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技术与精英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2017-08-22张晓梦

今传媒 2017年7期
关键词:综述传统媒体新媒体

张晓梦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兴起,精英文化的传播研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传媒技术对精英文化传播的影响也引发了探讨。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它们都以独特的媒介性质影响着精英文化的文化样态、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以及传播模式等。笔者搜集了自1990年以来国内精英文化传播的研究成果,在整理部分重要文献的基础上,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角度对以上内容进行了论述总结。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精英文化传播;综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062-03

一、传统媒体与精英文化传播

学者们关于传统媒体环境下精英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印刷媒体时代和电视时代。

(一)印刷媒体时代

印刷媒体时代伴随着纸媒介的诞生而开始。从表面上看,相对于口语传播时代,该媒介的诞生使得精英文化的传播有载体可以依托,有文字记录方便二次传播甚至是多次传播,传播准确度增加,传播范围得以扩大。但实质上,由于媒介本身特质限制,精英文化的传播在这个阶段有着明显的局限性。此局限性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赵猛在《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流变与整合》[1]中提及:在印刷媒体时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文化传播的范围大大扩展,但由于文字和印刷媒介自身属性明显,因此只有接受过教育、且具备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群体才能进行阅读,对其文字符号进行解读。根据赵猛的论述,印刷媒体时代的教育存在一定的阶层性,因此该阶段的精英文化传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臧燕与此观点相同,她在《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精英文化的大众化探析》[2]中表述:印刷传播时代,文字和印刷媒介使得具有一定识字能力的人才有机会接触精英文化,等同于将许多没有机会接触教育或者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大众排斥在了精英文化外围。媒体人郑刚也在《电视媒体的精英文化传播》[3]中肯定了在精英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报纸和杂志可以形成意见领袖,并且在论述中也谈及了由于印刷媒介本身特质的限制,精英文化的受众接触者数量较少的问题。由此看来,印刷传媒时代,文化教育的阶层性导致了精英和大众的阶层分化,从而造成了精英文化的垄断性。此阶段,精英文化的传播只在上层社会中进行,不仅发生于上层社会,且止于此。关于另一方面的局限性,浙江大学的黄清在《传播偏向理论及其应用:网络的草根偏向与传统媒体的精英偏向》[4]中进行了大篇幅的论证。他认为普通大众无权使用传统媒体,专业传媒人士和社会各领域的精英人群才是实际的传播者,且此传播过程主要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指导。在他看来,由于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限制、官方体制的各种限制,精英文化变成了体质内的、立场模糊的、柔和的依附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批判特质。而笔者认为这种局限性主要以报纸和杂志为主的印刷媒介最为明显。

(二)电视时代

许多学者比较关注电视时代的精英文化传播,作者从中选取了35篇重点文献,发现学者们对于电视精英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电视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和电视对精英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

前者是重点研究内容,《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路径探析——以电视节目<开讲啦>为例》[5]《坚持精英文化与平民视角的统一——关于电视剧创作与传播现状的思考》[6]《电视文化从精英转向大众的传播策略》[7]《电视媒体的精英文化传播》[8]《电视科技传播中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9]等文献都对电视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进行了探索,并且有多篇文章以《百家讲坛》为例,对此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剖析,如:《从<百家讲坛>看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10]《从<百家讲坛>的蜕变看当代电视节目中精英文化的生存发展》[11]《<百家讲坛>的意义——兼议大众媒介对优秀文化的传播》[12]。对于后者的研究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吴志刚《电视对精英文化的消解性普及》[13]、陈莹《电视对精英文化的普及与消解》[14]、王俞波《略谈精英文化大众化的风险及防范原则》[15]、崔平《精英文化在电视传播中的缺失与出路》[16]。他们的担忧主要集中在精英文化先天不足的窄众定位不适应电视定位;唯收视率论对电视传播精英文化的冲击;电视台曲解精英文化追逐商业利益三个方面。

虽然学者们关于电视对精英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有所争议,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电视时代的到来对精英文化的重大意义。《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精英文化的大众化探析》[17]中,臧燕写到:电视声画并茂的传播特性为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因为受众很容易就能听懂、看懂声音和画面信息,所以电视媒介受众不需要具备太高的知识水平,也正因为如此,文化精英群体才能利用电视此特性将精英文化以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给受众。郑刚《电视媒体的精英文化传播》[18]中更深层次地解释了这一重大意义:电视媒介以更加具有亲和力、更加通俗的方式将精英文化扩散传播,对广大受众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比文字和印刷媒介对精英文化传播的影响更快且更大。

二、新媒体与精英文化传播

如果说电视为精英文化传播带来了突破,那么新媒体的出现则使精英文化的传播取得了翻云覆雨的变化。针对这种变化,既有人充分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有人看到了这积极变化背后令人隐忧的一面,更有人面对这喜忧参半的景象提出了一些解决路径。

(一)积极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方式的变革,革新后的传播方式则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解码自由[19]。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精英知识分子对媒介的垄断,促进了精英文化大众化传播的发展,文化精英群体通过各种方式将内容丰富却晦涩难懂的精英文化进行网络传播,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并解读信息,互联网如此广而深的渗透力是其它媒介不可匹敌的[20]。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动态性,在传播速度、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都拥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而能够更好地消除精英文化传播过程中固有的阶层垄断性,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传统社会中的文化阶层逐渐淡化和消解,使得普通大众有机会接触精英文化,甚至在网络低门槛的特征下,文化的門槛也降低,每个人都有了“发声”的权利。当文化的门槛降低之后,个体便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参与到文化产品的创作中,纵使大多数群体没有直接创作出优秀的文化产品,但此类群体仍可通过多级传播等形式为文化的繁荣间接做贡献[21]。而大众这一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都得益于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一般来说,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很难进行规模化的经济运作,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精英文化变相地以多种形式流入大众群体,就会可能赢得更多的消费者[22]。技术使以文本为主的文化消费转向视觉化的文化消费,使其表现出平面化、视听化、图像化、情感化的特点。

(二)消极影响

网络媒体的低门槛一方面呈现的结果是较为活跃的公众参与很难得到媒体信息生产者对其网络行为的限制,另一方面来说,也为网民主体性的发挥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他们借助于互联网、数字报纸、数字杂志等各类媒介积极地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一时间,在传播取向上表现为商业化、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大众文化盛行,并且逐渐占据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空间。在普通大众参与度如此高的文化环境中,通俗化、娱乐化的大众文化犹如决堤的洪水般袭来,使得精英文化大量的受众被掠夺,同时精英文化日趋边缘化[23]。精英文化的地位开始动摇,陷入了根本危机。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针对此危机作出了论述。

于萍从精英文化的功能性方面分析:精英文化经过大众文化改造后,不仅失去了最初具有的批判性和超越性,甚至多数情况下沦为了大众群体附庸风雅的消费商品[24]。徐淑玲侧重精英文化的语言系统:精英文化内容丰富、意蕴深厚,其语言系统晦涩难懂,如果不借助大众媒介,普通大众很难接受和理解,如诗学、理学、哲学、抽象的艺术、尖端的高科技等。精英文化的这一固有特性使得它在大众群体中的市场小,其主流地位遭到大众文化的挑衅也是在所难免的[25]。陈伟的角度则显得更为宏观:精英文化分化大概分为三个方向,一部分融入了政府所倡导的正统的“主流文化”中,另一部分为了迎合市场需要,演变为“大众文化”,还有一小部分为了不被市场同化,最后沦落为了“象牙塔”中满腔牢骚的文人。到此地步,真正的“精英文化”不再存在[26]。在所有文献中,关于精英文化陷入危机的研究,最详细具体的要属高丙中先生了,他从五个角度详细剖析:第一,学术文化方面,优而精的著作数量和质量有所下降,粗制滥造充斥学术界,学术文化质量大幅度降落;第二,政治文化方面,精英群体政治参与热情降低,公共领域作用弱化;第三,哲理文化方面,利益化和实用性的追求淡化了哲学原有的形而上品格;第四,伦理文化方面,精英群体未能发挥价值领导和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第五,审美文化方面,庸俗作风甚嚣尘上,精英文化对审美卓越性的追求让步于消费意识[27]。精英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被新媒体媒介化,过滤掉了神圣性和权威性,直接导致了大众对其的不信任,精英文化地位岌岌可危。

(三)精英文化的振兴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又统称为大众媒介)。精英文化要重拾昔日“领导”地位,在传播过程中要正视自己所处的位置及大众文化的强大影响力,改变以往传统媒介传播时代所产生的优越感,善于利用大众媒介和网络传播、宣传精英文化的价值观念[28]。

首先,我们要明确精英文化大众传承的意义:精英文化的生存发展缺少一种大众氛围,这种大众氛围是精英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的必要空间[29]。接着,我们要进行精英文化媒介大众化尝试:充分利用大众媒介包装自己、宣传自己,最大程度发挥自我的文化优势[30],如:精英文化可积极迎合市场需求,寻找现代人钟爱的创作题材和表现方式,深入了解大众的精神需求实质,然后通过较为庸俗或者说较为大众化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传播和输送精英文化带来的精神滋养[31];借助视听符号的可操作性,达到“品质内核、表达包装”[32]。在以上过程中,精英文化向普通大众的传播,不再受单向传播限制,而是一种互动性较强的双向交流模式,在該模式下,精英文化应该更加注重反映大众的行为表现、生活状况、思维模式及社会心理状况[33]。其次,我们的文化精英要主动承担起公共领域的引导作用,关注社会现实,就公共领域和公共利益的问题多发表思想观点,敢于针砭时弊,敢于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分析和批判。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的运转,并呼吁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34]。然后,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精英文化、仰慕高雅文艺的良好风气,加大精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力度,不仅可以避免“大话”“歪读”精英文化,而且有助于制作出文化精品[35]。最后,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其培养有利于受众养成良好的文化接受习惯,同时这不仅可以优化传播内容,促进最佳传播效果的取得,还可以避免精英文化低俗化[36]。

尽管许多学者对新媒体环境下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一些策略,但是从媒介的角度剖析精英文化的研究还是明显欠缺。笔者查阅了许多重要文献,发现只有以下几篇文献涉及到了这部分内容。《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文化裂变——后现代文化传媒特性探析》[37]是从大众媒体的角度来解读精英文化传媒特性;《媒介传播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意识》[38]与《新媒体视域下的文化意识形态功能分析》[39]是根据媒介自身性质来研究精英文化的意识形态。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努力从媒介的角度展开,如:侧重精英文化的媒介偏倚及其传播理想,维持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二者间的相互制衡与和谐共存,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三、结 语

精英文化承担着教化社会的重大使命,同时也负责向全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引领正确价值取向,因此精英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印刷媒体增加了精英文化传播的准确度,但是存在明显的阶层垄断性;电视媒体扩大了精英文化的传播范围,但是为了迎合市场经济不惜曲解精英文化;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打破了精英知识阶层对精英文化的垄断,促进了精英文化最大程度的传播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大众文化的蔓延以及对精英文化的侵袭,直接导致精英文化陷入日趋边缘化的危机。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以印刷媒介和电视媒介为主的传统媒体,还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都不具有绝对的传播优势,各自存在一定的利弊。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平衡两者的差异和关联,最大程度地发挥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

参考文献:

[1] 赵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流变与整合[D].吉林大学,2008.

[2] 臧燕.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精英文化的大众化探析[J].现代视听,2007(8):24-26.

[3] 郑刚.电视媒体的精英文化传播[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4): 90-92.

[4] 黄清.传播偏向理论及其应用:网络的草根偏向与传统媒体的精英偏向[J].东南传播,2011(4):12-14.

[5] 万莹.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路径探析——以电视节目《开讲啦》为例[J].声屏世界,2014(12):28-30.

[6] 李晖.坚持精英文化与平民视角的统一:关于电视剧创作与传播现状的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4-127.

[7] 李彦平,雷丽.电视文化从精英转向大众的传播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0(18).

[8] 郑刚.电视媒体的精英文化传播[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4): 90-92.

[9] 李琦.电视科技传播中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J].新闻传播,2003(7):22-24.

[10] 王俞波.从《百家讲坛》看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J].湘潮(理论版),2007(10):36+38.

[11] 李一君.从《百家讲坛》的蜕变看当代电视节目中精英文化的生存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1(17):96.

[12] 李炜.《百家讲坛》的意义——兼议大众媒介对优秀文化的传播[J].中国电视,2006(7):70-72.

[13] 吴志刚.电视对精英文化的消解性普及[J].记者摇篮,2012(6): 40-41.

[14] 陈莹.电视对精英文化的普及与消解[J].记者摇篮,2012(7):42.

[15] 王俞波.略谈精英文化大众化的风险及防范原则——以《百家讲坛》为视点[J].湘潮(理论版),2007(11):41+43.

[16] 崔平.精英文化在电视传播中的缺失与出路[J].采·写·编,2006(1): 28-29.

[17] 臧燕.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精英文化的大众化探析[J].现代视听,2007(8):24-26.

[18] 郑刚.电视媒体的精英文化传播[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4): 90-92.

[19] 蒋晓娜.从“神曲”流行看文化主体权力的博弈[J].青年记者,2015(30):42-43.

[20] 臧燕.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精英文化的大众化探析[J].现代视听,2007(8):24-26.

[21] 蒋晓娜.从“神曲”流行看文化主体权力的博弈[J].青年记者,2015(30): 42-43.

[22] 张谨.技术对文化的影响新论[J].广西社会科学,2010(6):146-150

[23] 万莹.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路径探析——以电视节目《开讲啦》為例[J].声屏世界,2014(12): 28-30.

[24] 于萍.精英文化:感悟和服务社会现实[J].学习与实践,2011(5): 108-113.

[25] 徐淑玲.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博弈[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66-67.

[26] 陈伟.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5-7.

[27] 高丙中.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中国文化的群体差异及其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1996(2):108-114.

[28] 吴晓斐,叶启绩.精英文化的主体变迁及其教化路径[J].理论与改革,2016(2):66-69.

[29] 潘黎勇.精英文化在大众文化时代的生存策略[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1-83.

[30] 潘黎勇.精英文化在大众文化时代的生存策略[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1-83.

[31] 曾耀农,章新成.大众传播时代精英文化的振兴[J].艺术广角,2007(1):59-61.

[32] 熊忠辉,王惟红.电视精英文化如何走进大众[J].现代视听,2007(8): 21-23.

[33] 吴晓斐,叶启绩.精英文化的主体变迁及其教化路径[J].理论与改革,2016(2):66-69.

[34] 车美萍.世纪之交中国精英文化的自我救赎[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2).

[35] 曾耀农,章新成.大众传播时代精英文化的振兴[J].艺术广角,2007(1):59-61+39.

[36] 臧燕.走向大众化的精英文化如何避免低俗[J].声屏世界,2008(1): 18-19.

[37] 佟立,白春生,王丽.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文化裂变——后现代文化传媒特性探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3(3):24-29.

[38] 谭诚训.媒介传播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意识[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109-115.

[39] 吴晓斐.新媒体视域下的文化意识形态功能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3(2):156-158.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综述传统媒体新媒体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