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二调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及应用前景分析

2017-08-17赵爱栋吴一恒马贤磊

上海国土资源 2017年2期
关键词:耕地成果土地

许 实,赵爱栋,吴一恒,曾 巍,唐 亮,马贤磊

(1.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2.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95)

土地二调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及应用前景分析

许 实1,赵爱栋2,吴一恒2,曾 巍1,唐 亮2,马贤磊2

(1.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2.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95)

国土资源部于2014年启动了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全面查清二次调查中位于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控制范围内和受土地沙化荒漠化等因素影响的“不稳定耕地”并实现落地上图。本文从调查评价对象、作业模式、程序与方法、质量保障等方面介绍了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技术特点,结合调查数据成果详细分析了全国“不稳定耕地”的规模、类型、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基本特征及区域分异,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本次调查成果的应用前景。

耕地管理;土地调查;不稳定耕地;分析评价;成果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仅保障了工业化、城市化对土地的旺盛需求,同时也实现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但是,我国耕地保护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同时,还面临着耕地质量退化、土地沙化及土壤污染等问题,耕地数量与质量内部结构的不断转变对我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造成了现实威胁[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耕地1.35亿hm2,较1.2亿hm2耕地红线多出较大缓冲空间[2]。但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认定地类”原则,将处于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控制范围内和受土地沙化荒漠化、土地污染等因素影响的不宜耕或不能正常耕种的“不稳定耕地”也纳入耕地面积统计中,成为我国耕地统计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之一。但是,这部分耕地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约束,未来是否适合并且能否维持耕种用途具有很大不稳定性。因此,在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和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不稳定耕地”不仅使耕地保护工作复杂化,同时也对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造成隐忧[3]。

为了进一步全面查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中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位置、面积、利用状况等情况,满足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和科学制定耕地保护政策的迫切需要,2014年4月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4]13号)[4](以下简称《通知》),启动了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不稳定耕地”(以下简称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是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重要一项内容。《通知》要求,在二次调查成果基础上,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中“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落实《关于完善二次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70号),实现“不稳定耕地”落地上图,为下一步耕地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此,本文拟在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的支持下,系统介绍“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的技术特点及全国“不稳定耕地”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浅析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在今后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及国家制定不稳定耕地管理政策等提供参考。

1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内涵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维持一定的耕地面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处于农牧、农林交错带和河湖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以补充优质耕地的流失[5],同时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种,还有部分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因地下水超采、土地沙化等因素影响已不能正常耕种。以上类型“耕地”虽然部分满足耕地定义或阶段性满足耕地定义,但是由于受政策、生态及耕种限制性等因素影响,并不适宜长期维持耕种用途并作为耕地管理,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的总体安排作逐步调整,是摇摆于耕地和非耕地之间的“不稳定”地类[1]。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部分省份以“土地利用现状认定地类”为原则,将这些耕地均纳入了“耕地”范畴进行统计。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简称《技术方案》)[6]将“二次调查成果中,处于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受沙化、荒漠化等因素影响的耕地”界定为“不稳定耕地”。简而言之,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就是由于受到自然、生态等条件约束,未来维持耕种用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耕地,即耕地用途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个定义包含三重要义:首先是“不稳定耕地”当前以耕地形式存在;其次是“不稳定耕地”面临着自然条件或者生态条件限制;最后是“不稳定耕地”后续能否继续维持耕种用途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也可以称为生态或自然条件限制型耕地。当前学术界更多地从经济、政策或社会等角度探讨耕地资源的稳定性,如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这与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存在概念界定上的差异。

2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技术特点

2.1 调查评价对象

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对象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中处于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范围内和受沙化、荒漠化等因素影响的耕地类型”,其中包括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和新增“不稳定耕地”,前者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后者是以2013 年12月31日为时间截点,二次调查之后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

2.2 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作业模式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采用“内业为主、外业为辅”,定性定量相结合的作业模式。国家负责组织制定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技术规定、数据库建设标准,确定并下发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参考面积,对地方上报的调查评价成果开展质量检查,汇总并建立国家级“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地方具体负责“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组织开展本辖区内必要的实地调查,实地核定“不稳定耕地”位置、范围、类型、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实现“不稳定耕地”上图入库,并建立省、市、县各级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

2.3 调查评价程序与方法

(1)确定调查评价参考面积

国家将二次调查中各省级上报的林区、草原范围内开垦耕地、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耕地和沙化荒漠化及其它耕地等各类型“不稳定耕地”面积(合计8474万亩),作为参考面积下发地方。地方以下达的参考面积为依据实现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落地上图,对于二次调查之后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则无参考面积约束。

(2)调查核实与上图标注

本次调查规定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标注图斑在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中必须为耕地,同时不能标注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内,也不能标注在坡度为25°以上的图斑,但标注时可分割原有图斑。各省级单位按照国家下发的参考面积,在二次调查数据库中提取耕地图斑,扣除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以及坡度在25°以上的图斑,采用内业解译和外业调查相结合的作业方法,确定“不稳定耕地”图斑范围,并区分二次调查上报的“不稳定耕地”和新增加的“不稳定耕地”。根据“不稳定耕地”图斑范围,结合遥感影像、土地整治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成果和资料、2009年以来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调查评价成果等资料在数据库中对“不稳定耕地”类型、质量等级、利用状况、地类、权属性质、坡度级等进行分类标注。

根据《技术方案》,“不稳定耕地”可分别标注为“位于河道防洪泄洪区内不稳定耕地”、“位于湖泊防洪泄洪区内不稳定耕地”、“林区内林业职工自行开垦不稳定耕地”、“草原过度开垦不稳定耕地”、“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及其他因素影响的不稳定耕地”五种类型。

根据外业核查结果将“不稳定耕地”标注为“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但耕地质量较好、并连续多年保持稳产高产”、“经过一定工程措施改造后能达到常年稳定收获”和“继续耕种会影响生态环境或难以保证稳定收获”三种利用状况。对经评价后位于生态环境等相关规划制约范围或继续稳定维持耕作条件难度较大的不稳定耕地的地块,在后续的年度变更调查中,按照现状认定的原则,确定其变化后的地类。同时,相应调整其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涉及基本农田的,相应调整基本农田保护范围。

2.4 调查成果质量保障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质量检查包括内业核查、外业核查和数据库质量检查三方面,以确保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的真实、准确及规范化,实现调查成果的更新、维护、管理和共享,促进调查评价成果管理的信息化。内业核查主要涉及面积合理性审查和类型合理性审查两方面。外业核查主要针对以县为单位对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进行外业抽查。根据内业核查结果,选取存在疑问的图斑对其调查评价结果进行实地验证和检测,以检验调查单位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可靠。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质量检查主要涉及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空间定位准确度、属性数据准确性和数据成果现势性等方面,具体包括成果完整性检查、元数据检查、矢量数据检查、权属单位代码表检查、汇总表格检查五个部分。通过一系列完整的成果质量检查体系,确保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一致性和合理性。

3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基本特征及区域分异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作为国土资源部部署的一项重大的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历时两年多,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一是数据成果,即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面积、类型、地类、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权属性质和坡度等级等详细信息;二是在数据成果基础上建立的数据库成果;三是在各类数据成果基础上编制的图、表及文字报告等。本文重点分析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数据成果。

经过调查,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不稳定耕地”面积598.26万hm2,占2013年全国耕地面积的比重为

4.43 %。我国“不稳定耕地”面积总体可控,但是生态安全压力下地资源总体稳定性存在一定隐忧。分区域来看,东北地区“不稳定耕地”面积最大,达到322.45万hm2,占全国“不稳定耕地”面积的比重为53.91%。这一方面与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较大有关,同时也与东北地区长期以来未能合理控制耕地结构及忽视耕地生态系统建设有关,长期开垦耕地与“只用不养”已经影响到了东北地区耕地资源总体稳定性及可持续利用。东部地区“不稳定耕地”面积最小,仅为22.44万hm2,占地区耕地面积和全国“不稳定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仅有0.85% 和3.75%(见表1)。

表1 全国“不稳定耕地”类型及构成Table 1 The area of unstable farmland and its causes in China

从“不稳定耕地”类型来看,林区过度开垦是我国“不稳定耕地”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占全国“不稳定耕地”的比重达到43.03%。近几十年来,东北地区长白山和大兴安岭等农业交错区和鄂西北山区等地一些位于山区河谷、沟谷、坡地及丘陵岗地等水热条件较好的林地被开垦为耕地[7],但是由于林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过度毁林开荒导致地区植被遭到破坏[8],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这部分耕地农业生产能力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均较低。草原过度开垦也是我国“不稳定”耕地产生的另一大因素,受地区气候变化及比较利益驱动,东北和西部部分地区,如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草原、吉林西部科尔沁草原和新疆北部等地大面积草地开垦为耕地,但是由于土地适宜性和生产条件较差,短期虽然带来耕地面积增加,但是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带来草地沙化、退化、盐碱化等灾害,最终耕地肥力衰退甚至生产力丧失,耕地难以持续稳定利用(图1)。

图1 受土地荒漠化 沙化影响不稳定耕地(甘肃省景泰县)Fig.1 The unstable farmland influenced by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Jingtai County, Gansu Province

河道防洪泄洪区“不稳定耕地”面积为87.68万hm2,占全国“不稳定耕地”面积的14.66%。这类型“不稳定耕地”由于离水源较近,受季节降水等条件影响严重,容易遭暴雨或河道泄洪时冲刷,甚至开垦后改变河流走向而影响防洪安全,导致这部分耕地无法稳定耕作(图2)。同时耕地施肥及喷洒农药后残余物质在水体中富集,进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另外,我国还存在149.35万hm2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及其他因素影响的“不稳定耕地”,其中,西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受土地荒漠化及沙化因素影响,东北地区主要表现为冻土、盐碱化、风沙侵蚀等因素,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该类型“不稳定耕地”主要表现为地质灾害、土壤污染及采矿塌陷等因素。湖泊防洪泄洪区“不稳定耕地”在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中占比最小,集中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等地。

图2 河道防洪泄洪区不稳定耕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Fig.2 The unstable farmland influenced by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Jiamusi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以旱地为主,占全国“不稳定耕地”总面积的80.20%,水浇地所占比重次之,水田面积所占比重最小,仅为8.92%。分地区来看,四大地区“不稳定耕地”均以旱地为主,尤其是东北和西部地区,旱地比重超过了70%,这与东北和西部自然环境有关,该地区农业生产依赖天然降水。中部地区“不稳定耕地”中有40.37%为水田,东部地区“不稳定耕地”中水浇地占比为34.17%(见表2)。

从坡度级看,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面积随着坡度级的增加呈现减少趋势,其中坡度≤2面积所占比重达到51.67%,坡度在(2º~6º]、(6º~15º]、>25º的比重分别为24.73%、19.04%和4.56%。从“不稳定耕地”利用状况看,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主要以工程改造型为主,占比达到47.06%,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但连续多年保持高产稳产型“不稳定耕地”仅有17.66%,其余35.28%的“不稳定耕地”继续耕种会影响生态环境或者经过工程改造后也难以保证稳定收获。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不稳定耕地”以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但连续多年保持高产稳产型“不稳定耕地”为主,继续耕种会影响生态环境或者经过工程改造后也难以保证稳定收获的“不稳定耕地”仅占10.37%;中部和西部“不稳定耕地”以工程改造型为主,占比均超过60%;东北地区“不稳定耕地”以继续维持耕种会影响生态环境或者经过工程改造后也难以保证稳定收获为主,占比达55.63%,其次为工程概造型“不稳定耕地”,连续多年保持高产稳产型“不稳定耕地”仅17.66%。

表2 全国“不稳定耕地”特征属性Table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stable farmland in China

图3为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质量等级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分布状况。根据《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成果》,全国耕地质量等级以中等地(9~12)与高等地(5~8等)为主。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以中等地(9~12)和低等地(13~15)为主,分别占“不稳定耕地”总面积的54.99%和33.19%,而优等地(1~4等)和高等地(5~8等)累计比重仅为11.83%。从总体上看,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级为9.96等,而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平均质量等级仅为11.19等,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地区来看,中部和东部“不稳定耕地”主要以优等地和高等地为主,合计占比分别达到75.74%和36.21%,西部地区以低等地为主,占地区“不稳定耕地”总面积的72.08%,东北地区76.64%“不稳定耕地”为中等地。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部地区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质量等级最高,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不稳定耕地”质量等级最差。

4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应用前景浅析

图3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质量等级与全国耕地总体质量等级比较Fig.3 The comparison of quality between unstable farmland and overallfarmland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实现了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对接与互补,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数据成果现势性强;二是数据成果精度高;三是数据成果管理手段先进。本次“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工作形成的成果对每个图斑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空间分布数据都有准确的记录,为国土部门进行土地管理提供了详实、准确的图件与数据依据。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预期将在耕地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及国家粮食安全决策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4.1 在耕地保护与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掌握耕地内部状况,是合理评估耕地资源利用潜力,优化耕地利用结构的重要前提。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不但查清了全国“不稳定耕地”的位置、范围、类型、质量等级、利用状况、权属性质等,还实现“不稳定耕地”上图入库,促进了我国“不稳定耕地”资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应用这些数据成果不仅能够宏观掌握我国“不稳定耕地”基本状况,还有助于了解地区耕地内部结构及耕地资源稳定性程度,为我国“不稳定耕地”后续利用政策制定、工程规划编制、“不稳定耕地”生态补偿政策制定等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形成的数据库成果具有现势性强、直观、准确的特点,通过建立持续的数据更新机制可以监测耕地内部结构动态变化,总结其时空演变规律,对未来耕地稳定性和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做出预警。

4.2 在国家粮食安全决策中的应用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而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是耕地可持续利用能力保持稳定。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摇摆于耕地与非耕地之间,特别是其维持耕种用途的可能性及后续利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增大了我国粮食产量的波动风险。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后续利用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稳定耕地”主要受自然条件约束,其维持耕种用途的可能性具有较大不稳定性,随着生态安全约束的加强,后续很大部分需要进行生态退耕,应用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中的利用状况、质量等级等信息可以较准确地评估“不稳定耕地”后续退耕规模及后续退耕导致的粮食产能损失对国家粮食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本次调查评价成果有部分“不稳定耕地”利用状况为高产稳产型和工程改造型的“不稳定耕地”,对于这两类“不稳定耕地”,后续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其耕地质量和高产稳产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增加额外的产能粮食,这也会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影响。因此,应用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利用状况、质量等级等数据成果可以科学评估“不稳定耕地”后续利用对国家粮食生产的影响,为国家粮食安全决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4.3 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开展耕地整治、耕地提质改造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成果可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了本辖区内具有整治改造潜力的“不稳定耕地”资源数量、面积、质量等级、权属及其利用状况,这些成果数据可作为今后土地整治、耕地提质改造立项的科学依据,为确保耕地质量稳定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对于不影响防洪泄洪但其防御能力较低的不稳定耕地,可以通过土地整理等工程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和田间配套工程,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将“不稳定耕地”变为高产稳产的优质产田和提高耕地稳定生产能力。

4.4 在土地利用规划编修中的应用

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成果准确、详细地查明了我国位于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控制范围内和受土地沙化荒漠化等因素影响的需要退耕、不宜耕或者不能正常耕种的“不稳定耕地”基础数据,可反映目前耕地利用总体状况,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可以以本次调查成果为依据,进一步合理调整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指标,并将指标落实到具体的空间范围内,保障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

从地方政府角度看,地方政府较为关注“不稳定耕地”能否用于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及耕地保有量完成任务等,特别是“不稳定耕地”如果退耕是否可以核减规划耕地保有量任务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而这需要深入研究“不稳定耕地”用于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可行性以及用途潜力。例如,随着部分地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愈发困难,可以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后续管理为契机,在耕地占补平衡任务中划出一定的指标用于土地整理提高“不稳定耕地”质量等级折抵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试验,探索耕地占补平衡新途径。

4.5 在生态退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如何统筹好“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的关系,既不因耕地开发而影响或破坏现有生态系统,又通过保护耕地来提升现有生态系统建设水平,是未来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长期重大课题。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中有35.28%继续维持耕种会影响生态环境或者经过工程改造后也难以保证稳定收获,因此这部分耕地后续需要逐步退耕。随着全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正式启动,应用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可以实现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后续退耕与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的有机衔接,合理安排“不稳定耕地”退耕时序,设计科学合理的“不稳定耕地”退耕转移支付与财政分担体系,用于退耕后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户收入提高等,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5 结论

开展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是落实耕地保护数量与质量并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合理利用与保护国土资源的重要措施。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作为国土资源部部署的一项重大的土地资源调查工作,是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延续性调查,其根本目的是掌握全国范围内存在需要退耕、不宜耕或者不能正常耕种的“不稳定耕地”,并将调查评价成果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本文从学术角度辨析了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的内涵,从调查评价对象、作业模式、调查评价程度与方法、调查成果质量保障等方面介绍了本次调查评价的技术特点,基于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数据成果详细分析了全国“不稳定耕地”规模、类型、质量等级和利用状况等基本特征及区域分异,最后,浅析了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应用前景。及时将通过质量检查的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评价成果应用到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国家粮食安全评估、耕地改造项目等各项业务中去,是下一阶段“不稳定耕地”管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References)

[1] 赵爱栋,许实,曾巍,等. 干旱半干旱区不稳定耕地分析及退耕可行性评估[J].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7):215-225. Zhao A D, Xu S, Zeng W, et al. Unstable farmland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status, causes and the feasibility evaluation of convers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6,32(17):215-225.

[2]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EB/OL]. http://www.mlr.gov.cn/ zwgk/zytz/201312/t20131230_1298865.htm. 2013-12-30. The state council’s office for the second national land survey. The bulletin about the data of the second national land survey[EB/OL]. http://www.mlr.gov.cn/zwgk/zytz/201312/t20131230_1298865. htm.

[3] 赵爱栋,许实,曾巍,等. 不稳定耕地利用困境:基于粮食安全 农民收入和生态安全间的权衡[J]. 资源科学,2016,38(10):1883-1892. Zhao A D, Xu S, Zeng W, et al. Utilization dilemma of unstable farmland: the tradeoffs between food safety, famers' income and ecological safety[J]. Resources Science, 2016,38(10):1883-1892.

[4]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EB/OL]. http://www.mlr.gov.cn/zwgk/zytz/201404/t20140429_1315241.htm. 2014-04-29. Office of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China. Notice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farmland reserve resources in China[EB/OL]. http://www.mlr.gov.cn/zwgk/zytz/201404/ t20140429_1315241.htm.

[5]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等.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 地理学报,2014,69(1):3-14. Liu J Y, Kuang W H, Zhang Z X, et al.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patterns and causes of land use changes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1980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69(1):3-14.

[6] 国土资源部.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技术方案[Z]. 2014-04-23.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China. The technical scheme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reserve cultivated land reserve resources[Z]. 2014-04-23.

[7] 满卫东,王宗明,刘明月,等. 1990-2013年东北地区耕地时空变化遥感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7):1-10. Man W D, Wang Z M, Liu M Y. et al.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alysis of cropland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1990-2013 based on remote sensing[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6,32(7):1-10.

[8] 李晓燕,赵广敏,李宝毅. 我国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变化态势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10,17(5):68-74. Li X Y, Zhao G M, Li B Y. Analysis of changing situ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Northeast China[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0,17(5):68-74.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for application of the second national unstable farmland survey

XU Shi1, ZHAO Ai-Dong2, WU Yi-Heng2, ZENG Wei1, TANG Liang2, MA Xian-Lei2
(1. China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 Beijing 100035, China; 2. China Centre for Land Policy Research,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0095, China)

The national unstable farmland survey is part of the second national land survey, which was launched by China’s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This survey aims to scrutinize unstable farmland located in forests, grasslands, and rivers and lakes’ flood-relief areas, as well as areas influenced by factors such as desertifi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farmland survey, including the survey objects, methods, procedures, and quality control processes used therei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unstable farmland, including scale, type, quality grade, and conditions for use, are analyzed. Finall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survey’s achievements indicate that its design could be applied to several fields.

cultivated land management; land survey; unstable farmland; analysis evaluation; achievement application

F301.21

:A

:2095-1329(2017)02-0081-06

10.3969/j.issn.2095-1329.2017.02.020

2017-02-19

修回日期: 2017-03-07

许实(1980-),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土地经济与管理研究.

电子邮箱: xushi7026@163.com

联系电话: 010-66562026

中国土地规划勘测院科研项目“二

次调查‘不稳定耕地’综合分析任务”(20130517)

猜你喜欢

耕地成果土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我爱这土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工大成果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