。

四、结语

世界很多国家都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但是各个国家之间的老龄化情况各异,而我国因为人口基础本身就很大,所以使得老年人的人口数量较其他国家也相对较多。各种老龄化问题接踵而来,更加突出了对老年人健康和照料两方面的需求,医养结合的模式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医养结合的本质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和一定的医疗得以有效结合,但又不只是两者简单的结合,而在于深度整合医院和养老院以及家庭内部的资源。养老服务随着社会发展也在一步步发展,家庭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以及社区养老模式都在养老服务方面发挥着其各自的作用。民族地区在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方面仍旧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政府支持不足、政府角色错位、医疗卫生技术不足以及专业医护人员缺乏等。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推进首先应继续发扬各民族的孝顺文化; 其次,国家应当把养老服务纳入医保范畴,使得养老不再是家庭的负担;再次,各个地方更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建立有利于促进本地养老服务的具体的发展策略并将责任落实到实处;最后养老医护人员的短缺也是制约医养结合推进的因素,因此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养老医护人员。医养结合的推进需要协调包括政府、社会和家庭等各项资源,各项资源需要各自发挥积极作用,互相协调补充共同致力于养老服务,才能最终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雯. 推行 “医养结合” 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 难点和对策[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10): 2538-2540.

[2] 向运华, 姚虹.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养老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以恩施市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2016 年 02): 63-67.

[3] 宋瀾, 王超. 从覆盖到发展: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三步走战略[J]. 求实, 2016 (9): 62-69.

[4] 王长青, 毛鹏远, 陈娜, 等. 医养结合资源的多重整合[J]. 学海, 2016 (6): 43-47.

[5] 黄佳豪, 孟昉.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困境与对策[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4, 7(6): 63-68.

[6] 邱恒, 钟小红, 张远妮, 等. 公立医院参与医养结合的模式探讨[J].

[7] 李长远. 民族地区多元主体合作参与养老服务的困境及政策支持[J]. 宁夏社会科学, 2017 (2): 127-134.

[8] 王玉芬. 探索医养结合模式的政策思考[J]. 开放导报, 2016 (2016 年 03): 75-80.

[9] 袁晓航. “医养结合” 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 [D][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3.

作者简介:张婷(1991-6-) ,女 ,汉族, 陕西省榆林市人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6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养老服务医养结合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