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2017-08-17唐学琼

上海国土资源 2017年2期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发展

唐学琼,雷 德

(海南川海土地科学研究院,海南·海口 570100))

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唐学琼,雷 德

(海南川海土地科学研究院,海南·海口 570100))

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提升城镇建设工作质量的重点,依据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和工作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质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形式,起到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效果。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需要发展城乡一体化,确保国家发展与乡村基础建设统一,公共服务平等,整体具备城市发展的特点,农民具备与市民相同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和收入。

研究城乡全面融合的发展,减少城乡区别是城乡关系发展的重要特点和工作形式。改革开发以来,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城市优先发展的方案,依据经济提升为基础目标,促使非平衡发展方案,并且在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促使城市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但优先发展城市的方案,更多的是偏向于单向的城市化发展形式,在保障城市优先发展的过程中,还产生了较多的问题。需要对该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形式进行研究,进而在模式上取得发展共识,指导城镇化进程。

1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情况

1.1 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主要是以人为本,依据农村人口市民化改变为中心,实现城乡空间单独、社会服务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资源全面发展的双向城镇化构成,从而实现城乡社会统一全面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9.9%。《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0%。

1.2 农民市民化情况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让整体城镇化人口都具备相同的公共服务,促使城镇化依据“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第二,依据创新国土空间应用为重点,促使城镇化发展不断提升;第三,关注解决“城乡病”,促使城镇化发展理念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在全球信息不断拓展,技术不断创新的城镇化发展情况下,并且在城镇化发展达到50%以上后,促使众多城市问题集中展现,从而导致农村发展出现阻碍。

1.3 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技术创新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改革也在不断进步,其中中国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三大动力:第一,基础信息化建设、经济收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新型的工业化发展,从而为实际构建工作奠定基础;第二,新的推动力,全面依据现代化技术理念和信息发展观念以及管理服务现代化发展形式,为城镇化构建提供动力;第三,信息化是现代科技技术的有效展现,不但影响城镇化的需求,还影响着城镇化的构成、工作质量等。这三者不但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动力,还影响了城镇化以人为本、创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2 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及分析

2.1 户籍管理制度

户籍管理制度影响了人口的变化,促使进城农民和城镇之间的流动人口无法拥有公共服务,城镇化质量问题不断凸显。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城乡人口的变化,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以此为城市的发展带来的问题[1]。然而因为经济的提升和资源的流动,促使公共福利提供水平在城乡、城市之间的差异性不断增加。

2.2 城乡用地情况集中,征地模式不可以持续

与世界很多国家不同,中国实施的两种土地公有制,即城镇土地国有制和农村土地集体制。两种土地在实施城镇开发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平等性。农村集体土地只有被低价选用为国有用地之后,才能进入到城镇开发行业汇总,集体土地拥有者获取的只是补偿。因为,30年的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农村土地参与城镇开发工作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带来的效益,基本已经成为城市的第二经济效益。“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2],城镇建设用地低效粗放利用,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需要创新城镇和乡村聚集区的划分,依据科学化的城镇和乡村空间划分和优质的连接通道,提升资源、素材以及产业划分和应用效率。

2.3 城市管理能力不高

城市的粗放型发展形式与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靠相关。但是因为城市政府的支出工作没有受到制度的影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短期工程对于城市资源划分带来得以影响十分严重。多种形式的构建,多种面子工程在城市建筑中经常出现,一些好高骛远的问题一直存在,从而为实际城市建筑工程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4 服务业发展较为老套

依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在城市建设达到50%的情况下,服务工作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我国城市化建设已经达到了近54%,服务行业才占据46%,与工业的对比为1:1.25,低于中等收入的国家。随着资本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取代劳动力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工业吸收就业水平会不断的降低,因此我国整体的就业方向就是服务。但是我国实施的服务行业发展的过于老套,难以满足实际发展需求的情况。需要构建群面的城镇和乡村集聚区的能力,划分城乡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系统,提升实际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使其可以有效发挥自身的价值。

2.5 资源划分效率过低

城市的等级化管理影响公共资源的划分,但是实际划分效率较低。中国城市不但控制着城市主城区,还包含着管理区域拥有的农村。中央管理的重要资源都是依据行政层级向下划分的,例如在每一年城镇建设用地划分都存在一定的利益,最后都被遗留在高等级的城市中,那些真正需要构建的城市获取不到有效益的资源。需要增加城市和乡村集聚区的密度,全面应用相关地上地下的城市空间,在一定的空间中划分有效的人口和产业区域,有助于城市产业划分的集群化和城市土地的有效应用。与此同时需要突破传统意义上依据物质资本投资和资源消耗的方式,依据人力资源和创新观念,不断提升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效率。

3 新型城镇化的途径选择

3.1 依据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实施进步

发展城镇需要依据人,也是为了人,因此城镇化发展工作主要是依据人的城镇化进行,从而更好的实施“迁转俱进”工作,也就是将人口从农村到城镇的改变,人口从农民改变为市民的身份,确保迁移的人民可以在城市有“食有糜,著有衣,寝有榻”,全面理解和享受到现代化技术和理念下的公共设备和服务,具备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和正确的公共环境,提升整体社会发展的人文素养和收支水平,改变素材提供,拓展消费需求,从而引导城乡不断发展[3]。

3.2 关注空间的“公平效率”

自由地流动有助于资源可以合理划分和风险,以此提升经济效益,但是过于集中会提升成本支出,导致“城乡病”的拓展,各个地区之间出现区别。要想进行新型城镇化发展,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点:第一,在整体空间划分中,不但要发挥出中国自身的优势,减少城市之间存在的市场问题,构建整体的市场形势,还要关注城镇化空间的集中程度,促使城镇化聚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降低相关成本的支出。第二,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关注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以及小城镇之间的合作发展方向和道路,促使空间上相近的各种城市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从而彼此补充、彼此合作,让称之群体或者是单一阶层的城镇都存在与城市群的正外部经济发展机遇和平台。第三,在城乡关系分析中,要行走整体发展的道路,促使工业、农业以及乡村、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等结合到一起,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构成[4]。

3.3 实施城乡互动的城镇化发展方向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不断进行或者拓展第二产业的价值和特点,特别是增加第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但可以为产业工作者提供发展的平台,还可以提升第二产业的收支效益;第二,不断拓展就业水平的生产、消费以及社会性服务产业,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效益,还可以提升城镇化建设的工作速度;第三,不断促使农业产业化,提升实际农业生产收益,增加农民收入;第四,构建有效的城市居民收入提升方案,保障城市居民收入有效提升,在拓展就业平台中不断提升非农就业人员迁移的水平,从而促使城镇化有效发展。

3.4 构建绿色发展的城镇化途径

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不能只依据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实施工作,也不能只依据环境进行分析,而要是构建低碳、低消耗的合作发展方向。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支持发展节能性环保产业,减少产业发展对于能源、资源等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第二,鼓励研究环境经济形势,从而促使利用较少资源获取高价值;第三,需要工业入区、入园,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不但可以全面管理污染问题,各产业还可以分享外部经济;第四,加强节能保护宣传工作,支持城市居民在平日工作中进行节能环保工作;第五,提升城市绿地资源构建,提升生态环境自我净化水平;第六,进行绿色消费发展,降低消费污染;第七,关注资源的整合、环境污染等问题,有助于城镇化和环境保护彼此结合发展[5]。

4 新型城镇化的模式构建

4.1 深入研究城镇化发展

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全面了解和整合城镇化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促使城镇化发展理念在社会公平、和谐的道路中发展。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在政治工作中,有助于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实际提供方案中,为多层次社会人员提供进步的机遇,促使人们都可以具备享受城市发展的机会;第二,在社会发展中,有效管理政府、企业以及居民的联系,维护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有效权利,促使居民观念和选择得到展现,有效解决所在区域军民和外来居民的联系,有效保护外来居民的权利和效益,促使外来人员和本地人员有效发展。同时,需要有效管理不同层次阶层人员之间的联系,不但可以支持人们不断创新和发展,还可以支持和维护弱势群体的发展,从而增加更多的福利,构建优质和全面的社会保护政策,减少居民之间的贫富差[6]。

4.2 不断创新城镇化道路

中国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相比其他国家较为落后,因此在实际发展中需要不断进行驱动方案。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创新观点的驱动,促使社会经济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达到发达国家的地位。由此,需要将教学观点放在发展的重点,不断加大教学投资,延长义务教学,拓展职业教育和成本教学,从而为实际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进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需求系统。同时,还要增加科技技术的创新,构建创新的基础和网络平台,从而有效划分发展和城市系统、产业系统彼此结合的平台。第二,进行制度和管理工作的创新,从而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效率。第三,不但可以在技术中进行改善,还可以在管理方案中进行创新,从而引导国家向着世界发展[7]。

4.3 促使政府支持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是城市主体风险外部经济偏好,在空间集中展现,是市场主体空间自主选择的过程。城镇化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市场制度系统,但是因为市场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是依据市场选择难以进行平衡。要想确保城镇化发展理念有效发展,需要结合政府创造优质的软件和硬件设备进行保障。不但可以结合便利的市场环境有效展现,还可以结合国土特点不断拓展。

4.4 实施本土开放的城镇化道路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依据经济全球化发展理念,结合世界力量不断创新。在实际发展中,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方案,结合全球的素材、资源以及市场环境等,融入实际发展经验,注重世界发展理念和要求,满足全球经济发展特点和方向,构建一个全面化发展的城市国家[8]。第二,依据本土特点,促使个性化发展。每一个区域的城镇都存在自己的问题和发展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每一个城镇展现自己的特点,从而展现多样化的元素。在城市工作中,大城市、经济中心都需要发挥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提升对所在区域的影响,关注发展具备价值的技术集中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而不断发展服务行业,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制度,从而促使自身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中的一份子,发挥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第三,在文化分析中,注重国际化多形式和本土化重点发展的结合形式,不但要结合获取的发展经验,还要关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重所在区域的文化特点和生活习性,展现古今中外的文化特色,促使本土文化特点和外来文化彼此结合发展[9]。

4.5 构建方式

为了更好解决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政府需要依据以下几点实施工作:第一,制定战略方案和规划方向,促使新型城镇化工作可以有效发展。首先需要明确发展的目标,也就是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为了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中国,国家需要制定未来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的全国城乡发展方案,在科学观念和技术的引导下,对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目的和过程有效划分和整合。其次,明确发展过程,也就是依据两点达到理想城镇化目标。要想在2020年达到60%的城镇化概率,需要从城乡构成由单向化向双向化发展改变,构建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城镇中的本地人与外来人员的收入支出是相同的,以及提供的服务也是相同的,并且不断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从而减少城乡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

在2040年之后,要想达到75%的城镇化发展目标,第一,城乡人口之间需要彼此互动发展,也就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进步,从而满足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的需求。第二,实施有效的基础设备和公共服务,促使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得以延续下去。其中主要包含以下方面:基础设备有助于达到城乡和国家的一体化发展;公共服务可以不断促使城乡和全国发展均匀化。第三,创新监督和管理工作,有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不断进步。为了更好的对市场工作主体进行监管工作,需要先构建满足城市中国行政管理和发展的制度系统,从而引导城镇化发展理念不断进步和完善。第四,改变制度和方案,有助于确保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不断进步。这就需要构建支持城镇化不断发展的政策方案,还要促使城镇化在实际发展中构建长时间发展的理念和工作系统[10,11]。

5 结束语

因此,需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构建一个具备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从而实施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通道,构建节约型的发展理念,提升实际城镇化发展理念的经济、资源以及工作效益,实施低碳化的城市管理工作。在城镇化发展时,需要拓展其具备的“内涵”和“收益”,各个区域的政府不能过于关注“成绩”,以此盲目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在实际发展中确保城镇化发展的建设质量,促使人们的生活安全和工作环境得到有效的提升,以此发展有社会意义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同时,需要提升我国各阶层与重点小城镇新的结合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管理方案,不断推广低碳生活的发展理念,促使中国城镇化行走在关注质量、减少差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中。

References)

[1] 张晓山. 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J]. 上海国土资源,2013,34(3):1-10. Zhang X S. Urbaniz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3,34(3):1-10.

[2] 石忆邵. 辩证审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之间的关系[J]. 上海国土资源,2015,36(2):9-13,23. Shi Y S. Dialec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5,36(2):9-13,23.

[3] 倪鹏飞.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 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 江海学刊,2013,(1):87-94. Ni P F. The mode,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w urbanization[J].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2013,01:87-94.

[4] 肖文金. 城镇品牌发展模式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2):91-96. Xiao W J. Urban brand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2013,(2):91-96.

[5] 许皎琳,楼江. 土地城镇化驱动因素研究[J]. 上海国土资源,2015, 36(4):31-34,38. Xu J L, Lou J.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rbanization in prefectural cities of Jiangsu province[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5,36(4):31-34,38.

[6] 杨仪青.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4):385-389. Yang Y Q. Foreign experience and mode and the path choice of China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J].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Research, 2013,(4):385-389.

[7] 连季婷,王雅莉. 中国新型城镇化应走多元化发展模式[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4):122-123. Lian J T, Wang Y L.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should take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model[J].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 2014,(4):122-123.

[8] 姚士谋,张平宇,余成,等.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 地理科学,2014,(6):641-647. Yao S M, Zhang P Y, Yu C, et a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6):641-647.

[9] 王勇. 我国新型城镇化模式转变:从单向发展走向双向均衡[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3-99. Wang Y. The change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mode in China: from one-way development to bidirectional equilibrium[J].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4,(3):93-99.

[10] 刘华.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J]. 上海国土资源, 2015,36(1):10-15. Liu H. Comparing 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and innovation patterns during new urbanization[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5,36(1):10-15.

[11] 张秀娥,李冬艳.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J]. 经济纵横,2015,(7):27-30. Zhang X E, Li D Y.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path of new urbanization[J]. Economic Review, 2015,(7):27-30.

Research on new urb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s

TANG Xue-Qiong, LEI De
(Hainan Chuanhai Land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Hainan Haikou 570100, China)

According to current urban development theor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 areas is key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Based o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working conditions in towns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new forms of urban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improvement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

F301.2

:A

:2095-1329(2017)02-0077-04

10.3969/j.issn.2095-1329.2017.02.019

2017-03-01

修回日期: 2017-04-18

唐学琼(1980-),女,主任,工程师,主要从事土地规划与调查测量研究.

电子邮箱: 85173310@qq.com

联系电话: 0898-66168702

海南省国土资源厅科研项目

猜你喜欢

城镇化城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城乡涌动创业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家乡的城镇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