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2017-08-21李响

大经贸 2017年7期

【摘 要】 苏联模式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间关系密切,苏联模式的形成具有其合理成分,但也有其弊端。它为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引了方向,对我国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对苏联模式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既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一点不学。它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出现过重大的失误。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长期的学习苏联模式之后,对其进行总结反思得出的结果,是对苏联模式弊端的克服和创新。反思苏联模式,总结其得与失,用其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苏联模式 公有制经济改革 社会主义建设

1 苏联模式综述

1.1 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模式”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苏联模式大致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这一时期的苏联已经尝试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随着苏联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认为新经济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新经济政策遭到废止,同时这也是苏联发展工业化的需要。1929年新经济政策正式遭到废除。随着苏联工业化的发展,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在这种模式形成的过程中,苏联执政党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最终以斯大林为首的多数派获得胜利,由此苏联模式得以形成。

1.2 苏联模式的三大表现

关于苏联模式的表现,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即经济、政治和外交。首先,从经济上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次,从政治上看,苏联模式是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最后,从外交方面看,苏联模式又是集合了大国主义、强权主义、沙文主义、主观主义于一体的封建农奴作风于一体的强权体制。

1.3 为什么建国初期我国要采用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国家领导班子制定出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时候我国也采用了苏联模式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决策的选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必要的条件: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对于中国的领导人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我国领导人对于社会主义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两个必要的参照,而对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苏联的实践,发现苏联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因此,为了向苏联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建国初期我国必然会选择采用苏联模式。

第二,二战后的国际环境迫使我国选择苏联模式来建设社会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对我国从政治、经济和外交各方面采取了排挤和孤立的外交政策,在我国孤立无援的时候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愿意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而苏联是其中最有威望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行的最好的国家。因此,我国本着向苏联学习的初衷采用了苏联模式来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建国初期的共产党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管理方面的经验。作为一直以社会主义老大哥自居的苏联在当时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因此同样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当然首先要向苏联学习,而苏联当时正在采用苏联模式进行工业化建设,自然而然新中国开始采用苏联模式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过程及表现

2.1 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影响及表现

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前阶段主要是指1949建国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历史时期苏联模式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全面学习”、“以苏为鉴”两方面。

首先经济上,在财政体制、工业管理体制、基本建设体制、物资体制等方面都对苏联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模仿。进行这些模仿主要就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形成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派遣代表团到苏联访问、学习。为了在短时期内达到国民经济增长的目的,我国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三大改造。由此,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但是在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我国领导人开始意识到了一些错误,那就是不能一味的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为了纠正错误,我国开始提出要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保障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并第一次提出了以“农、轻、重”为序的国民经济理念。1956年,毛泽东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了粮食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的口号。

其次在政治上,我国借鉴了苏联模式中的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国家以及对干部的管理等制度。在政权建设方面,我们国家与苏联采取的方式实质上一致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都是对人民内部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在政党关系上,苏联实行一党制,而我国则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坚持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共存、长期监督的原則。在干部的管理方面,我国也实行与苏联干部终身制相似的任命制。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的政治制度虽与苏联有所差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也是向苏联学习的结果。

最后在思想文化上,苏联党对文化部门的控制表现在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实现了党对文化部门的控制。我国借鉴苏联采用了指导思想一元化的文化模式,不论是在教育、宣传,还是科研事业上均采用指导思想一元化的文化模式。

2.2 改革开放至今的影响及表现

首先在经济上,我国不再迷信苏联模式坚持单一的计划经济。中国不再将计划和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而是将他们视为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结构也不再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而是平衡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重,同时重视发展农业,保证农民的利益。这些举措保证了人民最基本的生活,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物质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新阶段。

其次在政治上,推行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理念,不再是一人专政,“人治社会,而是推行法治社会,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改革开放后,我国充分吸取了苏联的教训,认识到了苏联党内一人专政,个人独揽国家大权进而产生严重的个人崇拜带来的危害。1982年我国重新对1975年宪法中的错误加以修正,许多法律草案经过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修改、审议、通过,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

最后在思想文化上,改革开放前我国受苏联模式影响严重,文化形式单一,甚至发动了严重破坏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传统思想文化遭到严重践踏,许多文人遭到迫害。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思想文化氛围也随之复苏,文化形式兼收并蓄,外为中用,古为今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迎来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

3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不断改革苏联模式的失败是造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而苏联公有制经济之所以最终消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苏联模式的既得利益者不思改革,甚至是抵制改革,最终造成了苏联公有制经济矛盾的激化从而导致苏联解体。从苏联的经验中,我们发现社会主义国家要想进步发展必须要不断改革,改革红利是支持我国不断进行改革的不竭动力。中国的公有制经濟从建立之初到现在一直坚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摸索,只有在劳动社会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地对我国的公有制经济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技能和生活水平,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第二,在劳动社会主义指导下进行公有制经济改革。建国之初,由于全面照搬苏联模式,我国建立了单一形式的公有制经济。在苏联模式“唯生产力论”的指导下,片面的坚持发展生产力而忽视了劳动者个人的权利,当这种高度集权的公有制经济出现问题时某些公有制论说者又转而论证“私有化”,这种逻辑显然是不合理的。我国的初级公有制经济之所以发展缓慢,就是因为劳动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而某些人对于“私有化”的认识则完全是没有搞清我国的经济矛盾层次。只有在劳动社会主义的指导下,保证劳动者个人的权利,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才能建设好我国的社会主义。

第三,社会主义建设要建立健全民主法治。苏联模式中政权高度集中于领导人一人手中,法制上的政策都是由领导人制定的,受领导人个人意志影响严重。我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的治理主要靠领导人个人的意志来完成,民主法治遭到严重践踏,法制建设几乎停滞,给人民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在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当重视民主法治的建设。是国家治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作者简介:李响,出生年月:1993年5月,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北省秦皇岛市;学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