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初探

2017-08-21杨正平

大经贸 2017年7期
关键词:对策大学生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本文以大学生为基体,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现状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对策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工作者想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优做强,并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要放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只是依靠所谓的学校强制力来推进,更多的是要依靠说服力、影响力、感染力,靠人性化管理、人文关怀。只有在情感上的交流,人格上的亲和力,道理才能入耳入心。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状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亲和力观念较薄弱,甚至只是一味的依靠“权利”强制执行,并且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格魅力欠缺,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品德素质有待提高,工作责任心不强,模范示范作用较差,甚至在学生心理形成不良的影响。二是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让学生感觉距离和层次较大,形成一种高高在上的状态,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角色互换,对学生的宽容与包容心不强,往往只是一味的批评与追究相应的责任。三是在教育工作中缺乏相应的真情实感,与大学生情感交流沟通较少。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亲和因素和亲和感太低。一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着与社会时代发展不相协调,并且与社会联系不密切的等一系列问题。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依然采取一味说教的形式,而不是采用情感上的交流沟通的启发式教育。这种内容上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联系不紧密,方法上单一的说教,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抵触心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缺乏的原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太陈旧,能力和素质相对不高。在进行教育工作中,往往不能很好的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一切搞所谓的“一刀切”,“标准化”。另外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由年轻教育职工组成,往往仅仅只是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与断断续续的理论学习就走上了工作岗位,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并且缺乏实践经验,在工作上难免实效性欠佳。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性、针对性、层次性、系统性不强。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性较差,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甚至对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些热点与大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持着回避的态度或者就是一带而过,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思考与研究。同时内容系统性不强,在总体思想政治教育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德育的举措,不重视有关诚信、心理健康、职业规划、责任意识教育等一系列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此外内容的层次性也不突出,只是一味随着政治形势变化而变化,不分年龄,不分年级、不分性别等特点地搞“模式化”教育,最终事倍功半。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古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亲和力的发挥。当前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理论灌输、追求共性忽视个性、重主观生搬硬套说教,轻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爱心引导,忽视教育工作者个人魅力对学生的感染作用。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大学生更好的全面的发展,为以后建设我们国家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而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过去“以物为本”的理念。一是我们要以大学生自身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大学生,把大学生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相结合,以此到达理想的教育工作实效。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合理的需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三是教育工作者要把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二)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者只有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教育过程中起到模范示范和感染作用,学生才能更好的受到启发,从而到达教育的目的。一是教育工作者要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教育过程中要表现高尚的道德人格,身正为范,只有这样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才能很好的接受。二是要学会与学生互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要由原有的一味理论性灌输转变为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要用爱心感染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充满亲和力,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针对个别的思想认识问题可以采取个别谈心,循循善诱的方法。四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要充满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极大的“亲和力”,要把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并到达教育者与学生的情感交融,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感召力。

【参考文献】

[1] 叶小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方法—以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视角[J].青年与社会,2013(31).

[2] 李春.新时期高校德育亲和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3] 赵莉.新媒体科学传播亲和力的话语构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4] 刘恩华.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亲和力”[J].现代大学教育,2003,

作者简介:杨正平(1992-),四川广元,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度研究生院级课题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课题编号:xhmks1715.

猜你喜欢

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