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克·贝松自信强过好莱坞10倍

2017-08-22董铭

环球时报 2017-08-22
关键词:吕克科幻片科幻电影

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董铭 ●本报记者 韦曦

暑期末进口片“第一枪”将由法国知名导演吕克·贝松打响。他所执导的科幻电影《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将于25日在中国上映。科幻题材电影一直被好莱坞霸占,此片的卖点除了导演的大名,投入1.77亿美元巨资打造的太空特效场景也令许多观众期待。20日,《环球时报》记者参加了《星际特工》的北京首映礼,在现场听吕克·贝松讲述作为好莱坞体系外的“异类”,该电影如何脱颖而出。

“好莱坞10倍的想象力”

《星际特工》电影改编自法国漫画《韦勒瑞恩和洛瑞琳》,讲述28世纪人类特工韦勒瑞恩(戴恩·德哈恩饰)和洛瑞琳(卡拉·迪瓦伊)在广阔宇宙的一系列冒险。为《星际特工》在华造势,周日晚,吕克·贝松穿着印有《韦勒瑞恩和洛瑞琳》漫画图案的T恤,与中国影迷、媒体提前观影并进行交流。

虽然《星际特工》面对同期《敦刻尔克》的竞争在北美票房表现不佳,贝松依然信心满满地表示“第一部科幻电影就是法国1902年拍摄的……无论你对这部影片喜欢与否,在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这部影片要比过去10年好莱坞任何一部电影都强10倍以上。”

然而他并不把这一切归功于自己:“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独立做电影。我们有约2000人的团队,其中包括中国人、巴西人和法国人。《星际特工》是包含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力,共同创造的作品。”

当问及吴亦凡的加入是不是考虑到在中国市场赚一笔时,贝松说:“我刚认识吴亦凡时,真不知道他那么有名。”他回忆真正发现吴亦凡是个“大咖”,是在他第一天到摄制组时,“入口处大概有15个中国女孩尖叫‘吴亦凡,连蕾哈娜前一周来拍摄时都没有人为她尖叫。”

贝松表示,《星际特工》的故事发生在28世纪,不在电影里设置一个中国角色是很奇怪的,“(中国观众会认为)你觉得我们中国人没有能力去外太空吗?”他也不吝表示对中国电影的喜爱,并呼吁健康的电影市场应该有多样的电影,“就像我们平时吃饭,任何东西都要吃一点,这是我医生给的建议。”

回归科幻的贝松

以大制作、高风险为特点的科幻片似乎已经被好莱坞垄断,近年来在好莱坞外,几乎只有贝松曾成功挑战过这个类型。这名驰骋欧洲多年的商业大导,20年前就拍过《第五元素》的高口碑科幻片。如今贝松又拍出心仪多年的《星际特工》,以更华丽的特效和宇宙观,加上法国人特有的浪漫和幽默,再次向科幻电影的霸主发出挑战。

从上世纪80年代出道起,贝松就十分钟情于科幻题材,他的处女作《最后决战》就是一部风格独特的低成本科幻片,奇诡的想象力在之后的作品中都有闪现。在《这个杀手不太冷》等动作片大获成功之后,贝松1997年拍摄了欧洲电影史上“最贵电影”《第五元素》,成本高达7000万欧元。贝松不仅调用了自己所有的资源,还力邀欧洲漫坛大师莫比乌斯、巴黎时尚巨子让-保罗·高缇耶等人助阵。电影风靡全球,2.6亿美元的票房对于法国电影业也意义重大:并非只有好莱坞才能拍科幻大片。

《第五元素》后,贝松没有再拍纯粹的科幻片,但经验仍被他用在《亚瑟与迷你国》《阿黛拉的非凡冒险》等作品中。贝松上一部作品《超体》算是“准科幻片”,是一部法式“超级英雄电影”,借助美国女明星斯嘉丽·约翰逊的人气再次获得全球大卖。从主题和背景上看,《星际特工》可以说是《第五元素》的升级版,2000多个特效镜头和数不清的外星种族只为打造一个逼真的28世纪,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还有文化背景和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撑。

好莱坞外科幻难拍

放眼全世界,如今能拍出《第五元素》这种体量的非好莱坞科幻片屈指可数。在美国电影还未称霸全球的年代里,尚有德国的《大都会》、苏联的《通向行星路》《潜行者》等优秀科幻片存在过。如今在好莱坞之外,更多的是像英国的《月球》《别让我走》这样用绝妙创意来吸引观众的“小成本科幻片”。而像西班牙的《机器纪元》费时费钱玩特效的电影,却得不到太多观众买账。

日本依托庞大的动漫产业和数码技术,多年来也拍出不少科幻片。从哥斯拉、奥特曼系列,到《最终幻想》系列,都是已经打出日本国门,走向世界的大型IP,甚至反过来成为被好莱坞青睐的题材。近两年虽然也有如《寄生兽》等上佳之作,规模上却远不及好莱坞。中国已诞生《三体》这种优秀的科幻小说,但要真正搬上银幕拍成大片,还需要整个电影行业稳扎稳打的积累,操之过急难免会浪费好IP。▲

猜你喜欢

吕克科幻片科幻电影
想拍科幻片?你加科学家微信了吗
意聊
科幻电影五问
《筋疲力尽》对法国新浪潮的影响
《月球》与《源代码》浅析
美国科幻片厚重的历史积淀
全球本土化视野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
吕克·贝松“新巴洛克”风格电影的艺术特征
科幻电影世界的机器人之父—阿西莫夫
《飓风营救》叙事学文本分析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